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庆·多彩黔行——镇远古镇
十月七日清晨,驱车来到了贵州的镇远古镇。这是一个宁静的所在,完全不像旅游胜地。清晨的街道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过往的也大都是当地的居民。不过在这里停车真心不怎么容易,好在我们来得早,穿过了一片喧嚣的菜市场,我们终于把车停在了一个小小的、停不了几辆车的停车场。整个古镇是开放式的,并不收取门票。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祁顺称镇远“多佳山水士大夫南边多游焉,或不得游则有为恨者矣。”民国年间镇远专员战斗英雄华光也称:镇远“有胜水名山,令人盘桓而不忍离去”。大自然为镇远造就了舞水清、山峰秀、峡谷幽、溶洞奇、瀑布美。1986年镇远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8月国务院批准把镇远舞阳河风景区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3月6日荣获“中国最美的十大古城”称号,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古镇位居第五。镇远被称为一幅朴素中见珍奇,淡雅中显神韵的水墨画,一点不过誉。
时间还早,我们随便找了家小饭店,品尝镇远特色小吃。贵州饮食酸辣为主,近几天,我们已经领教到了。但到一地吃一地美食是我的人生宗旨,不管合不合口味
。镇远美食种类非常丰富,特色美食有:陈年道菜、酸汤鱼、牛肉粉、油炸粑、烤鱼、红酸汤、腊肉火锅、豆花火锅、苗家炸辣蟹、肠旺面、糯米粑、袁家嫩豆腐
、 镇远特色火锅等。

随便点了几块米糕和茶叶蛋......

这里离西江不远,因此口味也相对类似。酸汤类小吃很多,我们点了酸汤牛肉面......
酸汤及酸味食品历来是苗族人民的传统风味菜肴,据科学检测:酸汤含多种维生素,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丰富的蛋白质,具有止渴生津,开胃健脾的功能。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蹿(音lào
cuān,方言,意为走路不稳,东偏西倒)”。酸汤类菜肴,在黔东南自治州各县市、各民族都很盛行。其实,做酸汤火锅的酸汤,分苗族白酸汤和侗族红酸汤两类。苗族白酸汤一般是用米汤或淘米水加无叶蔬菜存于水桶、竹筒、瓷缸或坛内放置在火塘边,每天煮饭时把米汤或淘米水放入其中,以后便自然发酵而成。侗族红酸汤与苗族白酸汤的制作不同,酸汤以山地番茄、红辣椒为主,佐以花椒、木姜籽、薄荷叶等多种配料配制而成,盛于土坛瓦罐中待用。

炸糍粑......

苗家社饭......
社饭:自古有之,是中国汉、土家、苗、侗族等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种食品。
吃社饭,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进行,民间习惯称为“过社”、“拦社”等。戊日属土,所以这天是祭祀土地菩萨的日子,人们以祈年景顺利,五谷丰登,家运祥和。

由于下午要赶到贵阳机场,因此没有坐下好好吃顿正餐,这也是一种遗憾啊......
陈年道菜:镇远县特产,深褐色,香味奇特,在腌菜中,别具一格。相传为镇远青龙洞中的道士所创,故称“道菜”,由于此菜储藏愈久,品质愈佳,味道愈美,因而又称“陈年道菜”。镇远劳动人民,每逢春季春菜旺盛时,有腌制长盐菜、干盐菜、寸寸盐菜的习惯,镇远古镇美食、镇远地方特色风味菜陈年道菜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演进而来。镇远是贵州东部的水陆码头和交通要道,又是许多商品的集散地。随着客商往来,陈年道菜的美名也享誉四方,到了清代,曾为进奉皇室的贡品。
肠旺面:贵州极负盛名的一种风味小吃。在贵州众多的小吃中,肠旺面有山西刀削面的刀法,兰州拉面的劲道,四川担担面的滋润,武汉热干面的醇香,以色、香、味“三绝”而著称,具有血嫩、面脆、辣香、汤鲜的风味和口感。

