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庆·多彩黔行——天龙屯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

标签:
2018国庆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地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分类: 杂文游记 |
2018国庆·多彩黔行——天龙屯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
地戏见诸于史料记载,最早应是明嘉靖年问的《徽州府志》记歙州一带迎汪公时“设俳优、狄革是、胡舞、假面之戏”。这里的“假面之戏”与安顺一带农村抬汪公时地戏队参与活动应是一脉相承。康熙年问的《贵州通志》上所刊印的“土人跳鬼图”的场面是地戏的戴假面、一锣一鼓伴奏的写照。道光年间的《安平县志》记载:“元宵遍张鼓乐,灯火爆竹,扮演故事,有龙灯、狮子灯、花灯、地戏之乐。”这是“地戏”首次见诸于史料。但在农村老百姓的口中一直都称“跳神”,这与地戏所表演的剧中人物在村民心目中的神灵作用有分不开的原因。
地戏演出地点不在戏台。或村中空坝,或平整田土,就地围场而演。演出时间一般为两个节令。一是稻谷扬花时节。以农事为主的屯堡人为了祈求一年的辛劳能获得好收成,也为了缅怀祭祀祖先,在农历七月1一五日中元节期间开箱跳“米花神",时间约3~7天。另一个演出时间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为了欢庆一年的辛劳所获得的丰收,为了祈祷求得来年风调雨顺村寨平安家家康乐,在新春到来之际,地戏班就“鸣锣击鼓,以唱神歌”。全村男女老少在寒风中看得如醉如痴喜笑颜开。春节期间演出,从农历正月初二开始,要跳半月乃至一月。为了增进村寨间的友谊或艺术上的交流,有的村寨会互请地戏队去演出。

由于地戏演出的场地有限,且农民的经济实力不足,而搬演的故事又是千军万马征战的“大书”,以至在演出的时空转换和表演手法上,多使用虚拟、写意、象征来表现实情实景。一个“二龙吐珠”送出两队人马就代表了两军对垒的千军万马;一个“龙出海”或“龙摆尾”绕场一周,就象征着人马行程了百里千里;一条板凳可以是雄兵据守的高关;一张桌子可以是巍峨的大山;一棵小树可以是繁茂的树林;一块白布可以是滔滔的大河。地戏表演中的虚拟性写意性,让人不能不佩服农民艺术家的聪明才智。
一个地戏剧本就是一部书,就是讲唱一个完整的征战故事。不分场次,不分生旦净末丑的行当,由剧中人物边演边打讲唱完毕。由于它表现的内容是征南而来的屯兵熟悉的军旅生活,所表现的人物是屯堡村民所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封神将军等,故而几百年来在屯堡村寨中传承至今。
地戏演出的剧目、本子又叫"地戏谱","谱,布也,列年事也。"地戏具有以史为线索的性质。民间艺人有"戏叙史册"之说。地戏剧本的内容比较单一。可以说是一部部屯堡人景仰、倾慕、效法的英雄人物的赞诗篇。既没有谈情说爱的才子佳人戏,也没有抒臆心怀的清官公案戏;既没有悱恻悲切的《窦娥冤》之类,也没有妙趣横生的《风筝误》之属。