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青岛老街——龙山路(栾调甫故居)

标签:
青岛迎宾馆龙山路地下商业街栾调甫故居龙山基督教聚会所信号山公园 |
分类: 杂文游记 |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龙山路(栾调甫故居)
1936年,山东大学发生学潮,赵太侔被迫辞职,原齐鲁大学校长林济青代理校长。栾调甫于1936年8月来到青岛,任中文系教授,担任了古今体诗习作,词及习作,汉魏六朝文及习作,唐宋以降文等课程。1938年3月离校,住在龙山路19号。由于校图书馆馆长胡文玉离职,栾调甫还兼任馆长一职。栾调甫因教课忙,又兼重听,到馆时间很少。栾调甫兼任馆长时间不长,由从美国归来的前任馆长黄星辉继续担任馆长。
栾调甫(1889-1972)名延梅,以字行,号山东侉子,书斋曰“三经堂”。山东蓬莱人。1889年5月1日,栾调甫出生在父亲供职的上海英租界三马路“格致书室”。由于其父月薪仅12元,无法供养9口之家,所以先生出生满月后即被送回蓬莱老家。6岁时返沪,由其父授《三字经》,当年又读完《百家姓》等,为启蒙之始。1896年,寄居山东黄县(龙口市)宋家瞳,入教会义塾,半工半读。1898年又重入上海明强学堂。1899,再归故里,入免费的郭氏英文义馆,跟随一贺先生学习“四书五经”与英文,使其具备了深厚的国学根底和较高的英文水平。这样颠沛流离,反反复复,时辍时读,所有蹦跳式的学习时间积累起来,也很短暂。
1902年,栾调甫彻底辍学,被迫回到上海“格致书室”,做起了书店的小伙计。书店的生活反而能够让他广为涉猎,沉下心来读书,自学儒家经典。他又通过父亲学习物理、化学等课程,从中汲取自然科学知识;后来又因为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得以在上海翻译英文工业书籍。这些经历,使他虽然没能接受正规教育,却在无形中开阔了眼界,秉承了当时山左学人“承受朴学,融合西学”的普遍求学、治学道路。15岁立志破解绝学《墨经》,7年后,终于写出为人所称道的《名经注》,号称“海内墨辩第一善本”,可惜这部学术巨著却并未能刊行,仅在小范围内流传。栾调甫说:“此为余专治《墨经》之始,也是余注《墨经》之始。”
1920年,因为栾调甫在上海翻译英文图书严谨,已经小有名气,遂应齐鲁大学博医会之邀至济南翻译医书。业余仍苦心钻研墨学,对墨子研究提出“坚白离盈”说,深入阐发墨辩逻辑的丰富内容。因为墨学之辩,先生声名鹊起,虽然没有正规的学历,但先生却为齐鲁大学所重视,经中文系主任周干庭推荐,与张默生同聘为中文系助教。
1922年,梁启超耗费了20年精力完成的《墨经校释》出版。栾调甫阅读之后,深感该书中的许多观点“任意删改荡弃旧法,籍其(梁启超)盛名,唱和成风,颇足为古书危……”。于是在济南南关山水沟的茅屋之中撰写了《读梁任公墨经校释》一文,发表在《哲学》杂志第七期上,立时取得了巨大的反响。梁启超本人为栾调甫的学识所折服,1925年10月亲往济南齐鲁大学拜访他。校方竟不知校内有栾调甫其人。几经查询,方知栾调甫此时是在中文系代课,曾兼管过校大门职事。梁启超千里迢迢来拜访这位“把门大将军”,虚心请教,赞誉栾调甫的这篇文章:“即使不是绝后,也是空前。”遂虚心请教,一时成为学界佳话。
栾调甫的学术成就远不止于墨学。他先后写成过《论语讲义》、《论语研究》、《释夫子》等儒学专著。其文字学著作更达十余种,从基本的《文字学概论》到艰深的《说文解字补正》、《古今文字考释》,文字学研究已经自成体系。
历任齐鲁大学教授,主持齐鲁大学文学院和国学研究所;建国后任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文史馆馆员。以研究墨学闻名于世,号称当代四大墨师之一,同时又精于经学、文字学、金石学、版本目录学、农学。在上世纪中前期与王献唐、路大荒等共同高举朴素求真的“齐鲁学派”大旗,就学术成就与私人交往而言,可并称为“山左三杰”。
虽然栾调甫只有不足5年的学历,一度在学校看大门和代课,鉴于他在墨学研究上的成就,1929年,齐鲁大学聘请栾调甫担任国文系教授,年薪960元。1930年,在栾调甫倡议下,筹建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担任主任,聘请老舍、郝立权、余天庥、王敦化、范迪瑞等学者执教兼从事研究,一时人才济济,为国学研究所的极盛时期。期间,他撰写《墨子讲义》、《论语研究》、《历代书籍制度考》、《如何承受西方科学》、《守旧的中国》等著述。