街上到处都在卖会跳舞的蝴蝶饼......
据说这种饼是通过苗家的传统技法做出来的,吃了长寿幸福饼之后会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苗家人的祖先在繁琐的制饼工艺中突来灵感发明的,制作幸福饼的制作九式分别是:见龙卸田;
藏龙卧虎、神龙摆尾; 龙飞凤舞; 飞龙在天; 龙生九子; 鱼跃龙门; 龙驭上宾;
飞龙乘云等。当然并不是那些饼真的会跳舞,而是通过使用巧劲让它们整整齐齐地跳舞罢了。这门古老的绝技已经流传许多年了。其主要原料是葛根粉和面粉,口味也有椒盐、板栗、紫薯、香芋......
炎帝宫:始建于元代。成宗元年(1295年),下令全国郡县通祀三皇庙。当时镇远属于思州军民安抚司镇远府,奉旨建造。原址因年代久远,无从考证。轻触迁建于此,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山门为巨型长条石镶嵌的石库门。上有石匾阴刻“炎帝宫”字样。镇远“炎帝宫”当属贵州唯一,国内罕见。主祀炎帝神农,神农乃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相传元明清镇远府、道,每年春秋两祭,规模盛大。后设配神祝融庙,俗称火神庙,以祈祷不降火灾于人间,以保一方平安。

这里的雕塑非常精致,连苗族妇女裙摆上的银饰都如此精雕细琢......

镇远自古为由湘楚人夜郎舍舟登陆要冲,也是京城与西南边陲以及安南、缅甸、暹罗、印度等国礼物献赠和信使往还的捷径和必经之地,有“南方丝绸之路”要津之美称。明太祖朱元璋兴师入黔,贵州水西宣慰使奢香夫人霭翠,派人献牛羊、粮米、毡等物,迎王师于镇远。正德三年,理学家王阳明由贵州书院奉诏调任江西庐陵,赴任时取道镇远,买舟由舞阳河下沅水出洞庭。清代缅甸大使直也托纪卸任回国时也是途经镇远。这里既是黔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要冲,也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明弘治初年,镇远太守周瑛有“欲通云贵,先守镇远”之说。《苗疆闻见录》上也有“欲据滇楚,必占镇远”的论述在中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不惜以三个回目的篇章,较翔实生动地描写了汤总兵与苗族首领别庄燕在镇远的攻进退和当时当地的风土民情。叱咤风云、虎门扬威的晚清爱国名将林则徐,曾三次路经镇远,他在《镇远道中》一诗对这里雄奇的山川和险要的地势描述:“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
这座拥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地处入黔要道,占地3.1平方公里,
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人文古迹众多,自然风光旖旎。仅镇远古城就遗存有楼、阁、殿、宇、寺、庙、祠、馆等古建筑50余座,古民宅33座,古码头12个,古巷道8条,古驿道5条。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
古城有八大会馆、四洞、八祠、九庙、十二码头与府卫古城洹,吴王洞、四宫殿、古全井、古戏楼等名胜古迹近200多处。主要历史名胜包括青龙洞,中元婵院,万寿宫,祝圣桥,香炉岩,天后宫,府卫古城洹,吴王洞,四宫殿(东方战神庙),和平村,周达文故居,古城中的寺庙、庵堂、馆祠、亭阁、宫阙、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等。镇远古城是一个完全由名胜古迹集成的“传统文化迷宫”。镇远古城是一个多元化融合的古城,汉民族与侗族等20
多个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粤文化、土著文化与城外文化的融汇,使镇远成为多民族、多宗教、多社会的博物馆,被专家称为“世界文化保护圈”。
镇远古镇的道路到此结束了,左手边是石屏山的入口。这么美丽的村寨竟然也需要扶贫,石屏山需要门票,和安顺对青岛游客优惠票价类似,这里对杭州游客免票......
这座不高的小山,却因为陡峭的山路而让人气喘吁吁......
石屏山位于贵州省镇远县舞阳镇舞阳河东侧,属祁连山系,重岩迭障,雄伟
险峻。东西绵延2.2公里,主峰海拔668.1米,与舞阳河面相对高差204米。石屏山面城一面的北山,象一个大屏风,竖立在山中。石崖绝壁高千仞,“端直苍阔如屏风”,因此得名。在石屏山的南麓,古色古香的明清四和院建筑群体如波迭涌,同自山顶到山脚的府城垣、四官殿、天后宫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火神庙、文庙、邹公祠、苏公馆、北极宫、紫皇阁、青狮洞以及众多的古巷道、古井泉、古码头等几十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参差坐落于一起,组成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落。
在山上巧遇当地村民,最巧的是这位热情好客的老乡还在山东当过兵。于是,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没有原路返回,而是顺着另一条小路下了山。却发现阴差阳错转进了古巷,且这条路上山是不收取门票的......
可爱的一只鸡......