它只有与屯堡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反映军旅生活的金戈铁马征战戏,只有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在30来部剧目中,所反映的内容都是明清时代脍炙人口的演义说部,都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一举成名光宗耀祖的家将书,如《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岳传》等,却没有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妖道怪的《西游记》和抗暴安良的《水浒传》等。从剧目内容所反映的朝代看,上至商周,下至明朝,尤以唐宋为最多,却没有元清的。大致为:商周时代的有《封神》、《大破铁阳》(又称《小封神》);秦汉时的有《东周列国》(已佚)、《楚汉相争》、《三国》;隋唐时有《反山东》、《四马投唐》、《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粉妆楼》、《残唐》、《郭子仪征西》(已佚);宋代有《二下南唐》、《三下南唐》、《四下南唐》、《初下河东》、《二下河东》、《三下河东》、《四下河东》、《九转河东》、《八虎闯幽州》、《五虎平西》、《五虎平南》、《精忠岳传》、《岳雷扫北》、《王玉连征西》;明代的有《英烈传》、《沈应龙征西》、《黑黎打五关》(已佚)等。全是唱朝代兴衰的战争故事,构成了军傩最主要特色。在这近30多个剧目中,尤以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最受村民喜爱。
地戏剧本的文体是以第三人称为主的叙事说唱体。以七言为主兼有五言和十言,主要用于唱。韵脚变化少,多为人辰韵。说白部分是陈旧、生硬的半白话散文,听来有生涩之感,与唱词通俗易懂近似口语化形成鲜明对比。唱词中文辞虽然不美且显得粗陋,但却浸透着民间说唱文学的芳香。往往数十字就把故事作了一个高度的浓缩,既照应了剧情的发展,使观众对故事有一个提纲式的了解,又使情节发展舒缓有致,演员可以缓解一下激烈打斗的疲劳。而每段唱句冠上一种花名,极富民间色彩,又使观众增加了知识。那些征战杀打的场面更写得收放自如、活泼激烈、淋漓酣畅。在战鼓军锣的铿锵声中,真有如人其境之感。表演时为让演员得到喘息休息,往往让正方“小军老二"和反方的“老歪”,边格斗边即景生情插科打诨,让观众的紧张隋绪在笑声中得到调剂。不仅如此,有时在开打一段后,会插上一段轻松的说唱,以调整一下演员和观众的心情。地戏剧本因其纯属农民的艺术,不可讳言过于通俗而少文采,向来不为大雅君子所称道,文人秀士所侧目。它的传承全由农村中的土秀才用白皮纸手抄而一代传一代。一部手抄本成了全村人共有的精神财富。

无论是希腊悲剧还是中国戏曲,在其历史发展的轨迹中,都包含着一种人类情感渲泄的形式,即祭祀。古代先民为求生存而在与大自然的奋争中,把对图腾的崇拜、对祖先的缅怀、对英雄的景仰、对鬼神的虔诚、对瘟疫的畏惧、对生存的渴求等等心理,衍化成一种庄严肃穆的形式,以期在祈祷中求得朦胧的希冀与化解、平衡与依托。在大千世界斗转星移的漫长发展中,福禄寿的复杂心理情愫更在儒、释、道的循循教义里得到释疑。祭祀,就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顶礼。
地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在其戏剧本体中就包含着诸多的祭祀因子。当剧中人物被罩上“神"的光晕后,崇尚多神信奉的屯堡人在把地戏看作娱人娱己的艺术样式时,更把剧中人物赋予神性而视为自身命运的主宰者。稼禾的丰歉、村寨的平安、人畜的兴旺等既靠科学技术,也依赖神灵的保佑。如此,祈福纳吉的祭祀仪式就自然构成地戏演出中的一部分了。
开箱:演出前,要举行“开箱"仪式。由“神头”带着全部戏友将头一年演出结束后封存于“神柜”中的“脸子”,在香烛钱纸的燃烧祝祷声中,虔诚地“开箱“将“神"请来人间。整个过程包括请神、敬神、参神、顶神四个步骤。
