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博物馆系列——青岛市博物馆(青岛史话·古韵悠长)
青岛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集历史、艺术、人文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博物馆,创建于1965年。馆藏文物包括书法、绘画、陶瓷器、铜器、玉器、钱币、玺印、甲骨、竹木牙角器等三十余个门类24万余件,其中书法、陶瓷器、玉器、钱币为馆藏特色。馆内还收藏有4万余件青岛历史发展各阶段留下来的文物资料,反映了青岛建置以来城市的发展,是全面了解青岛历史的重要场所。
青岛市博物馆新馆建于1997年,位于崂山区梅岭东路,占地105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13个展厅,陈列面积6000平方米。
1959年4月13日,山东省青岛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青岛市地志博物馆”。1959年10月8日,经山东省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同意,将“青岛市地志博物馆”改名为“青岛市博物馆”,正式成立之前称为“青岛市博物馆筹备处”。1965年正式建馆。原馆址位于大学路7号30年代建成的红十字会旧址,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是一座集历史、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随着青岛市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1996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在迅速崛起的东部新城区投资建设青岛市博物馆新馆。新馆占地105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整幢建筑造型庄重典雅,流畅的圆廊结构、蔚蓝色的屋面设计以及与之相呼应的宽敞的广场叠水喷泉、绿色草坪构成了一幅现代都市气势恢宏的建筑交响。
2007年,为迎办29届奥帆赛,市委市政府确定投资,对青岛市博物馆内部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完善。改造后的青岛市博物馆陈列展览将充分体现其馆藏优势和地方特色,并以其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功能,成为传承青岛地区人类文明,展现青岛城市文化底蕴,提供高雅文化服务的重要公共场所。
博物馆现有《青岛史话》大型基本陈列和山东民间木版年画、青岛籍画家高凤翰书画、古代工艺品、瓷器、货币等5个馆藏文物专题陈列,展品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及近代,多为历代名作和馆藏精品。
其它展厅不定期地举办海内外各种博物馆的文物和艺术品展览。公共服务区域配有电子触摸屏、资料查询区、资料放映区和观众互动区,在这里,观众可了解博物馆的概况和展览介绍,亲身体验与虚拟文物互动的乐趣;对重点文物配备了能够输出中、英、日、韩四种语言的导览系统。此外,还设有学术报告厅、贵宾接待室、书店、茶吧、及卖品部,并为观众提供简餐。它已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文化、青岛地区历史文明的窗口和联结中外文化、文物交流的桥梁。
在青岛市博物馆的正门大厅内,矗立着两尊北魏(公元500—550年)时期的石佛像,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北魏石佛像:该佛像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各高6米,身高一丈八尺,重约30吨,俗称“丈八佛”。头部雕高肉髻,面部瘦削清秀,深目高鼻,眉间有白毫相,其神态祥和、超然。长颈,内着僧祗支,胸前束僧祗支带,外披褒衣博带式长衣,衣纹雕刻成“v”形断面。双手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莲花座上,莲座下雕四方形的须弥座。石佛像造型优美,雕刻技法娴熟,衣纹细致柔和,神态栩栩如生。充分表现出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施行,反映到佛教雕塑艺术上的风格特点。
两佛造型基本相同,神态宁静,身姿飘逸,高贵典雅,充分体现出北魏后期佛造像雕刻追求神韵与风雅的艺术特征;两佛雕刻技法娴熟,衣纹细致柔和,神态栩栩如生;从保存情况看,据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教授鉴定,目前像此两佛一样成对出现、身形高大、保存完好无损的佛像,已十分罕见。两佛对研究北魏时期国家的社会政治、宗教和石雕艺术史以及山东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两尊石佛像原安放于山东临淄龙泉寺内,1928年日军入侵山东时,对佛像垂涎已久的日本人曾两次预谋将其劫运日本,然时逢发生济南“五.三”惨案,中国人民反日斗争日渐高涨。日本侵略者迫于形势,未能得逞,故这批珍贵文物才得以免遭劫难,将其丢置于淄河店车站。1930年,青岛四方机厂派专车将其运至青岛,安放于当时的四方公园内。1979年7月,两佛被运送至青岛市博物馆收藏并对外展出。1998年7月移至博物馆新址(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7号),至今已接待数万中外游客。

青岛是著名的港口城市和风景旅游胜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域内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青岛史话》大型历史陈列分为“古韵悠长”和“岁月回眸”两大部分,展示了青岛上起新石器时期,下迄1949年建国前这段漫长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希望观众能够通过这印记青岛七千年身影的历史陈列,聆听先民们的进步足音,加深对青岛历史的了解。
《青岛史话》第一部分“古韵悠长”的陈列内容:《古韵悠长》,分为“东夷文明溯源”、“齐国经济重镇”、“ 秦皇汉武巡疆”、“
北方千载古港”、“
道教鼎盛崂山”、“明清海防要地”六个单元。勤劳勇敢的青岛先民,在漫长的古代历史发展长河中,为炎黄子孙的文脉延续,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振兴,谱写的辉煌篇章。
第一单元
东夷文明溯源:据古籍记载,上古东方民族称东夷,青岛地区为莱夷之地。生活在青岛地区的东夷先民,以勤劳智慧及海洋地利优势,创造了具有滨海特色的东夷文化,与祖国各地的原始先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史前文明。

北阡贝丘遗址:青岛地区目前已知最久远的人类文明遗址是即墨的北阡贝丘遗址。2007年3—7月,山东大学考古队与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即墨北阡贝丘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出土了距今7000多年前北辛文化时期的文物标本及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各种文物,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房址20多座、墓葬51座.是青岛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这是发掘出土的陶片和贝壳。这个遗址之所以被称为贝丘遗址,是因为先民们取其海利之便大量食用海贝,文化堆积中包涵丰富的废弃贝壳遗存,因而称为贝丘遗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