路过一间极为雅致精巧的酿酒坊,店主很是热情,我们免费品尝了好多种自酿的美酒,味道相当不错。要不是赶飞机,一定会买几瓶带回青岛的......

江古胡氏凤凰酒,镇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






可爱的小朋友......

镇远的民居建筑中最绝的就是“歪门斜道”了。凡开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门绝不会与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决不与大厅正对,而是有意地将门的朝向转一个角度,斜斜地对着街道,即所谓“邪”(斜)道。老住户们说,这“歪”与“斜”是遵从风水先生的说法:“以南为尊”是一种富贵之相,又能“财不露白”。

傅家大院:建于清代,位于石屏山中段复兴巷内。该建筑为全城唯一,自家祖辈建房后,世代相传至今未经翻修,保存完好的古院落,
是典型的歪门斜道建筑。该建筑格局暗藏风水学和商经秘密。其中门窗及其家具,雕刻精美,做工考究,令人赏心悦目。院内优雅恬静,适宜养性修身。门楣“封唐召泽”和“良弼名家”的匾额,彰显了家声郡望。傅家为清代镇远富户,有裕盛老行、義盛隆行、裕盛荣行、泰昌鑫行四大行,铺面众多。院中台阶显尊卑,中门彰高贵,天井借景,铜钱地漏,回廊观望等,莫不情趣盎然,令人回味。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傅家大院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江西商人傅氏家族宅院,现已传至第九代。傅氏先辈早年由江西来到镇远,靠在码头挑担搬运起家,继而开办堆栈,发达后建此宅院。
整座院落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大门故意开在东南角,风水大师推出“乾坤卦”的方向即为大门朝向,加上院内各显尊卑身价的两条走道,形成镇远典型的“歪门斜道”建筑。前院有转阁复廊,二层可登高望远,后院“井外景”美妙绝伦。院内建筑精美华丽,门窗、家具透雕细腻,圆润浑厚,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观赏价值,是研究镇远传统文化和民居的活教材。
小小的院落有看起来并不像是工作人员的人在收费,10元每位。感觉不太好,因此没有进入院中,只在这里拍了几张外景。建筑还是很美的......

