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端午徐州行——故黄河风光带·黄楼公园

标签:
江苏徐州故黄河风光带黄楼铁牛苏轼与徐州 |
分类: 杂文游记 |
2016端午徐州行——故黄河风光带·黄楼公园





造黄楼缺少材料,将故宫拆除。他在答范纯甫诗中有:“重瞳遗址已尘埃,唯有黄楼临泗水”之句,即指此事。

嗟惟此邦,俯仰千载,河东倾而南泄,蹈汉世之遗害。包原隰而为一,窥吾墉之摧败。吕梁龃龉横绝乎其前;四山连属,合围乎其外。水洄洑而不进,环孤城以为海。舞鱼龙于隍壑,阅帆樯于睥睨。方飘风之迅发,震鞞鼓之惊骇。诚蚁穴之不救,分闾阎之横溃。幸冬日之既迫,水泉缩以自退。栖流枿于乔木,遗枯蚌于水裔。听澶渊之奏功,非天意吾谁赖?今我与公,冠冕裳衣,设几布筵,斗酒相属,饮酣乐作,开口而笑,夫岂偶然也哉?”
激水既平,渺莽浮空。骈洲接浦,下与淮通。西望则山断为玦,伤心极目,麦熟乔秀,离离满隰。飞鸿群往,白鸟孤没。横烟澹澹,俯见落日。北望则泗水湠漫,古汴入焉,汇为涛渊,蛟龙所蟠。古木蔽空,乌鸟号呼。贾客连樯,联络城隅。送夕阳之西尽,导明月之东出。金钲涌于青嶂,阴氛为之辟易。窥人寰而直上,委余彩于沙碛。激飞楹而入户,使人体寒而战栗。息汹汹于群动,听川流之荡潏。可以起舞相命,一饮千石,遗弃忧患,超然自得。且子独不见夫昔之居此者乎?前则项籍、刘戊,后则光弼、建封。战马成群,猛士成林。振臂长啸,风动云兴。朱阁青楼,舞女歌童。势穷力竭,化为虚空。山高水深,草生郊墟。盖将问其遗老,既已灰灭而无余矣。故吾将与子,吊古人之既逝,闵河决于畴昔。知变化之无在,付杯酒以终日。”
于是众客释然而笑,颓然而就醉,河倾月堕,携扶而出。











——2016.6.11
附:苏东坡与徐州的故事
苏东坡是徐州人民心中的丰碑,徐州也是东坡功绩辉煌之地,至今在徐州都流传着这一样一句话:“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怀念唯苏公!”苏东坡在徐州当任知州仅仅两年,却多次挽救彭城于危难之中,通过苏东坡广施仁政,给徐州带来了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的祥和局面。
徐州的许多历史文化遗迹与苏轼有关:云龙山上的放鹤亭、故黄河沿岸的黄楼、快哉亭以及苏堤、燕子楼等等,而且还对徐州风土民情有着美好的记述,传承着徐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苏东坡在徐州为官期间,抗洪水,建黄楼;祈雨劝农,抗春旱;找煤田,利国铁;医病囚,改弊政;兴旅游,弘文化等,展示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官之道。
历史上做过徐州“父母官”的人不计其数,惟有徐州使君、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虽然只做了短短的两年知州,却赢得了徐州人民的尊敬和怀念。
抗洪水 建黄楼
苏东坡初至徐州,就面临突发洪水的严峻考验,危急关头苏轼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亲赴抗洪一线,与彭城父老筑堤抗洪,经过东坡的精心布置与多方协调,徐州终得保全,为此苏东坡与徐州百姓还建筑黄楼以表纪念。体现了作为地方官的苏东坡忠心事民、一心向民的为官原则。
入秋之后,徐州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水。上游的澶州黄河决口,洪水咆哮而下,徐州城南的清河一夜暴涨。其时又逢暴雨,洪水抵徐州,即“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并且水势凶猛,飞溅的浪子或要把城墙冲垮。若城墙一倒,徐州城几万百姓难免灭顶之灾。城内早已人心惶惶,不少富裕百姓争着出城避水。东坡当机立断,下令劝阻逃离的富人,同时向百姓们保证:“我在城在,决不让徐州毁于洪水!”百姓们听了稍稍宽了心,紧张的气氛也有几分好转。
