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烁金繁花——馆藏珐琅工艺作品展
珐琅器,是金属与珐琅釉结合而成的制品,其工艺从国外传入,却在中国走向成熟。珐琅工艺传入中国主要有二条路径: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1206-1368)传至中国,发展至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达到高峰,世称“景泰蓝”。二是来自欧洲的金属胎画珐琅,它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经广州传入中国,最早在广州制造及发展,并大盛于康、雍、乾三朝(1662-1795)。
展览以广州生产的珐琅器居多,既有为宫廷而制作的精品,也有民间作坊产品。制作工艺以画珐琅为主,兼有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等。这些作品造型多样、装饰华美、工艺精湛;其用途广泛,涉及陈设、祭祀、生活等多个方面;不仅再现了当时的生活细节,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融。
掐丝珐琅,汉族传统工艺品,属于珐琅器品种之一,一般特指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使用其他金属做胎的,如金胎掐丝珐琅等。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也称为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其制作一般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掐丝珐琅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由于其在明代景泰年间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又一般多外饰蓝色釉料,故习称景泰蓝,当然它也有饰红、浅绿、深绿、白、葡萄紫、翠蓝等色。
据考古发现,珐琅器最早诞生于希腊,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公元前12世纪的六枚戒指和双鹰权杖首,被公认为最原始的掐丝珐琅。到了公元前5—6世纪又曾烧造珐琅器;直到公元6世纪,希腊拜占廷的珐琅工艺逐渐发展,后至公元10—13世纪初,掐丝珐琅工艺极为兴盛。在12世纪,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