请神。在跳地戏的当天(一般是正月初二日)将“神柜”从存放处抬到神龛或场院。“神柜”前安放桌子一张,摆上供品。在选定的时辰,或由“神头"率领所跳剧目中的主要人物(代表皇权的元帅、将军),或由寨中选出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供桌前焚香点烛,虔诚叩拜,高念开箱祝词,敬请本戏的众位“神灵”和其他“神圣"下凡来到人间(只请正将,不请番将)。
敬神:主持人念完开箱词后,随即打开柜子,请出正将面具,按次序排列在供品后面的桌子上,由主持人念敬神词敬神。
祭神:主持人念毕,手提红公鸡一只,用手掐破鸡冠(此称“小剪”,剁下鸡头称“大剪"),边用鸡血点柜头、柜腰、柜脚等处,边念点鸡词,祈祷村寨吉祥平安富裕幸福。
参神:点鸡完毕后,由村中老幼依次在排列的面具前顶礼叩拜,主持人念参神词,或由几名屯堡“太婆”唱佛歌,祈求神灵保佑。
顶神:村民参神完毕后,由主持人呼名,穿上戏服的演员一个个先“打素坛”后,用盆中水将手洗净,依次上前恭恭敬敬接过面具戴上。有的村是先帝王后文臣武将,其说法为“天为大,君王为上,先有君,才有臣”;有的村是先兵将后帝王,其说法为“有兵有将,才能保主登上龙位。”这两种说法差异很大,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屯堡人的忠君思想。
开箱仪式结束后,要进行“参庙”,这是演出前的仪式之一。跳地戏的村寨都有庙宇,庙里供奉的菩萨和地戏中的“众神",都是屯堡人膜拜的圣灵。“顶神”后,剧中人物“神灵”上身,就要在主帅率领下,到村中庙里去参拜庙神。有如过往官员拜谒各地外州官,以示礼貌。
“扫开场":这是演出前的仪式。地戏演员“参庙"后,敲着锣打着鼓来到演出场地举行“扫开场”仪式。此时村中空地已围成圆场,男女老幼正翘首以待。在村边的田里或寨门口,一杆“帅”字大旗迎风招展,这是此村跳地戏的标志。这面大旗从开箱第一天插上后,直至最后一天封箱后才收起。“扫开场”仪式由两个小童表演。他们属于戏中正方小军(俗称小军老二)角色,大多数为少年儿童学跳地戏(称“打小童”)来扮演。小军是地戏表演中传书报信的小卒;但在扫场仪式中,他们却身价倍增,成了凡夫俗子崇敬的法力无边的尊神。在这仪式中,有的地戏队会加上一个手持木棍的角色边耍各种招式边逗乐取笑,把围场的大人小孩稳住不乱走动;有的地戏队由一正方主将手持兵器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边走边耍,称之“杀四门”。“扫开场”仪式无疑是将演出前的清场赋予了神话意义。纯朴的屯堡村民总把美好的意愿涂上神灵的色彩,于心灵的深处得到慰藉。
“扫开场"结束后,正式演出开始。分“下四将"、“设朝”、“下战表”、“出师"、“回朝”等程序进行。
“下四将”又称“定场”,即决定表演场地的意思。由正反两军各出两员大将或一元帅一先锋,先正后反,“出马门”后,以两军对战的形式表演“杀四门”,其为演出前的引子,可起到“镇场”的作用。“下四将”的表演,更深层次的内涵是以期达到驱赶四方妖邪保护村寨清吉平安的目的。这与古代傩仪方相氏“狂夫四人"、“以戈击四隅"的驱邪逐疫,如出一辙。
“设朝"仪式具有开场白的作用,使观众了解剧情的开端和主要事件主要人物的情况。由于正统思想在汉民族中根深蒂固,所以表演时,是由正方“设朝",反方人物不参加。即如村民所说“祖上传得有规矩,只请正神,不请邪神。”更重要的一点,地戏剧目都是朝代更替两国征战的故事,正统一方的君主是至高无上的。天下之大,天子为尊。