不大的天井,不仅能通风采光,还能借景供人观赏。
院内有两道阶梯,一道是随着廊下通往客院,一道是直进中堂。这里面不仅隐藏学问,而且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首先,我们仰头看见“良弼名家”四个金铂大字。从字意思来看,就非同等闲。良弼是良相的意思,弼有辅佐的含意,是朝中大臣才能称弼。用辅佐二字解释,则是宰相之类的大臣才能担当得起辅佐的重任的。而“名家”两字就不难理解了。那么我们看,正房是六扇精雕细刻的门窗,前面有几步阶梯,如果是没有一定身份的人,只能走廊下通往侧院客房。但如果是具有一定身份的人,就可以从这里往上进客厅里面,主人只开两扇门即可。假如是极其尊贵的客人,则另当别论。六扇门就会全开,尊贵的客人由主人陪同从正中的两扇门中进入客厅,其他随行人员从两边进到客厅里。屋子中的雕花细看时有所变化和不同,雕花多以寓意吉祥的种类为多,还有室内摆设的家具,都是明清时期的东西。
傅家的起点是很高的。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显示着傅家的兴衰史。最初,傅家由弃官经商起步,曾经风光一时,云南及湖南省都设有分号,就连云贵镖局的筹建都得经过傅家老爷定夺,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直到晚清及明国时期,傅家连年遭到不测,才开始衰败下来,最后能保住半壁江山也就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本来,这种座北朝南的房屋,应以中轴线开设正门的。但是,在镇远像这种四合院很难看见开正门的地方。据说与风水学有关。镇远的民居属于山地建筑,那么,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这一带的房屋正好是位于山之南,阳刚之气很旺盛,若无阴气调和,必然有亏损。所以开大门很有讲究。地理先生根据这个原理,选择朝东南,或西南方向开大门。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财不露白。这种情况与北方的四合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北方的四合院中规中矩,以中轴线开设大门。但是,为了让外面的人无法窥视里面的情形,便在离大门不远的地方,修上一大堵墙来遮掩,这墙叫作影壁或照壁,其原理跟开歪门是一样的。
四方井:在古巷道中,有许多古泉井,如猪槽井、云泉、雷家井、陈家井等。最著名的古井呈现四方形状,所以叫“四方井”,泉水是从石屏山的山体中流出来的,没有任何污染源,泉水水质很好,冬暖夏凉,口感也好,用这里的泉水烧水泡茶,茶色晶莹,茶味浓郁,煮饭也特别香。尽管现在家家都安装了自来水,但附近一带的人家,烧水、煮饭用的水,还是来这里挑,自来水多用于洗衣洗菜等方面。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井壁凹下去这么深,知道是被什么所为吗?是自宋、|元、明、清以来,到这里担水的人很多,井壁因绳子的摩擦,长年累月的这样磨,就形成了这种现状了。原先,这井的旁边还有另一口井,与其形成姊妹井。后来,建立官衙后那口井就被官家占去了,就在墙的那一边。当时为那口井,还经常扯皮。因为人们都集中在一起,不是闲谈,就是捣衣,弄得吵吵闹闹的。官府只好用墙隔离开来,倒也清静不少。慢慢地人们也习惯只用一口井了。人们在井中养鱼,是为了防止坏人投毒。鱼儿活着,井水安全可靠。鱼儿死了,井水就不能饮用啦,必须淘洗再用。古人的防患意识很强啊!


