2019五一·安徽合肥——安徽省博物院(安徽文明史陈列·秦汉-明清时期)
王侯风流
曹魏雄略——汉魏晋时期的安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属宿州市)揭竿而起,掀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楚汉战争的结束,标志着泱泱大汉王朝四百年基业的建立。六安王刘庆墓“黄肠题凑”及王陵区的发现,揭开了西汉六安国神秘的面纱。阜阳汝阴侯墓出土的天文仪器代表了汉代天文学的最高水平。华美的青铜器、玉器、漆器展示了汉代叹为观止的工艺水平。东汉末年,谯沛故地孕育了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曹氏宗族墓地、东吴大将军朱然墓等历史遗迹,生动反映了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南北朝时期,安徽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为隋唐宋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曹氏父子创立的建安文学成为中国历史上流芳百世的文化遗产。
据历史考证,秦朝末期,著名的大泽乡起义就发生在现如今的安徽宿州市埇桥区西寺坡镇,当年陈胜、吴广垒土筑台,用作练兵的“涉故台”目前仍然风骨犹存,还被定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农民起义遗址、雪花公主墓、鱼骨堆、篝火狐鸣处、鱼腹湾等遗存至今。现在,西寺坡镇更名为大泽乡镇,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传统的回归,也是对文化的传承,意味着大泽乡起义旧址的地名终于实至名归。
项羽败走乌江:公元前202年,汉军的灌婴带兵攻占了彭城,淮南王英布也进入了九江地区,之后和灌婴会合,与此同时,刘邦从固陵向东进军,一时间对项羽的形式非常的不利,项羽只能被迫向东南方向撤退,退到了垓下。汉军与楚军大战,一开始是受挫的,但是后来楚军追击的时候,被韩信的军队包抄,两军陷入胶着,最后项羽被三面汉军包围,被迫退回垓下。这个时候双方伤亡惨重、僵持不下。在这种情况下,汉军夜晚高唱楚歌,士兵的气势大减,项羽见大势已去,于是就率领八百精兵突围而去。汉军知道项羽突围之后,派了五千精骑部队追赶,因为迷路耽搁等各种情况,在被汉军追到的时候项羽已经只剩下了二十八名骑兵了。项羽最后指挥这二十八人杀出一条血路,疾走至乌江。就是在这里项羽一人杀了数百名汉军,自己身上也有十几处被刺伤,最后项羽自觉愧对江东父老,于是就在乌江边上自刎了。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
乌江在今天安徽和县东部的乌江镇的长江边上,这里有一条长江的支流叫乌江,由于长江基本呈南北走向,所以才说项羽“不肯过江东”。据《舆地广记》载:“乌江本秦东城县之乌江亭,项羽欲渡乌江即此。《太平寰宇记》称:“乌江县本秦乌江亭,汉东城县地。”

汉晋风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江淮大地的地主庄园经济和自耕农经济发展十分繁荣,家庭饲养业成为农业的重要补充,手工业、商业等辅助经济形式的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安徽地区出土的各类生活用器、陶塑家禽、建筑明器等,再现了汉晋时期达官显贵、平民百姓等不同阶层浓厚的生活化场景,表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生死观念,深入反映了大庄园主生前富足的生活以及显赫的社会与政治地位,也侧面说明了平民百姓生活的不易与艰辛。
智慧之光:汉代安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恢弘巨著《淮南子》成为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文化的珍贵遗产;阜阳汝阴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盘、圭表等天文仪器是我国科技考古的重要发现;神医华佗首创手术外科,发明麻醉剂“麻沸散”,精通针灸医术,编创医学体操五禽戏;合肥、六安、巢湖、天长等地出土的精美的玉器、彩绘漆器和青铜器具有高度工艺与艺术价值。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家作品。
《淮南子》相传是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杂家”,《四库全书总目》亦归入“杂家”,属于子部。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序》)。作者认为此书如道一样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淮南子》原书中有内篇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至今存世的只有内篇,现今出版版本,大多对内篇进行删减后再出版。“说林、说山、人闲诸篇多纪古事”。这部书的思想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夹杂着先秦各家的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杂家类。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刘文典写有《淮南鸿烈集解》。
六安王国: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翦除了在楚汉战争中分封的韩信、英布等七个异姓诸侯王,分封刘氏家族子弟为诸侯王,淮南王刘安和六安王刘庆即是被分封的同姓诸侯王。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国,封恭王刘庆为第一任六安国王。此后六安为六安五代诸侯王封地,至王莽时结束,历时130多年。2006年,六安双墩出土了规模巨大的“黄肠题凑”葬制的一号大墓,墓主为共(恭)王刘庆。
曹操家族: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称魏武帝。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政策,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氏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曹氏家族墓地出土的珍贵文物为我们展示了曹操家族的历史和东汉社会的风貌。



