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庆洛阳行——龙门石窟·东山石窟·大万伍佛洞和擂鼓台三洞
从龙门石窟的西山到东山,自然意味着要跨过伊阙峡谷,也就是这条叫做“伊水”的河。名曰“漫水”的桥沟通西山与东山。为何桥叫做“漫水桥”,莫非,伊河之水真的能漫过桥面?远处河滩上蓊蓊郁郁的树木,近处的河心洲与潺潺流过的河水,宛若一幅中国水墨画。

擂鼓台雄踞于龙门东山南端,据说当年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与魏、韩联军激战,歼灭魏、韩联军24万,擂鼓台就是白起为秦军将士擂鼓助阵之处。后人便将此地称为“白起擂鼓台”,后来慢慢简称为“擂鼓台”。
龙门石窟·大万伍佛洞:在东山脚下的公路未开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台。传说当年奉先寺竣工时,武则天亲自率百官驾临龙门,主持这次规模盛大的开光仪式,庞大的乐队便在这平台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做擂鼓台。紧邻擂鼓台的三个洞,称“擂鼓台三洞”。
大万伍佛洞在中间,也叫“擂鼓台中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因窟楣刻有“大万伍佛”字样而得名。主佛为弥勒佛,基座有25个罗汉雕像,旁边还有文字介绍。
1982年在大万伍佛洞前建零散文物陈列廊,楼梯上方是擂鼓台三洞,楼梯下方的平台上则是“擂鼓台建筑遗址展示中心”。
自2005年3月至2009年7月,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联合对擂鼓台窟前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这个展示中心就是建在部分遗址之上的。现有清代雕刻大小“龙门图”、刘墉字碑、朱熹字碑六幅、岳飞画关公像、乾隆画钟馗像及五十年代后发现或采集的石刻50余件
。
考古发现,擂鼓台三个洞窟前,在地面4米多深的堆积中,涵盖了唐、宋、金、元等7个堆积层。展示中心的玻璃地面下,就是宝贵的遗址。
狮子像:唐代,石灰岩质,石狮子通高104厘米,其中头高32厘米,宽23厘米,座高80厘米。擂鼓台建筑遗址出土。
圆雕菩萨像残件:唐代,石灰岩质,高110厘米,宽56厘米,厚56厘米。擂鼓台建筑遗址出土。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唐天佑三年(906年),石灰岩质。幢身高160厘米,八棱柱,每面宽约15厘米。擂鼓台建筑遗址出土。
经幢幢身上刻有额题、启清文、真言、造幢记、题名等。其顶端刻“大佛顶陀罗尼”,幢身八面刻字,楷书,每面七行,造幢记镌刻时间为唐天佑三年(906年)七月。经幢附近出土经幢幢盖一块,八边形,伞状,每边长20厘米,盖边沿对边直径50厘米。该幢刻立于唐哀帝天佑三年,此时距唐王朝灭亡还差一年。值得重视的是幢记末尾有唐末龙门香山寺统属的众多僧人。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略称《尊胜幢》,是指刻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石柱,其形状多为八面形。关于雕造《尊胜幢》的原因,在《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有载:"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窜堵坡中。天帝,若有芯刍、秘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见,或与相近,或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上幢等上尘落在身上。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坠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正是由于佛教宣称雕造《尊胜幢》能解除一切恶道之苦,故在很多地方都可见此实物。
宋代的脊兽......

各种瓦当......




台阶上是擂鼓台三洞......
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洞内方形座台上的佛像被称作“大日如来”在密宗里“大日如来”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主佛头戴佛冠,臂戴臂钏,脖子戴项圈,穿袒右肩式袈裟,整个造像保留了外来造像艺术风格。
佛端坐在束腰方形台座上,这种台座在武周时期是比较流行的式样。从正面看,佛头部微微向下倾斜,目光向下俯视,和礼拜者的眼神交流,流露出一种关爱世人的殷殷之情。主尊丰润的右臂搭于盘起的右膝之上,舒闲的神态、优雅坐姿都体现出佛的从容、恬静。从侧面看这尊大佛的形态,头微微向前倾斜,肩向后仰,腰向内收,臀部依其坐势显得收放有序,胸部向前隆起,腰部三道环形的衣纹线条又显现出腰部肌肉的健康有力。整个佛的造像极富质感,也正符合古人所说的:肌理细腻,骨肉亭匀。
在四壁上有高约36厘米的菩萨坐像,层层排列着有760尊之多,端坐在四周的墙壁上,神态肃穆安祥,似乎正在聆听佛弘扬佛法。菩萨在古印度都是男性的形象,传入中国后,逐渐塑成了女性的形象。
创造者对人物的形态美把握得相当适度,简洁明快的线条和人体造型的健康都表现了当时的雕凿者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及美学理想。
龙门石窟·
擂鼓台中洞:中间的这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中洞,又叫“大万五佛洞”,因洞中造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且比西山万佛洞小千佛稍大而得名。
该洞窟约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洞的平面呈马蹄形,洞顶作穹窿状。顶上所刻莲花周围的环形饰带内,雕有坐佛、伎乐天、金翅鸟和琵琶等乐器,正如极乐世界中万籁齐鸣、天花乱坠的奇妙景象。正壁雕着弥勒佛和二菩萨,周壁则整齐地排列着四方诸佛的小型坐像。壁基是25个高浮雕罗汉群像,身高约80厘米。罗汉身旁都刻有介绍其生平事迹的铭文,内容多摘自《付法藏因缘传》。罗汉群像及其铭文,是研究禅宗及其传法世系的重要资料。
正壁设高坛、弥勒佛等,背椅上刻“六拿具”图案。窟顶刻莲花藻井,顶及周壁刻“十方佛”共15000尊。三壁下部刻有禅宗传法谱系“罗汉二十五尊”,并刻录《付法藏因缘传》的有关内容。主尊为弥勒,端坐在束腰方形高台坐上,台坐下部延伸出两朵莲花,每朵莲花上站立着一尊菩萨,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主尊佛头20世纪30年代
被盗,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整尊造像采取高佛雕手法,背光为龟甲形背屏,周围环绕着伎乐人/飞天、骑象和骑狮的童子。洞中央方台上放置着三尊圆雕佛像,头戴宝冠,身佩项圈、璎珞、宝钏等饰物,是密宗所供奉的大日如来佛形象。
洞窟雕凿完成于武周时期,是为武氏政权歌功颂德的。西山的双窟是弥勒与释迦牟尼并坐,当时武则天还没有成为一朝之君,表明她与李志一个天皇一个天后并列的身份,而在这一洞窟中,以弥勒佛为主尊,表明她已破天荒地成了一位女皇。

相比西山,东山山体相对完整,石窟并不如西山那样密集......
——2016.10.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