这里叫三十二蹬坎,也就是三十二级台阶。这一带在过去很有名。因为前面这个围墙是“将军第”,将军第又叫苏光欲堂,是光绪年间抗法名将苏元春的官氐。加上西薹世系和水星祠,以及后面的傅家和杨茂兴大院,都是大户人家的所在地,三十二蹬坎不出名才怪?直到现在,你打听复兴巷在什么地方?可能有些当地人都难以回答得上。如果你问三十二蹬坎在哪里,人们就会很快给你指明方向的。
豆腐坊是水星祠遗址......
水星祠,以前是供祀龙王爷的地方。每当干旱之年,城里的乡绅,百姓都要汇集在这里,祭祀龙王爷,祈求降下甘霖,让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当然,不是干旱之年也要来祭祀的。在农历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要杀三牲,做道场,那道场也是够热闹的。遇上好年头,得请戏班唱戏,演戏的地方是在河滩上,搭上台子,唱他两三天是常有的事情。
谭钧培老宅:这个四合院曾经一度叫“两湖小学”,原是两湖会馆的子弟读书的地方。在此之前这个四合院早年是一个姓谭的人家修建起来的。大家可以看看这些石刻,很有寓意。从下面看,这像茶几的是宝鼎,意为四平八稳,上面的花瓶代表平安,瓶上莲花盛开,瓶中插着三种兵器,寓意连升三级,最上面是蝙蝠,蝠、福谐音相通,意思是有福气。整个造型,代表荣华富贵。这种石刻,在黔东地区的古民居中找不出第二处。后来,谭家果真出了一个大官名叫谭均培,曾任翰林编修,乡试同考官,江西道监察御史、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漕运总督、江苏织造,巴西国换约大臣,云南巡抚兼署云贵总督等职。谭钧培很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赏识,除赐一品冠服进京陛见外,还下诏赐宅。在今天的大菜园修了一座很大的四合院,光绪皇帝为其亲笔题写“中丞第”三字匾额。于是举家迁往新居,才将老宅卖给两湖会馆。后来到云南任巡抚兼云贵总督,为官清廉死于任上。除此而外,谭钧培一家还有“一门三翰林”的美誉,即他与儿子、侄儿三人都进过翰林院。
全家大院:建于清代,位于复兴巷著名的三十二僜坎上部。本为上官老宅,其门楣“西台世系”,即告知为唐代三朝元老之尚书令,分管东西台的上官仪之后裔的宅第。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其后裔家败财尽,方辗转落入全氏之手。该建筑记录了显达人家花开花落的人世沧桑史,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每当走进巷道中的平地,首先就看见充满沧桑的石库门门楣上的“西台世系”四个大字,它默默地诉说着这户人家高贵的家声或名望。
所谓“西台,”在古代是一种官职,指中书省,是专门负责发布皇帝诏令的地方。话得从唐朝初期说起,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刚刚登上皇帝的宝座不久。一个年仅19岁的青年人名叫上官仪,凭着才学顺利考中进士。由于他的文章写得好,得到李世民的赏识,很快成为唐朝宫廷的侍臣。他先后分别担任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并参与编修《晋书》。上官仪的宫廷诗写得很好,时人称为“上官体”。在唐高宗时期,提任秘书少监,西台侍郎,最后成为分管东西台的宰相。因建议唐高宗李治废除皇后武则天,武则天知道后便怀恨在心。当武则天专权之后,便将上官仪及其儿子上官庭芝以莫须有的罪名一同处死。上官仪有一个孙女叫上官婉儿,14岁就成为武则天掌管文诰的女官,被后世誉为“巾帼首相。”本来,上官婉儿与武则天有不共戴天的灭祖杀父的仇恨,但聪明伶俐的上官婉儿看到武则天执政后,是一个英明的政治家,好皇帝,便抛弃家仇,竭尽全力辅助武则天,体现了上官婉儿的心胸是何等的高尚。从上官仪到上官婉儿,祖孙两人都是代行唐朝皇宫发布诏令的官员,又都是诗人。特别是上官仪的
“上官体”,在上官婉儿的推动下,奠定了唐诗发展、昌盛的基础。其子孙称“西台世系”,应该当之无愧。古人云: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尽管上官婉儿极力辅佐武则天,最终还是死于非命。上官仪祖孙三代都死于武则天之手,使得显赫一时的上官家族,被迫流落他乡。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若干年之后,上官家族的一支,于清嘉庆初期辗转来到镇远落户。他们毕竟是官宦之后,有良好的遗传基因。固然头脑精明,经营有方,看中了在镇远发展的商机。在经过几年的打点拼搏,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于是,便在三牌坡一带修建了多处豪宅,这里就是其中的一处了。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百余年之后的晚清,居住在这里的兄弟两人,兄长到京城当了个四品京官,弟弟则到山西去做生意。哪知好景不长,做生意的弟弟不仅染上恶习,而且还违反朝廷的禁令。因此,牵连到做官的哥哥。兄长只好托人变卖各处全部家产,四处奔走,经过上下打点,好不容易才保全了两兄弟的性命。
至此,大院几经周转,最后为全姓购得。全家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算得上一户殷实人家。所以,在购得该院之后,不愿抹去“西台世系”的招牌,是有一定用意的。因此,得以保存下来。不管怎么说,它毕竟最后属于全姓人家是不争的事实。
全家大院,占地面积约42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6栋,建筑面积约740多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院。其实,说是大院,若与平原、丘陵地带、或者地势开阔的大院相比较,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不过,在山区,这种房屋确实可以称得上大院的。贵州素来地瘠民贫,居住条件较差,多为茅屋、低矮木屋。像这样高墙大院的房屋,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了。因为,没有一定的财力、物力、势力,是无法修建这样的大院的。
西院不以中轴线开设大门,而是开在东南角上,故有“歪门斜道”之称。其大门外延墙体,细看为八字形,外大内小,取聚财之意。石库门上方有阴阳八卦图,作镇邪之用。进到前院里,有房屋两间,一作伙房,一作饭厅兼客厅接待。二进院有明次三间正房,正房前东西各有一间一楼一底厢房,古称“闺房”或者“绣楼”,明显地表露出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女孩子是不能与父母居住在正房里面的,只有男孩子才能有此殊荣。常言道: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女孩子迟早是要嫁人的。尽管有的家庭让女孩子读书识字,调教得知书达理,甚至琴棋书画都能精通。但其父母灌输的就是三从四德、贞女节妇、相夫教子等等思想。
东院房屋与西院略有不同,大门也开在东南角上,一进院是一个大院坝,东墙靠门处有一楼一底厢房一间。正南墙体有一个福字,对着正堂。西墙有一圆洞门,颇具江南园林风格。正房为五开间一楼一底房屋,二进院有一小天井,后房前东西各有一楼一底厢房连通,二层形成回廊转角式楼房的格局。因此,一层正房中堂成为敞开式通道,让前后两院连成一个完美的整体。2010年8月9日,著名相声演员牛群来到全家大院,用手摸抚着墙上的福字,还用脸贴着字道:“多么想粘一粘这里的福气啊!”只可惜他那天匆匆地来,又忙忙地离去。他很是惋惜:“没能住宿一晚,让我丢失多少灵感。有机会,一定要在这里住一住”。
全家大院,既有江南园林式的风格,又有山地建筑的特点,还有苗侗少数民族干栏式吊脚楼的特征。其老门窗木雕精细,手法娴熟,图案精美。加上新旧传奇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院落。能够让人感到新奇,产生遐想大院往事。更能让人栖息,使疲惫的心灵得以安宁、慰藉。