虽然先生研究金石版本之学的文章保存极少,但是金石版本学的一代宗师王献唐先生却屡屡求教于他。后来王献唐南去巴蜀,在考校金石时因为没有先生相助而感到遗憾,并赋诗道:“玄亭风雨忆侯生。”
此外,蒲学大师路大荒也被栾调甫《聊斋志异刻本有几种》一文所折服。
栾调甫又开《齐民要术》研究之先河,后辑为《齐民要术考证》一书。该书为农学界所盛赞,也被称为“《齐民要术》研究开创之人”,“贾学第一功臣。”
栾调甫藏书万卷著述等身。业余时间经常与王献唐、路大荒、张景栻等藏书家优游济南书肆,广罗群籍。他到底有多少藏书,实在是难以计数。虽然因为战乱漂泊,他的这些藏书多有流散,即便如此,至先生身后,还尚余万卷之多。
栾调甫藏购图书,亦可用“书痴”来形容。1943年,正是贫困潦倒的时间,仍然坚持购书,他自己说道:“夺口腹之奉以购书求之,今世恐无几人也。”济南舜井街上友竹山房的店主吕川升,外号“吕狠子”,十分精明,无论栾调甫还是王献唐先生,都被其沾过不少便宜。买其《顾虎头画烈女传》,被吕川升敲了竹杠,却说:“明知出价大,不得不忍痛出之。”
栾调甫藏书,非想据为己有,而是始终考虑传承的问题,希望能为后人所用,而不是存之居奇。所以后来他的剩余藏书最终还是全部捐献给了山东省文史馆和山东省图书馆,共计1030种,4705册,其中颇多珍本善本。
在藏书之余,栾调甫亦多题跋,学术价值很高。但这些书跋如今散佚各处,尚待整理。终先生一生,著作百万余言,可惜多未正式发表。这主要是先生朴实求真的学风和不求人知的态度所决定的。
遗憾的是,栾调甫一生著述丰富,但发表很少。栾调甫秉承齐鲁学人著述严谨、不求人知的学风,许多手稿都未能刊行,以至于王献唐先生叹道:“治墨四十年,发表太少,深以为憾!”如今所能见到的著作,主要包括专著、墨学论文、文字学论文、题跋和其他零散论文文章七十余种。其中《墨学研究论文集》和《齐民要术考证》两书,在建国后得以正式出版,代表了栾调甫的学术水平。
1972年12月,这位世纪学人逝世,安葬在济南英雄山。
龙山路14号是龙口路龙山路交汇处比较显眼的一栋小楼,虽然小院的植物很茂密,但站在路口,依然可以看到小楼的方形塔楼。小楼是二层,多角大斜坡红瓦屋顶,屋檐下有绿色的木质檐边,淡黄色的墙面,方形的气窗下有花岗岩的条形装饰。在小楼的西南面是栋长方体的塔楼,它比小楼高出一层,塔楼墙上有绿色线性的装饰,让它更加亮眼。小楼的正门在南侧,有方形立柱支起的门廊。楼内木梯的扶手上有精美的木饰。
龙山路12号只有一层,但因为所建的位置高,站在路面上,只能仰视小楼的“容颜”。小楼是多角的红瓦屋顶,淡黄色的墙面,花岗岩筑基。12号的院子不大,但楼两边的植物却长得非常茂盛。枝头早已穿过了围墙。
龙山路10号是栋非常漂亮的二层带半地下室的小楼。红瓦屋顶,淡黄色墙面,花岗岩筑基。小楼楼体为长方体南面的中部有圆形凸起的飘窗和露台,二层飘窗的下面有一条鹅卵石的装饰带。小楼楼角的沿边砌有长短不一的花岗岩的装饰。小楼的正门在飘窗的西侧,近20级的石阶,呈梯形由下而上,直至正门。正门为长方形,门上有不规则的气窗。楼木梯的围栏设计非常精美。顺木梯而上,在白色的墙面上隐约能看出云纹墙饰。周围的居民说这里最早住的是德国的军官。
龙山路7号院内有两栋2层小楼,一栋楼体呈阶梯状,设计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华丽的窗饰。一栋则是长方体和多边形塔楼的组合体。长方体的楼体南面设有凸起的露台,据说当年露台的下方是四根立柱支起的门廊,现在已经封死了。露台的上方有六边形的气窗。多边形塔楼的西侧的拱门是进入小楼的另一个门。据说这栋小楼当年住的是德国的传教士。
抗战胜利后,大约在1946年初,聚会处正式使用该会所聚会。1958年联合聚会后,聚会处的信徒仍在此聚会。后安息日会迁入,于礼拜六上午在此聚会。
大约在1960年,该会所由市政协占用,聚会处的擘饼聚会先后迁济宁路31号和圣保罗堂。1962年市政协迁出,聚会又迁回。1965年停止聚会,该会所被青岛医学院点用,作简易病房。
约在1985年疧,原聚会处的信徒在江苏路堂恢复了擘饼聚会。於1994年,擘饼聚会迁回龙山路4号会所。至2003年,原聚会处的信徒在龙山路4号又相继恢复了造就聚会,交通聚会,祷告聚会。
青岛星期六聚会(原安息日会)于1928年5月由济南传来青岛,解放前聚会地址在安徽路20号甲的房屋布道聚会。1958年基督教实行联合礼拜,星期六聚会迁之龙山路4号教堂至今。
(文字资料整理于网络)
——2015.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