车马出行图画像石:这块车马出行图画像石出土于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一号汉墓,位于祠堂的北壁。画像石描述车马出行的盛况,画像前端刻画一位伍伯和一位骑吏作前导,旁边伴随着两只禽鸟,后面跟随三辆轩车,每辆车都有一位御马者和一位乘车者,其中前两辆车为三马拉车,后一辆为双马拉车。
河运通达,清名流芳——隋唐宋元时期的安徽:公元六世纪末期,隋朝征发百万民工开凿以洛阳为中心,连接涿郡、余杭的人工运河,后世称为“隋唐大运河”。隋唐两宋时期,大运河成为贯通南北的黄金水道,运河两岸集市林立,贸易兴盛,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隋唐宋元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发展迅速。从出土文物看,瓷器是这一时期手工业生产之大宗,其烧造工艺及装饰手法不断创新且日渐成熟。全国各地名窑林立,产量巨大,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远销域外。以寿州窑、繁昌窑、萧窑等为代表的安徽地方窑口,兼收并蓄,在生产技术、器形装饰等方面呈现了融冶南北于一处的历史风貌。
这一时期,金银器的品类和功能日趋生活化,官、私金银作坊齐头并进,制作工艺精良,品类形制更为丰富。多种文化的融合使得严谨与活泼、粗犷与细腻等不同风格的金银器交相辉映、璀璨夺目。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受到世人的称颂。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影响至今。

运河繁盛:隋唐大运河通过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实现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贯通,其中通济渠部分流经安徽淮北、宿州等地,长180余公里。运河的漕运、贸易之利,带动了沿河经济的发展,重要的商业集镇形成。淮北柳孜段、宿州段运河遗址出土了唐代沉船等大量文物,其中陶瓷器数量众多,涉及越窑、耀州窑、磁州窑、邢窑、定窑、长沙窑、钧窑、龙泉窑等二十多个窑口。

陶瓷菁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先后在淮南、繁昌、萧县、歙县、霍由等地发现了寿州窑、繁昌窑、萧窑、竦口窑、下符桥窑等三十多个窑口。寿州窑的黄釉、繁昌窑的影青、萧窑的白地褐彩及动物玩具等产品特色鲜明,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隋唐宋元时期,经济文化发展,制瓷业空前发达,出现了长沙窑、定窑、景德镇窑等全国著名窑口,陶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手段日益丰富,贴塑、刻花、划花、绞胎、釉下彩等装饰手法大量使用,书法、绘画、雕塑等也融于陶瓷器的制作,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和审美情趣。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壶上书写诗句“夕夕多长夜,一一二更初。田心思远客,门口问贞夫。”诗文用笔蘸黑色釉彩书写,每句第一二字合成第三字,形式活泼,画面感强。

景德镇窑影青釉花口瓶·北宋(960-1127)·2006年宿松县乔木村出土
镶金边玛瑙碗:宋代玉器,是安徽省目前唯一的一件玉器类“国宝”,距今至少也有700多年。
1972年安徽省来安县相官公社出土。1994年金边玛瑙碗被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鉴定组一致确定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金边玛瑙碗高5.9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7.5厘米,碗的形体规整,圆形大敞口,制作规整,口沿部镶嵌一圈薄薄的窄边黄金条饰,即所谓的“金扣”。此碗器碗内掏膛干净,器壁较薄,厚约0.2厘米。碗呈橙黄色,局部有暗红色斑纹,显现出玛瑙的自然纹理与柔和妩媚的光泽,深腹微鼓,平底,显得富丽雅致。宋代的官宦阶层和富裕之家,往往在瓷器和玉器的口沿上包镶金边,特别是碗、盘、奁等瓷器上的芒口,镶金施彩,甚为流行。这种锦上添花的包镶技术,更增加了器物的富丽和华贵。
中都基业,天下徽商——明清时期的安徽:明清是安徽古代历史的总结时期。公元1368年,朱元璋领导淮右集团,在元末农民起义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创立明朝。洪武建元后,朱元璋大规模营建凤阳中都城,迁徙数十万移民,并实行军屯、民屯和商屯,其中的“开中法”,后来改成“开中折色”,对商业特别是徽商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清朝建立后,徽商以盐业为中心,举凡典当、茶叶、木材和粮食贸易等,无不涉及,活动地域广泛,形成“无徽不成镇”的局面。徽商“贾而好儒”,对城镇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清康熙六年(1667),清廷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取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首字,设立安徽省,是为安徽建省之始。从此,安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商成帮,学成派”,社会经济和学术文化取得辉煌成就。鼎盛于清中叶的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戴震开创的乾嘉学派,学风朴实,在清代学术史上独树一帜。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小说的典型。程大位、梅文鼎是明清珠算、天文学领域的代表性人物。
洪武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改名为元璋。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刘德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以严典治国,制订《大明律》。政治上废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抑制豪强,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