“下四将”后,黄门官上场自报家门,紧接着念唱“设朝”的规仪,主要人物上场。“设朝"仪式到此结束。紧接着是剧情正式展开。番邦派人来下战表,来人态度傲慢,战表言词骄横,皇上怒杀番皮,选派元帅点将出兵。地戏演出中,从“开箱”到“设朝"要占去一天时间。而且设了朝当天就不再继续演出。村民们朴实的忠君思想,使他们把“保主登龙位”的“设朝"仪式看得很神圣,哪怕气侯不好或其它原因,也不能耽误“设朝"的举行。
第二天,正式演出开始。从元帅领军过关斩将,到获胜班师回朝,金殿受封,一年新春的娱神娱人的地戏演出结束。由于是搬演一部书,剧情冗长,演出时间要近半月到一月。
“扫收场":这是演出结束的最后一天必须举行的仪式。“扫收场”也和“扫开场"一样,完全脱离了戏的本体,成为一种借助戏中人物和特意安排的角色来完成人们求平安求发展心理要求的驱邪纳吉仪式。参加人员除正反两方各四员主将和两个小童外,增加了一个麻和尚、一个土地佬,由他们两人主持整个“扫收场”仪式。两人说白搞笑插科打诨,引得观众喜笑颜开。然后就转入“扫收场”正式仪式。由土地手拿鸡念点鸡词后,用鸡血点出场人物面具。锣鼓声中,土地、和尚领唱,众人手拿毛巾、花扇边舞边伴唱。所唱无非是把村民们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源茂盛、家庭幸福的良好愿望表示出来,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与心态上的平衡。
“封箱":在演出场地的祭台前,村中许愿还愿的善男信女们,将家中带来的祭品敬奉在摆放整齐的面具前,燃点香烛,默默祈祷。
封箱结束,整个娱人娱神的地戏活动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人们可以心安理得地投入到新的一年的社会和农事活动中,等待着一切良好的祝福和奉贺能够实现。作为多神信仰的屯堡人他们的虔诚信奉不单是一种寻求精神的寄托或化解,而是有所求,求平安,求发展,求现世,求来生。
在整个地戏演出活动中,祭祀活动始终贯穿着全过程。演出时,还要在本村“参桥"、“参井"、“参路"、“参神树”等。被邀请赴外村演出要选好日子“下帖”、“辞寨”、“辞庙”,到达目的地后,要“接风”、“参桌”、“参庙”、“参桥”、“参井"等。演出结束,这一套“参"、“辞”程序又得一一做到,把敬神祭神活动一次次演绎得十分庄严、隆重。

耳翅也是地戏面具的重要部件,它的作用是使人物显得更加神勇。耳翅有龙翅、凤翅、龙凤翅和葵花翅等等。男将面具多为龙翅,李世民、岳飞、薛仁贵、薛丁山、盖苏文、罗成、马超、韩群虎、胡敬德、单雄信等等都是如此。女将面具则多为凤翅,如樊梨花、陈金定、穆桂英等等。另外,胡须也是地戏将帅面具的重要装饰,其作用是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年龄,如韩群虎、裴仁基、罗玉、宇文成龙、司马超、伍云召、朱灿等等。
盔头有平盔、尖盔之分。中华民族崇尚龙、凤,在盔头装饰上充分体现了这一民俗习尚。男将多用龙盔,盔上盘龙可多可少。龙头有角龙和蚂蚱龙之分,蚂蚱龙因形如蚂蚱而得名。龙体有圆龙和扁龙的刻法,龙鳞多用十字横刀法或鱼鳞刀法。女将多用凤盔,其形为彩凤展翅飞舞,动势优美。而君王、关羽、尉迟恭,则龙凤同时并用。在头盔的装饰构图上,有极强的民俗特征。这是屯堡村民求财求富求吉求利的心理需要在面具上的灵活应用。主要有:二龙抢宝、游龙戏珠、龙凤呈祥、双凤朝阳、凤戏牡丹、龙飞凤舞、多喜(喜鹊)多福(蝙蝠)、鹭鸶闹莲、金玉(鱼)满堂(荷花)等。这些民俗吉祥物在盔头上的巧妙安排,既反映了人们朴实的心理要求,又对应了人物和情节的需要