记住哦,从这里就可以登上石屏山,是不需要门票的呢......
回到了小镇的主街上,复兴巷的对面是游船码头......
镇远古镇是一座充满崇尚山水、崇尚文明、崇尚文化、崇尚和谐精神基调的古城。长期以来,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国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独特包容性文化,有“传统文化迷宫”之称,青龙洞留下的富有哲理的格言、对联等可佐证。当时地方京剧、花灯戏、河灯、社火的繁荣,商业与军事的格局合理,城外防御军事体系浑然天成,体现了“威镇远方军事的强驽之首”而“云南丽江之末”的军事演变过程。充分发挥了雄霸黔东大门军事堡垒和中国南丝绸之路作用。而今镇远人民仍保持着质朴、淳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每年举行各种民间传统活动,如:“三月三”、“九月九”等。其中源自明代的端阳龙舟文化节,以舞阳河为赛场,极具盛况,久负盛名。民间传统活动的兴盛,反映了镇远经济文化的繁荣。镇远是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发祥地。青溪铁厂,是张之洞、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产物,"天字第1号"钢锭现仍存放在镇远,造轮船下洞庭入长江,是近代工业传统古驿道,也是现代工业——贵州青酒集团所在地。镇远古城历经千载沧桑,至今城址未变,古韵悠然。