苏东坡又亲赴军营,动员禁军参加抗洪。按宋代制度,知州无权调动禁军,禁军由皇上直接指挥。东坡对卒长说:“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禁军为太守的精神所感动,“太守犹不避涂潦”,愿意与之并肩作战。东坡率领兵卒拿着畚锸出去,筑起了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长达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抗洪期间,东坡布衣草履,结庐城上,三过家门不入。终于,十月初五,黄河回到旧水道,被洪水包围了45天的徐州终得解脱,百姓欢声雷动,朝廷颁赐重奖。
此外,洪水退后苏轼上书朝廷,请求免除徐州赋税,増筑“外小城”,以加固内城。次年二月,朝廷拨与苏轼三万贯,一千八百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用于城防建设。为纪念此次抗水经历,又于城东门建筑高楼,涂上黄土,名之曰“黄楼”,意以黄色代表五行中的土,土能吸水,水来无患,并题名“黄楼”以志纪念。
如今的徐州,街道敞亮,高楼林立,车行人往,繁花似锦,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依山傍水,隐于连绵起伏、松柏叠翠的山峦之中,势若龙盘。而苏东坡当年所建的黄楼,已成为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见证。仰望着它,仿佛耳边回荡着一种强烈洪水冲撞徐州古城墙的怒号,眼前浮现出东坡振臂高呼的雄姿。可以说,黄楼,不仅是苏东坡守徐州的政绩象征,也是一座历史的丰碑,给后世留下了历史的见证。
祈雨劝农
抗春旱
北宋神宗时期,徐州灾害不断,刚发过大水,次年即元丰元年又遇旱灾,徐州百姓再次经受严峻考验。苏东坡悯民悲苦,不仅祈雨于民,为民请命于天,还兴修水库、劝课农桑,通过实际行动来切实缓解旱情。两次大灾,苏东坡皆与徐州百姓同心协力共同应对,东坡在徐州百姓心中的位置更加重要了。
元丰元年春天,洪水退去不久,徐州又逢大旱,对于此次旱情,苏东坡在《徐州祈雨青词》中有所描述,“水未落而旱已成,冬无雪而春不雨,烟尘蓬勃,草木焦枯。今者麦已过期,获不偿种;禾未入土,忧及明年。”并写道:“臣等恭循旧章,并走群望。意水旱之有数,非鬼神之得专。是用稽首告哀,吁天请命。若其赋政多辟,以谪见于阴阳;事神不恭,以获戾于上下,臣实有罪,罚其敢辞。小民无知,大命近止。愿下雷霆之诏,分敕山川之神。朝阶齐寸云,暮洽千里。使岁得中熟,则民犹小康。”春耕时节,为了让老百姓早日栽种,苏东坡又去祈雨,幸运的是,果然下雨了,解了老百姓的燃眉之急。
为了让徐州老百姓长久地免除旱灾,苏东坡在祈雨同时,亦因地制宜,踏看水源,征集民夫,修筑池塘、水库,在东坡与徐州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再加上此后不久又下了一场雨,徐州旱情有了很大缓解。夏初,麦浪喜人,苏东坡往徐州城外二十里的石潭谢雨,沿途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惭愧今年二麦丰,千岐麦浪舞晴空。”苏东坡喜不自胜,满怀深情地写下五篇《浣溪沙》,来描绘这幅仲夏丰收的场景。这种感情的自然流露,恰恰反映了东坡爱民如子以及与民众同甘共苦的真实心境。
查石炭 利国铁
徐州的冬季大雪过后,往往柴薪奇缺,出现“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的局面。如何解决徐州居民冬季的烧柴困难,一直是萦绕苏东坡心头的一件大事。
经过反复考察、细致勘探后,苏东坡根据徐州地理环境和掌握的线索,派人四处找石炭,终于在白土镇孤山勘探到了石炭,为此徐州百姓欣喜不已,“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磬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解决了民众的冬季燃料问题,民众无忧,苏东坡亦高兴的写下《石炭并引》,以记录这一史实。
苏东坡知徐州期间,不仅在徐州发现煤田,帮助百姓解决冬季的燃料之需,同时还致力于徐州冶铁业的发展,通过利用煤炭为燃料以提高炉温,进而生产出优良的武器和工具。
徐州四周诸山盘踞,自古为产铁之区,地处徐州东北的利国驿当时就有三十六冶之称,但燃料问题很困难。诗中“北山顽矿”即指利国铁矿,苏东坡发现石炭之后,北山的铁矿也可以用本地的煤炭作为燃料冶炼,这对于提高冶铁质量,进而制造优质武器,以战胜北方边境来犯敌人具有重要意义。苏东坡在《徐州上皇帝书》中专门谈到利国的铁矿业,“州之东北七十余里,即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而兵卫寡弱,有同儿戏。臣中夜以思,即为寒心。使剧贼致死者十余人,白昼入市,则守者皆弃而走耳。地既产精铁,而民皆善锻,散冶户之财,以啸召无赖,则乌合之众,数千人之仗,可以一夕具也。”可见利国监兵器生产能力之强,利用煤炭为燃料进行冶铁,可以有效增高炉温,进而锻造锋利兵器,来保家卫国,深刻体现了苏东坡的爱国情怀。
