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2015-07-06 07:01:03)
标签:

山东青岛

观海二路历史

王统照故居

王献唐故居

黄公渚故居

分类: 杂文游记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青岛的街道总是纵横交错的。观象一路的初始端与平原路、黄县路、观海二路交错在一起。站在路口,就可以看到这座较为高大的建筑,建筑的右侧小道,即为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观海二路是青岛著名的环形路,它围着观海山转了一圈,从平原路进去,无论向左、向右都会转回原处。严格说,观海二路不是“O”形而是“Q”形,因为在西边有一支路直通观海山巅。这是青岛三怪中仅存的一怪了。其他两怪都已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消失于历史的时空中了。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青岛的城市道路有三大怪,这三大怪分别是 “波螺油子”、“马路盖在房子里”和“转了一圈又回来”。“波螺油子”位于胶东路,“波螺油子”在扭曲间将胶州路、热河路、莱芜一路至四路等几条路连接了起来,其内部绕轴呈盘旋状,酷似“波螺”。“马路盖在房子里”则说的是沧口路与易州路交界处的大台阶。“转了一圈又回来”指观海二路,观海二路是一条围绕着观海山建成的道路,整条道路呈环形闭合形状,人们沿着路走一圈,能够回到当初的起点。这是目前惟一留下的一怪。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从这个路口下去,就是观海一路。和观海一路比起来,观海二路显得朴素些。一幢幢小楼缀满山坡,泛着青光的石阶被踩得高低不平, 花岗岩的石墙,蜿蜒的小路,静静地守望着青岛的百年历史变迁,赋予了这里别样的韵致。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站在路口左右看,左侧为观海二路3号,右侧则为观海二路75号。很晕吧!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拐角处为观海二路1号,曾是日伪时期青岛邮政局局长的公馆,不过,这座一号大楼怎么看也像是新建筑了......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老青岛,城市风貌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为特色。“红瓦、绿树”主要体现为绿树园林中红顶单体小楼。有人认为这些小楼都是德占时期所建,其实不然。德占时期主要建了一些公用建筑,单体小楼并不多。青岛现存的单体小楼中,金口一、二、三路一带的多为欧美人所居住,黄台路一带的主要是日本人居住,观海一、二路的则以中国人居住为多。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以观海山为圆心画一个不规则的圆,然后,依照这条理性的圆弧线,错落有序地盖起房子,种植树木,燃起簇簇人间烟火,祥和的,静谧的。大半个世纪以前,这条如同裙裾一样围绕在观海山角下的路已经诞生,取名观海二路。因为忠实原地貌,强调坐山观海的优势,观海二路的房子便缱绻地撒在了山坡上,双号路牌的院落地势略低,为了充分利用空间、节省造价,更为隔湿散热,有局部地下室的设计;双号路牌的院落则以多层踏步为序言,沿着向上的坡度,渐行渐远。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透过掩映的绿树,可以看到绝佳的风景......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小路不够四通八达,观海二路似乎只与纯粹的生活起居相关。或者说,在最初的时候,它就打算拒绝尘世琐屑,兀自在山脚下,清冷地呼吸——通行汽车的路口与平原路衔接,这便是观海二路与外面世界交流的惟一路径,所以,即使白日也鲜有车辆穿梭,机械粗糙的喘息声被删除了。但这并不代表观海二路是封闭的或拒绝沟通的,只不过它的沟通方式更富有人文色彩。比如,有三条倾斜的支路将观海二路与平原路、观海一路衔接起来,它们全是石阶路,只适合行走,行走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泛着青光的石阶已经被踩得参差不平,岁月默然地歇伏其上,缝隙里有鸟儿衔来的种子,发了绿芽,小诗一般。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一切都与装饰性如此相悖,观海二路上的老房子呈现出自由的气质。它们避免气宇轩昂的主入口,大门都开得比较含蓄;少有中轴线对称的古典主义构图,建筑风格随意而内敛;虽在围墙、基座、平台等处大量采用了青岛本地盛产的花岗石,却摈弃了石刻雕花。诸如连拱廊、封檐板、女儿墙等青岛老建筑里的经典元素也相当少见。