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孙文莲......

孙文莲的故事要从一百年前的四颗莲子说起......
四颗莲子
君子友谊: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犹如台风掀起的割地、赔款狂潮,将中华民族推向苦难的深渊,同时也唤醒了广大中国人民,特别是一大批爱国志士投身到反抗斗争中。当时年仅28岁的孙中山,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筹备发起了反清革命运动。随后,他几乎跑遍世界各地,目的只有一个:向海外华人和留学生播撒民主革命的火种,同时为革命运动筹集资金。1911年,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革命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讨袁未果,被迫流亡海外来到日本,并在此遇到了他革命路上的坚定伙伴——田中隆。虽然二次革命失败,但却没有击垮孙中山继续革命的决心。知悉孙中山的志向,田中隆与友人不仅慷慨解囊为孙中山募集革命军资,还提供德制“长府丸”号货船为革命军秘密运送武器。所谓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收到这笔军用资金的孙中山立即写下收据并交予田中隆友人犬塚。但是,犬塚在田中隆的事先授意下,趁别人不注意将收据丢进火炉里烧掉了。田中隆曾鼓励孙中山:“我是为了孙文先生热诚的爱国精神而支援的。孙文先生请不要气馁,要将革命坚持到底。”孙中山甚为感动。为感谢田中隆对革命事业的理解及其不计回报的付出,他先是取出两条白丝巾,并在上面写上“至诚感神”和“田中先生属”几个字,再取出四颗类似褐色玉石般的东西,一并赠予田中隆。“田中先生待我如亲兄弟,我无以为报,唯以此物相赠。这是我从家乡(广东香山县)带来的莲子。莲花表示君子之间的高尚友谊。我将此莲子赠予先生,当这莲子开花之时,便是中国革命成功之时。”孙中山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莲花作为品德操守高洁的君子象征而得到人们的尊重。将莲子赠予友人,是象征着君子的友谊之情。
百年莲子
破壳绽放:1959年,田中隆第六子田中隆敏带着4颗褐色的莲子,来到东京都府中市本街拜访荷花专家大贺一郎博士。这四颗莲子,正是孙中山当年赠予他父亲的。
时间倒回到1951年的初夏,继承家业的田中隆敏从母亲手上接过这四颗莲子。他如获至宝地把莲子放在手心仔细端详,并向母亲了解这四颗莲子背后的故事。“孙文先生曾和我说过,一定要让它们(莲子)开花”,父亲的遗训始终在耳边回响,于是田中隆敏决定请荷花专家大贺一郎博士鉴定并培育这四颗莲子发芽开花。1960年春天,田中隆敏将四颗莲子郑重地交给大贺一郎博士。播种前,大贺一郎博士对田中隆敏说:“我现在要切开了吗?”得到肯定的回复后,大贺一郎博士用修枝剪切掉了其中一颗莲子的底部。在细细观察切口后,却说出了一个让田中隆敏揪心的消息:“太可惜了,这颗莲子已经发霉了,不能播种。”为了测试剩下的莲子能够顺利播种,大贺一郎博士将它们放进盛满清水的杯子:如果莲子浮在水面,则表明这三颗莲子再无发芽希望。当莲子投入水中的那一刻,紧张的田中隆敏屏住了呼吸,心跳加速,空气像是凝住一般,宛如等待一个命运的宣判。三颗莲子先是在水面上停留了一会儿,又慢慢地向杯底沉去……这预示着三颗莲子依然具备发芽开花的条件!田中隆敏心中的大石瞬间落地,嘴角逐渐上扬。在莲子顺利种下的第5天,大贺一郎博士告诉了田中隆敏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莲子发芽了!”
自此之后,田中隆敏每天都会到大贺一郎博士家观察莲子的生长情况。为了培育这几颗莲子,田中隆敏每个月会付给大贺一郎博士两千日元作为培育莲子的研究费用。其实彼时,田中家受二战影响,已是家道中落。大贺一郎博士看到已是一贫如洗的田中隆敏仍然义无反顾支持自己培育莲子发芽,感动万分。所以当田中隆敏再次向大贺一郎博士支付研究费用时,他毫不犹疑地拒绝接受。为了更好地完成父辈的遗愿,田中隆敏自己也钻研莲子发芽开花的相关技术和莲花的习性,连大贺博士都忍不住称赞道:“你对莲花的观察和研究比我还认真仔细呢!”三粒莲子在田中隆敏和大贺一郎博士的精心栽培下茁壮成长。遗憾的是其中两株莲子苗,一株被老鼠吃掉了,另一株枯萎掉了,最终只剩下一株存活。在经过精心养护后,这株幸存的莲子苗逐渐成长为拥有21枚淡红色倒挂金钟形花瓣的莲花。为纪念孙中山与田中隆先生的友谊,这株幸存的莲花被命名为“孙文莲”。
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赠送的莲子,加深中日两个民族的相互理解,弘扬“孙文莲”文化,1960年8月由田中隆敏、大藏公望、大贺一郎等人成立了“四莲会”,后改名“莲子会”。田中隆敏说:“孙文先生赠送的莲子,是睦邻主义第一主义的表现,为本着让日中友好之花永远盛开的愿望和有着相同愿望的人们聚在一起而成立‘四莲会’。”当年,孙中山向田中隆相赠莲子时曾说:“中国和日本就像莲茎上的两朵莲花,任何的外国势力都分不开。”“孙文莲”的成功开花正如中日关系一样,虽历经坎坷,久经磨难,但最后还是会开花结果,永葆生机和活力。如今,淡红色的“孙文莲”每年7月中旬都在日本下关市的田中隆长府庭院故居如期绽放,飘香满池。
友谊之花
经久不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随着二战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通过“民间先行”的外交模式,中日两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而“以民促官”的“渐进积累”也为中日两国关系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正式建交。两个月后,由作家富成博率领日本山口县文学代表团带着一份极为珍贵的礼物—“孙文莲”访问北京,并赠送给北京中山公园,这也是“孙文莲”第一次回到故土。
1979年4月8日,正值日本樱花盛开的季节。一架来自中国的专机徐徐降落在东京羽田机场。邓颖超同志率领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访问日本。访问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时,在这座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亲手兴建的寺院里,大贺一郎博士的学生阪本佑二先生委托主持森本孝顺长老,将“孙文莲”等一批珍贵的荷花品种交给邓颖超,并请她转交给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以表达延绵千年的中日人民友谊,这也成为了中日人民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改革开放后,日本山口县下关市将“孙文莲”赠予青岛市并栽种在青岛市中山公园。中山公园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同名公园,借助这一系统,青岛中山公园在全国中山公园联谊会上将“孙文莲”的莲子赠送给全国各处的中山公园,不仅使孙中山所倡导的博爱精神洒遍神州大地,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他与田中隆的那段君子友情。孙中山先生可能未曾想到,当年仅以答谢之情所赠予的4颗莲子,竟开出了今日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之花。“孙文莲”繁衍至今,代代相传,时隔多年,成为中日两国友谊的见证和纽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独特且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品德操守的高洁形象,是君子的代名词。又因“荷”同“和”、“莲”与“联”的谐音,莲花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亦是和谐、合作的友谊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