医病囚 治军政
苏东坡任徐州知府其间,由于连年灾荒,官府横征暴敛,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很多生活不下去的百姓转而成为了盗贼,致使盗贼猖炽,监狱里人满为患。当时的法律规定,囚犯因掠笞致死的,官府要受到重责,然而因为病死在监狱的,官府不负责任。虐待囚犯,不给医药致死的情况很常见,导致很多病囚死于狱中。可以说,当时的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苏东坡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果断上书皇帝,“狱者,民命之所系也。比闻有司岁考天下之奏,而瘐死者甚多。窃惧乎狱吏与犯法者旁缘为奸,检视或有不明,使吾元元横罹其害,良可悯焉。”要求追究迫害囚犯的狱吏及县令的责任。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用以加强对狱吏的管束和惩办的办法,间接减轻对囚犯的压迫,保护囚犯的生命和健康。
不仅如此,苏东坡还亲力亲为,关心病囚,提出了一个医疗病囚的具体方法,即对医师进行绩效考核,根据医者诊断的准确率来决定医者所领取的年终粮食,凡病都能准确诊断的为上等,有十分之一不能诊断准确的为次等,有十分之二不能诊断准确的又次一等,有十分之三不能诊断准确的又次一等,有十分之四不能诊断准确的为下等。为此,苏东坡要求每县都要选出曹司一名,医人一名,专门掌管医疗病囚一事,不得差去做其他事情。在苏东坡的上书和坚强努力下,病囚存活率大大提高,犯人的家属万分感激。
苏东坡同情啼饥号寒的黎民,哀怜走投无路而触犯刑律的囚徒,表现出他爱民如子的可贵精神。不仅如此,苏东坡还改革陋规,整治地方军政。当时朝廷有一条法令,低级军士因公出差,官家不发差旅费,为筹备盘缠只能借高利贷,回来后还得连本加息偿还,以致上下效仿,克扣军饷,造成军政不修,有的成为逃兵,甚至沦为盗匪,逃兵结伙为盗。苏东坡为肃清盗匪,便从官费中省下几百串钱,专做公差补助金,同时严禁军营赌博酗酒,整治军纪,加强训练。
兴旅游 弘文化
苏东坡知州徐州期间,不仅留下许多诗词丰富了徐州文化,更留下不少文物古迹,为今天徐州旅游业带来了丰厚的效益,影响延续至今。
苏东坡闲暇之余,喜欢饱览徐州的山水风物,如云龙山、桓山、百步洪、戏马台、台头寺、燕子楼……处处留有苏东坡登临凭吊的足迹。在游览的过程中,苏东坡不仅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还提出了要保护徐州名胜古迹的计划,以发展人文旅游资源。
云龙山是徐州的风景名胜之处,更是苏北名山。山海拔142米,山上树木繁茂,翠叶成阴,挺拔天地,粲然四季。远山常常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薄雾,犹如仙境,在云龙山顶端有一座放鹤亭,苏东坡喜欢带着宾客、僚吏甚至歌姬到放鹤亭饮酒。元丰元年十一月,苏东坡在饮酒之后,诗兴大发,提笔写下《放鹤亭记》使得放鹤亭与云龙山从此闻名于世。
苏东坡在任时曾有修葺保护徐州古迹的打算,他在《答李昭玘书》中说:“徐州城外有王陵母、刘子政二坟,向欲为作祠堂,竟不暇,此为遗恨。近以告莘老,不知有意作否?若果作,当有记文。莘老若不自作者,足下当为作也。”当时苏东坡已奉命调离徐州,还托人对徐州古迹加以保护,精神十分珍贵。
苏东坡为徐州人民所付出的心血是天地可鉴的,他为官徐州,给徐州的老百姓带来了安定的生活环境和日渐丰裕的生活条件,为此,徐州老百姓铭记于心,世代流传。徐州人民恢复建设了三十余处苏公遗迹,云龙山,百步洪,苏步桥,燕子楼……足以见证,苏东坡在徐州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正所谓“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怀念唯苏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