从面部的造型看,将帅面具讲究的是刀法明快,要求有棱有角,轮廓分明,既注重写实也注重夸张。武将面具强调煞气。多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豹子胆、火烧眉、
高鼻梁、撩牙嘴,人物形象显得骠悍、勇武、刚烈、威
猛、深沉。文将面具注重灵气,着力于人物内在情感的刻画,人物形象显得威严而又庄重,平和而刚劲。少将
面具则为五官端正、剑眉倒竖,多为粉脸小生形象,透着英武、洒脱、阳刚之美。女将面具则讲究秀气、娇媚、
端庄、娴静,又不失武戏的人物特征,显现出一股飒爽英姿的精神气质。用面具艺人的口诀来说,嘴的刻法是
"天包地(上齿咬下唇),地包天(下齿咬上唇),上下撩牙分两边;地包天,天包地,吡牙例嘴显神气"。眉气的刻法则是"少将一支箭,女将一根线,武将如烈焰"。眼睛的刻法是"武将豹子眼,女将弯月亮,少将精气足,文将菩萨样"。
将帅面具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特征,除了面部造型、头盔和耳翅的装饰以外,还特别注重用色在人物形象上的表现。一般地,各种颜色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一定的性格特征。例如红脸多为忠勇刚直的武将,关羽、
杨龙、伍云召面具便是;黑脸多为刚烈、勇猛的武将,如张飞、杨玉成和尉迟恭;蓝脸多为果敢之将,如单雄信,麻叔谋;绿脸多为怪异者,如南洋王朱灿、尉迟宝林;白脸多为英武之将,如马超;青脸多为凶恶骁勇之将,二
花脸多为守关总兵,三花脸多为反派营垒中的将帅或其他偏将、副将。
将帅面具的面部造型和头盔、耳翅装饰以及用色的变化,使各个人物面具显得栩栩如生,形、神、精、气便浑然一体了。
2.道人面具
地戏中的道人很多,他们或为反派营垒中的军师,或为前来助战的神仙或修道之人。他们不戴头盔而戴道冠,
相貌丑陋、怪异。如鸡嘴道人,面部被刻成人面鸡嘴,道冠被刻成鸡翅和鸡尾,一副似人非人、似鸡非鸡的形象,整个造型于怪异中显现其反派人物的奸诈、狡猾性格。其他如铁板道人、飞钵道人,形象也非常怪异,而且生动传神。这些面具既写实又夸张,着重突出其精灵之气,使其形神兼备。
3.丑角面具
地戏中的丑角面具使用得比较多,最常见约有歪老二、笑嘻嘻、老好人、烟壳壳、眼镜先生等。最为令人难忘的是歪老二和烟壳壳。传说歪老二是朱元障远征贵州、云南时在当地寻找的内线与向导。在明军与番邦交战中,他往返于其间代为明军传递信息。其面具造型,歪嘴皱鼻,毗牙例嘴,斜眉扯眼,髻上斜插一把木梳,面部多涂为红色,也有的涂为蓝色。整个形象非常滑稽。又如烟壳壳,是近代才出现的面具。他是个受鸦片毒害的典型。艺人抓住鸦片鬼毒瘾发作时的丑态,以夸张的手法刻画了这一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动物面具
地戏中的动物面具主要有虎、狮、犬、牛、马、猪、猴等。这类面具在造型上或写实或夸张,以充分体现各种动物的头部外表特征和内有特征为雕刻的着眼点。狮与虎的凶猛、马的温驯、猪的憨厚、牛的勤劳、狗的亲近、猴的淘气,都是那样的形似和神似,妙趣无穷,让人获得动物形象美的感受。
[1]
地戏面具同时具有神格和人格。安顺等地有专门从事脸子雕刻的艺人。村寨演出班子新购置的面具,未经法事前,可以随便放置,视为木雕;一经点将封号,即为神物。"开光"是将面具升华为神的仪式,由雕匠主持。先将脸子郑重陈列在神龛上,然后杀一只大公鸡,以鸡血点在脸子上,同时念动开光词,赋脸子以生命。
地戏演出时,演员无一例外都要戴上面具。地戏面具的戴法与傩堂戏不同。先用青纱长统套头将头包住,置面具于额头之上,而不是象傩堂戏那样戴在脸上,这是便于武打。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