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好有历史沧桑感的大门啊......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观海二路是一条环绕观海山腰开辟的环形马路,每一号门牌里都有数量可观的房舍,隔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才有一门口。但由于房屋建在较为陡峭的山腰,路面低于楼底,来客行人便须仰视才能看见掩映于园墙树丛之后的居室客房,先给人们一种莫测高深的神秘感觉。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这条老城区旧街的观海二路,在上个世纪二三shi年代,却因居住着著名的“二王”而辉煌一时 ——被誉为“近百年来罕见学者”的王献唐和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先驱”的王统照,以他们各自特色鲜明的影响力,在青岛的文化史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走在这条路上,看着路旁那些墙体斑驳的旧式楼院,凝神静听,似乎还有当年聚集于此的青年才子们的谈笑声在萦绕。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王统照故居左邻,苏白自题书斋为“不三不四斋”。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观海二路49号是“王统照故居”。王统照,字剑三,新文学运动早期已是著名文学家。蒋介石4.12政变后,国内局势混乱,1926年王统照来到殖民地青岛,在观海二路购地筑宅,门牌号为49号。故居的院墙已斑驳脱落,铁质的大门紧锁着,院墙很高,只能从外边远处遥望一下它的大致样子。
       院内有三进石阶,第一进石阶上是会客室和看门人的居室;第二进石阶上是庭院;再经过第三进石阶是曲尺型的平房,这里才是主人的书斋和卧室。王统照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 "望海楼",并在书房外修建了一个小平台,名 "望海台". 由于要三上台阶,所以许多人写作“小楼”,其实只是平房,其墙外就是观海山巅。王统照宅是青岛文人雅集之处,本市作家及外地来青作家无不来此。当年他与闻一多、老舍、朱自清、洪深、吴伯箫等文坛巨匠来往甚密,每每相会,登台望海,高谈阔论,品茶叙旧,气氛十分热烈,红学家俞平伯有诗:"故人邀我作东游,可惜年时在早秋. 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1932年,朱自清从欧洲归来,到青岛时便住在王统照家中,对于这段时日王统照日后回忆道:“久别晤谈自然高兴,沿着海边散步,佩弦(朱自清字佩弦)头一次看到这样涛明波软的浴场,十分欢欣。我们在一所咖啡馆里谈到傍晚散去。朋友欢聚之乐令人向往。 ”
       这个“地势耸然,居高临下,大海尽收眼底,四周环境格外清静”的居所给他提供了静心创作的条件,并在青岛《民报》杜宇、姜宏的支持下,创办了青岛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刊物《青潮》。在青岛微微咸腥的日子里,王统照的才思如大海潮汐一样日夜不朽,创作了包括著名的长篇小说《山雨》、短篇小说《号声》、诗歌《这时代》、散文集《片云集》、《青纱帐》等在内的大量作品。他把对青岛的热爱糅进文采的字里行间,其中散文《青岛素描》以及在旧体诗集手稿中有几十首赞美青岛的诗。他在《青岛即景》中写道:“幽人清晓起,媚景入春来。帆影入晨雾,车声过奔雷。轻尘冲鬓乱,微雨酿花开。遥睇海天远,苍茫洗郁怀。
       1950年3月,王统照去了济南,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省文化局局长。
       1956年王统照曾为其旧居题诗:卅载定居地,秋晖共倚栏。双榆仍健在,大海自安澜。风雨昔年梦,童孙此日欢。夕阳绚金彩,天宇动奇观。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三shi年代的青岛,鸿儒汇聚,名流云集,这条风光的旧路,印记了那个时代. 当年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除了眼前这物是人非的院落。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两座双生姐妹样的洋楼......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一条不长的石板路通向观海一路,一座绿树丛中的小小宾馆,让人感到了历史静静流淌的声音......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观海二路7号......