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拍青岛——即墨路小商品市场(901)
“地下商业”是青岛颇负盛名的一大特色,青岛市内主要有即墨路小商品批发市场,龙山地下商业街,火车站益群地下商业街,中山商城,以及汇泉地下商业街。提起即墨路小商品批发市场,青岛市民广为熟知,也是大家经常光顾的地方。自助游的游人也可以前去淘一些既可爱又便宜的小东西。即墨路小商品批发市场历史悠久,是改革开放最早时期形成的,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和当时武汉的汉正街齐名。
这里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出现的最早的自由市场,作为青岛本地人,我们家的日用品、衣服鞋帽有一半以上来自这个市场。三十多年前,现在的即墨路,李村路这几条马路上就搭建的室外市场,青岛的富豪们许多都是在这里发家致富的呢!红领西服、海恩服饰、新龙源大酒店、小绍兴酒店等知名企业的老板,当时都是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个体户。 不过这两年即墨路是比较萧条的,这和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连我这个经常来淘货的人也不太涉足了......
再来说说“901”的故事吧。十几年前,青岛市在聊城路上兴建新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统一退路进室,利用的就是文革时期的人防工程,因为这一段防空洞工程的代号为
901,所以又习惯称这里为“901”。解放后到文革时期,作为重要军港的青岛修筑了无数的地下工程,记得小时候经常会从四方经过四通八达的防空洞走到中山路玩耍,用时仅有半小时左右。现在回忆起来,很有地道战的感觉呢!现在这些人防工程许多成了地下商业街,还有更多的部分被利用起来修地铁,很是为青岛市政省了一笔钱呢!
青岛市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建于1980年11月,市场占地面积14800平方米建设面积6800平方米,以即墨路、李村路为中心,横跨4条支路,拥有1300多个摊户,1987年上市品种11000多种。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位于聊城路47号市901重点工程
(青岛市地下中心商业街
)的配套工程内,市场于1997年10月退路进室,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市场地上两层,地下两层。据市北区胶州路工商所副所长刘铭介绍,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前身是旧家具、旧自行车市场,
1980年 10月正式成立,经营地点在即墨路,当时只有摊位
50余个,主要经营旧货、小百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占路逐步扩大到李村路、潍县路、易州路、博山路、芝罘路,摊位增加到
1100多个。经营品种有服装 (含辅料
)、小百货、鞋帽、工艺土产品、修配、箱包等,逐渐成为本市最知名的小商品市场,先后有3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和领导人到该市场参观购物,我国多位国家领导人也到该市场视察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据市 901重点工程指挥部商场部提供的数据, 2006年年底,即墨路小商品城共设有经营性区域 3000个左右,有
5000多业户参与经营,从业人员上万人。周一至周五客流量达 5万人次,周六、周日则超过 10万人次,年营业额超过两亿元。

即墨路小商品批发市场现在也是人气最旺的市场,内有大约上万种商品批发零售,价格优惠,品种齐全。市场分为地上2层,地下2层。1层有手表等的贵金属卖场及民族工艺品,首饰,玉器等。2层是男女箱包,各式鞋帽,袜子,运动服等。地下1.2层是以女性的流行服装为主,也有男士西服,衬衫,牛仔,编织工艺品,音像制品。另外在地下2层还有服装店,可以量身订做各种女士旗袍,晚礼服等。如果感到不善于去高档百货店购物而喜欢有中国特色的商店,最适合来这里购物。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在这里买到的名牌手表,箱包等的复制品是不能带回日本去的。901的衣服款式多,杀价在1/3左右。韩版风遍地这也是青岛的一大特色。哈韩族值得一逛哦。
一楼
在这层楼里,你可以买到你能想到的所有工艺品,淡水珍珠的价格也很亲民,还有我所喜爱的发卡、围巾......儿子送给他那些外国小朋友的礼物基本都来自于此,质量不错,价格合适。
二楼
这里卖的是鞋和箱包。近年来,由于外国游客尤其是韩国客的增多,价格已经飙升到我不大爱去的程度了。韩国是允许带山寨货入境的哈!
地下一层
女装、车饰的天地。这里的女装样式时尚,哈韩的风格,但是做工较为低劣,由于有淘宝的冲击,现在已经很难在这里淘到物美又价廉的服装了。
地下二层
地下二层是近期常来的地方,这里的男装很是不错,就算是山寨或,那质量也大多无可挑剔。尤其儿子哈韩,很适合这里的风格。这一层较集中的还有童装、玩具和一些内销的手工艺品,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一定会不虚此行的......