进镇远古镇的时候,经过了这里新建的一座大桥。特意停车,参观了这座新建的大桥......
说说镇远的桥吧:山水一城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镇远,仅3.1平方公里的城区内,除有㵲阳河外,还有许多的小河流,所以导致镇远遍地都有桥的景观。在这些桥中,最有名气的古石桥有:老大桥、三多桥、迎仙桥、金沙桥、东门桥、松溪桥、太平桥、银孔桥、惠泉石拱桥和惠泉两拱桥等十余座。1949年以后,为了适应不断繁荣的生产、生活的形势,陆续新建了新大桥、盘龙桥、㵲阳河大桥、青龙桥、镇江阁小拱桥、以及大菜园的风雨桥共六座,极大的改善了古城人民的生产、生活的需要。

在镇远众多的桥梁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老大桥和新大桥两座姊妹桥。它们不但历史久远,而且还有许多传奇的故事。
老大桥即为祝圣桥,是明代洪武年间的1370年开始动工,历经342年的风雨,五次被洪水冲毁,五次重新修建,至清代的1722年雍正元年才正式完工,建成了现代世人所看见宏大、壮观、全国罕见的石拱桥。完工时恰逢康熙在位61年,于是将原定名“㵲溪桥”更名为“祝圣桥”。因历史久远,镇远人民又更喜欢叫它为“老大桥”。
老大桥共有七孔,全长123.5米,宽7米,高13米。它是古城第一座沟通府、卫两城的石拱桥,出现了桥下“汉使浮差撑斗出”,桥面上“缅人骑象过桥来”的壮丽画面。清代末年,镇远知府江炳敖见老大桥区域风水好,便在桥中间建了一座“魁星阁”,并预言十年内要出状元。十年间,果然贵州出了两名状元。一个是青岩的赵以炯,另一个是麻江的夏同龢。
1873年镇远提督苏之春,两次带着镇远籍的爱妻赵琴和镇远籍的将士,通过老大桥,开往广西田州平叛,维护了国家的安定团结;1884年,苏大帅携妻子赵琴同样率领镇远籍的子弟兵,从老大桥出发,奔扑广西镇南关,直抵越南,四战四捷,打败了法国军队。最后又同冯子材老将,一起大败法军,结束了历时三年的抗法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中,第一个打败帝国主义的将军。
1934年8月,中央红军九军团,经过三昼夜与国民党薛岳的先头部队吴奇伟部激战,胜利完成了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西进的任务,在老大桥头阻击敌人的红七团指战员,才忍痛点燃了桥上的“魁星阁”。熊熊烈火帮助红军将国民党追兵阻挡在㵲阳河南岸。
1937年,抗战暴发,数以万吨计的军需物资和成千上万的镇远子弟兵,告别古城的父老乡亲,雄纠纠,气昂昂的大踏步地通过老大桥,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淞沪保卫战”、“长沙保卫战”、“常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和“湘西大会战”,直到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1949年11月上旬,国民党为了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进贵阳,包围成都之敌,慌乱中,在桥上埋了几包炸药,把老大桥炸了两个比大簸箕大一点的洞,解放大军仍然踏着坚挺的老大桥的脊梁,似滚滚洪流向西开进,没有止步。
1950年,朝X战争暴发,刚刚获得解放的古城儿女,佩红戴绿急步从老大桥上通过,跨过㵲阳河,同全国人民一起打败了美帝国主义。
从明代1530年创办紫阳书院始,到今天止,500年间数以万计的镇远学子,通过老大桥,往返府城至书院求学。学成后,有的走向更高的学府深造,从而涌现出翰林、进士、兵部郎中,总督等要职共26人之多;有的则走向社会,投身国家社会、经济变革之中,如乔运亨等6个同盟会员和周达文、秦光远、刘康侯等先锋战士;涌现出许多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知名人士及劳动模范;验证了张三丰在铁溪龙潭写下的“五百年后,十八学士位三公”的预言。
老桥的传说:张三丰云游来到镇远,用中元洞里的仙人磨,磨了一夜的豆腐,放入老大桥的七个基坑里,然后对着豆腐吹了一口仙气,豆腐竟然变成了巨大基石,稳稳当当的躺在基坑里;然后到十里外的铁溪大山谷里,用赶山鞭赶来无数的大青石彻桥;又从百米倒斗的山头上,拔出七颗女娲补天时,遗漏下来的石头作契石,使桥身合拢;张三丰见㵲阳河里的妖龙在兴风作浪,不时的威胁老大桥的安全,就从镇远青溪挖来铁矿石,在中元洞炼丹炉台冶炼了七七四十九天,铸造了七把宝剑,一口仙气吹去,七把宝剑象箭一样,向七个桥孔的中间飞去,并牢牢地钉死在七个桥孔中间,制服了妖龙,老大桥安安稳稳地耸立在美丽的㵲阳河上;秋天入夜,张三丰来老大桥乘凉,有蚊虫乱飞,张三丰用莆扇轻轻地扇了几下,把蚊虫扇到四牌以远的地方去了……