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著名篆刻家苏白,京剧表演艺术家、北京戏校校长孙毓敏都曾住在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观海二路13号甲是王献唐的故居, 后捐献国家。王献唐(1896—1960),山东日照人,我国著名目录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一生著述甚丰。他幼承家学,国学功底颇深。1913年毕业于青岛礼贤书院(今青岛九中),在青岛任记者,住于观海二路13号。先后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一等秘书及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 1928年去了济南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任职期间馆藏品大富,蜚声海内,成为仅次于北京的图书文物重镇。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孔子嫡裔、衍圣公孔德成拜他为师。受益匪浅。解放后,王献唐曾任山东省文物委员会主任,他的墓在浮山之阳茅岭。在康有为墓之侧。
     王献唐一生嗜书如命, 收藏无数,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但对古钱、文物、书籍等极为热爱, 不惜重金购买, 为挽救和保护我国文化遗产居功至伟. 解放后, 向国家捐献越王勾践剑、李自成闯王印等珍贵文物8000多件及5万册古籍. 他于诗、书、画、印等传统才艺亦功力深厚,无学不涉,涉无不精, 一生专著50余种,约两千万余言. 虽然历尽沧桑,但所幸许多重要的文稿还完好如初, 青岛出版社已准备陆续出版这些遗稿。 
     对于这位先生,知之甚少,最初知道他的名字,是在课堂上,他的著作,没有看过一本. 对他的生平,略有所知. 虽然没有拜读过他的著作, 对他的全部钦佩,应在学问之外。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青岛沦陷时期,有居民离青,使日本人也得以入住观海二路,如观海二路1号曾是伪青岛邮政局局长公馆,5号是日本三井株式会社社长住宅。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观海二路5号是日本株式会社社长的宅邸......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观海二路3号,是 "岭南才子" 黄公渚的书斋. 那是一座单体小楼。黄公渚(1900—1964),字孝纾,福建长乐人,出身世家,擅诗词,工书画。1934年首次来青岛执教于山东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去了北平,1946年山大复校,又重来青岛,任中文系教授,授楚辞、宋词,自题书斋为“七十二叠山房”,为当时文人画师雅集之处,启功、张伯驹等来青岛时均到曾其书斋朝夕切磋画艺,诗词酬唱。
    1964年,先生前往济南接受批判,会后在泉城自缢身亡。文革尚未开始,先生以一死避开了以后的劫难. 苦心收集的善本书籍、金石拓片、古今字画以及书画创作、文学手稿,毁于一炬, 故居易主。 
     1980年, 山东大学为黄公平反, 补开追悼会。 
     如今, 观海山下的这幢小楼,小巷寂寥,庭院空空,现在的主人将楼内外装修得很好,当年的遗迹仅存一丝余晖, 书画余香似有似无......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转了一圈,果然又回到了原点......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斯人已逝,当日的“文化殿堂”、“文学圣地”落寞成无言诉说的旧房子,只有门外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名人故居”挂牌,还在提醒着路人这里曾经拥有的浓郁的书卷气。岁月剥蚀着历史的色彩,且使记忆滋长出青苔。上世纪30年代的青岛,精英会聚,名流云集,出入有鸿儒。文人的风雅,一条路的风光,一个时代的印记,已然嵌进了砖的缝隙。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海二路
       严格说,观海二路不是“O”形而是“Q”形,因为在西边有一支路直通观海山巅。顺着观海二路东侧的台阶而上,可直达山巅。观海山是座很亲切的小山,是青岛市区十山中最小的一个。观海山海拔66米,面积5700平方米,与海岸最近距离为600米。20世纪20年代初建有观海方亭和观海台,始称观海山。观海山巅,胶澳督办赵琪建有一处观海亭,为青岛十景之一,诗云“风帆叶叶远浮空,海色山光上下同。最是雨余东望处,红楼翠岩夕阳中。” 
     1946年这里曾有一处商业广播电台,不播时事、新闻,只播文艺节目和插播广告。
 (部分文字资料整理于网络)
——2015.5.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