即墨路商圈的开始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它是大鲍岛村原住民的一处街头交易市场。但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为贯彻计划经济的发展思路,结合当时社会实际,1953年开始陆续实行针对粮、棉、油、布等重要紧缺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并进行了公私合营工作。这就涉及到对手工业、私营资本主义商业在供、产、销、运输、加工及货源等一系列的矛盾,中央根据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处于过渡时期的性质与地位,及时采取“利用、限制、改造”与“和平赎买”的政策,逐步将他们纳入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公私合营或合作化。个人商品交易行为也随之停止。
后伴随时代发展,改革开放,上世纪80年代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开始正式营业,刚成立时,只有摊位50余个,市场占路逐步扩大到李村路、潍县路、易州路、博山路等,摊位增加到1100个。那时笔者也经常到市场上转转,还被电视台录了像并加上解说词进行了报道。市场那个红火无以伦比,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最多达10万人左右。商户们个个忙的不亦乐乎。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鼎盛时代曾经被国内外旅游者誉为“小商品王国”。




大鲍岛,地处市北胶州路东段,过去山势险要,是一个古村庄,相传洪武年间由云南移民,以海岛取得村名,据《山东德邑村镇志》记载:“大鲍岛这个村庄位于胶州湾青岛的北面。在这个村庄的整个区域上建立了新的中国人城。老村庄已被全部收购,破烂茅棚在1900年冬被拆除。‘鲍’这个汉字的意思是经干燥腌制的海中动物,鱼、牡蛎等。另外一个汉字也是在中国地图上找到的,称之为豹,就是豹子、豹猫。岛是岛屿之意,而更可能是居住区。豹岛同样是在海湾中离村子不远的一个岛。”
而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在内外洋界址上标有一个“豹岛”与鲍鱼岛紧挨。
早在清朝光绪23年(1897),德国政府借口山东省发生的“巨野教案”占领青岛后,即对青岛的军事防守要塞和城建做了全面规划,1900年,德国殖民当局征购了大鲍岛土地后拆除了民居,将当地人移居到杨家村一带新建的华人居住区。随后,德国殖民当局将大鲍岛土地划块公开拍卖,土地的大多被中国房地产商买下,他们依照德国人的规划,在大鲍岛建造了当时殖民者所称的“中国城”。而大鲍岛原先居民,有些重新购得房产继续居住在这里,有些则租下门面房做起了各种规模不一的买卖,并与从外地来青的中国商人,在这里共同开创了当时繁荣市场。
德国殖民当局将“胶澳租借地”分为内界青岛和外界李村两大区,又将内界青岛区划分大鲍岛、小鲍岛、孟家沟、青岛、会前、小泥洼、台东镇、杨家村、扫帚滩、九个小区,在辽宁路一带建设“小鲍岛区”,这是德国青岛殖民当局在青岛规划建设的第一个城市街区,逐还在大鲍岛东山设立步兵堡垒(炮台),配备7.7CM加农炮4门。
青岛小区和大鲍岛小区是青岛街市的核心,也就是我们青岛人常挂嘴边叫的“街里”。从今德县路、保定路和大沽路划一横线,为这两个区的分界。自此,从这个分界线南至前海沿为青岛小区,而北至沧口路为大鲍岛小区。
1910年,德占当局调整区划,将青岛行政区的九个小区合并为四个区(镇)。台东镇、杨家村、扫帚滩三个小区合并为“台东镇”;小泥洼小区更名为“台西镇”;青岛、会前两个小区合并为“青岛区”;大鲍岛、孟家沟、小鲍岛3个小区合并为“大鲍岛区”。自此,青岛老市区便成了台东镇、台西镇、青岛区、大鲍岛区这4个基层行政区域,并设有区长和镇长,皆由德国人充任。鲍岛区,其街区范围主要是德县路以北、李村路以南、济宁路以西、胶济铁路以东的区域,其中心街道为著名的山东街(今中山路北段),周边的街道绝大多数是以山东省内的城市名命名,形成了青岛第一个近代地名文化街区。鲍岛区的街道、房屋设计是以楼房四合院为标志形成近代建筑文化风格。融合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风格,基于民生需要,大鲍岛华人市场开始兴建,这处市场大致为呈三角形,面向街道的三面均设有入口,入口两侧是木构瓦顶的游廊,内院为露天的集市,可供商贩们自由设摊,逢一、六为集,商摊从胶州路与中山路交界处一直延伸到今颐中数码广场一带。青岛大鲍岛华人市场的位置是青岛中山路北段、德县路、潍县路、四方路合围的地块(原址已经在30年代被拆除),不长时间,这里便成了世人瞩目的“华商云集之地”。后来大鲍岛变得流金溢彩,区域逐渐扩大,像鉴古堂、福生德、瑞蚨祥、谦祥益、春和楼……等老字号逐渐落脚,大鲍岛的风光不逊于北京的大栅栏。吸引了大量市民。从幽静的清晨到灯火璀璨的晚上,黄包车夫到新青年到穿着长袍马褂的生意人穿梭于此。