眼前这座是新大桥,虽然时间不如老大桥久远,但也给古城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回忆。
清朝即将结束的1919年,镇远知事覃梦松,邀约达官贵人和乡坤,开始议论在古城区内再建一座象样的石拱桥,还讨论了组织机构和筹资办法。因此差事是肥差,有头有脸的人物竞相争夺其位,加上连年兵慌马乱,民不聊生,随着清王朝的寿终正寝,修桥之事只好作罢。1943年2月,民国的刘时范专员重提此事,后因抗战胜利,刘专员调任黑龙江民政厅任厅长之职,此事就又搁下了。1946年11月,正值镇远专员范埏生就任专员一周年,又是他四十大寿。在宴席上,时任贵州省政府秘书长的吴道安,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关心家乡建设,又提出在古城路面最高处建一石拱桥之事。因是镇远县境内的事,就推范埏生为主任委员,镇远县长沈麟书和正副参议长聂友兰和周希熙为副主任;谢协成,张九皋、黄再之、蔡仲苏等人为委员。定桥名时,专员范埏生竟想命名为“埏生桥”,遭到众人的反对,就改名为“第二石桥”。
1948年,正值蒋介石六十大寿,时任镇独师司令周中礼,为了讨好蒋介石,而提议改名为“介寿桥”。因是给蒋介石祝寿的桥,民国省政府才拨款55亿法币,国民党元老何应钦之弟何辑五,以建设厅厅长的名义调派抽水机一台和一些工程技术员到镇远,新大桥才算正式动工。为了弥补建桥经费的不足,“镇远县介寿桥建筑委员会”,向社会基层发出了上千本募捐簿,仅城关8个保,就筹到700万法币。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开设各种“桥捐”,合计共征收680万元法币。其中还包括对酱园厂舒万龄的错误罚款48万法币(折合大洋4万元)和7926个岩盐,因当时政府腐败,贪官太多,经常拖欠工人工资,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到新中国诞生的那一年的1949年11月,大桥仍有7至8孔未能完工。
1950年,新生的镇远县人民政府,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同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部队一起努力奋斗,不花百姓的一分钱,仅两个月,就把新大桥修通,并把此桥命名为“新大桥”,以祝贺祖国的新生。新大桥全长109米,宽7米,高10余米,共有8拱,每拱跨度10米,它是古城第二座跨过㵲阳河的石拱桥。为了改善古城人民的安全过桥问题,四十年后的1989年政府出资,在不影响第二天古城的生产、生活的前提下,事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一个晚上,在桥的两边各加宽2米,作为人行专用通道。因古城经济的发展和人流的巨增,政府虽在新老大桥的上下游又先后修建盘龙桥、㵲阳河大桥、风雨桥和青龙桥,仍然跟不上古城旅游事业的发展。2017年,同样不让人民出一文钱,对新大桥又进行了全面改造,对两边的行人通道又各加宽了1米,极大的改善了古城人民的通行和成千上万的游客驻足观光、拍照的需要。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10.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