大鲍岛村西的劈柴院,民间仍称劈柴市。青岛建置后,劈柴市的生意仍然红火。1902年修建了后来被称为劈柴院的江宁路。江宁路呈“人”字形,东端连着中山路,北边连着北京路,西边通河北路。建江宁路时,劈柴市在10号大院,专卖木材,堆放木材的棚屋,全是用“劈柴(下脚料)”建成,人们叫它劈柴院。后来10号大院成了民间艺人卖艺的场地,仍叫劈柴院,再后来,江宁路成了商业、餐饮、娱乐、休闲集中步行街,人们却将整条街都叫为劈柴院。人气很旺,上世纪30年代魔术艺人王鼎臣(艺名王傻子)、著名相声说唱家:马三立、刘宝瑞、曲艺西河大鼓名家:刘泰清、山东快书艺人:高元钧、杨立德、山东琴书艺人:李金山、高金凤、评剧大家新凤霞都曾在劈柴院撂地演出,花鼓戏、相声、魔术、京剧、茂腔、柳腔都有,许多南来北往的小客商也都喜欢住在劈柴院,就连梁实秋、老舍、臧克家等大家,在寓居青岛时也经常光顾,感受一下这里的文化氛围。
文史专家王铎先生曾经有这样一番描述:“一进劈柴院的大门洞,先拿几吊铜钱买个竹制卡片,这竹片相当于今天快餐厅里的一卡通。进了劈柴院,小竹片是“万能的”。男人们可以去听书,院里光听书场就有十七八家。女人们可以去看电影,当上海人还不知道电影是啥东西时,青岛人已经可以看到从欧美进口的大片了,只是没有配音,台上有个剧情讲解员,片子放到哪,就讲到哪;小孩子可以直奔小人书租赁摊。中间饿了怎么办?没事,院里有叫饭服务,一会功夫保证热腾腾地给你送来。这时,你一边喝啤酒、吃烤肉、啃肉bao子一边接着听书、看电影、看小人书。回家时,顺手买上一斤“劈柴院糖果”、“劈柴院甜点”,大院集中了各式各样的小作坊,前店后厂地自产自销的“劈柴院特产”……
”
著名汉学家德国传教士尉礼贤于1900年在胶州街创建礼贤书院,办学目的是想为青岛所有的“蒙养学堂”培养教师。他自任礼贤书院监督和德文教师,还聘请了满清贡生傅兰升教中文,蓬莱文会馆的朱宝琛教数学。1903年,礼贤书院(现青岛九中)搬到了上海街。新校也是融合中西建筑文化为一体的楼房,建筑上拼花木架构、木制廊檐、饰有各种窗的山墙和铺着德国牛舌头瓦的重檐式屋顶。尉礼贤又聘请了一批社会名流和海外留学人员刘恩九、张华九、臧毓臣和邢克时等担任教习,还任命周书训为总教习,学校分为三部制,初级部学生30名,中级部学生97名。后来,张海楼、邵次明、李步青和第一届毕业生谭玉峰的加入,也使礼贤书院受到了山东巡抚周馥和杨士骧的重视。1906年,杨士骧在视察了学校之后,立即向朝廷为尉礼贤申请了四品顶戴花翎,使他从此进入了中国宫廷的红墙之内。而礼贤书院从此,即在当时全国的三十个省份的官僚弟子中招收学员。一年年培养出的莘莘学子,为日后德华大学的成立和中国的旅欧留学奠定了基础。1912年后,当大清的王公大臣劳乃宣、王綬、刘廷琛等要员避居书院读书消闲的时候,他们也曾为这里的文化环境而感叹。
901附近的青岛话剧院小剧场:青岛话剧院小剧场地处市北区胶州路中段,东西快速路入口处,临清路12号。与繁华的商贸中心——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相对,总建筑面积2275平方米。该剧场采用巴洛克式建筑风格,设施先进,环境优雅。剧场舞台面积大于观众厅面积,同时拥有可接待30名演员住宿的演员公寓。舞台上建有国内最先进的十米转台和14米暗道;观众席四周建有表演回廊,拓展了演出空间,这在青岛也是首次采用。舞台上还配有青岛日前最先进的电脑数控电动吊杆22道,单调点两个;剧场配备电脑灯八只,及其它舞台灯具上百只、数字环绕立体音响。剧场采用海尔、三菱中央空调;观众席为梯形看台,黑匣子风格,设有豪华椅300个座。青岛话剧院小剧场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小剧场之一,也是传播高雅艺术的殿堂,每年将有国内外经典戏剧、先锋小剧场剧、优秀儿童剧及其它综艺晚会在此上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