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的研究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知道人的指纹互不相同,而且终身不变,进而使学生了解人们指纹的特点可以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式
基本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和小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半扶半放;延伸活动以分组进行,小组汇报;举一反三部分,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组操作。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实验用具(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玻璃片、碘酒、细石膏粉等)及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放大镜、白纸、印泥、餐巾纸及搜集的相关资料等。
活动方式
学生表演,老师引导演示,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分组游戏。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今天,咱们班的几位同学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生动、形象、有趣的小品。我感觉棒极了,你们想不想欣赏啊?
请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察,待会儿老师还有问题请大家解答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场表演!
教师:小品演得怎么样?
小品中的公安人员是采取什么方法破案的呢?
提取指纹是侦查机关的重要破案方法,那么你认识指纹吗?指纹有什么特点呢?这节活动课我们一块来做一些指纹游戏。通过这些游戏了解一些指纹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板书课题。)
(二)基本活动:认识自己的指纹
1、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自己的手指,初步了解指纹。
2、教师:人的指纹很多,根据纹线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教师板书:弓形纹、箕形纹、和斗形纹三类。)
(1)学生小组讨论。
(2)各组代表发言分别介绍三类指纹的特点。
(3)指导学生自由阅读本片活动资料的第一、二自然段,进一步了解三类指纹形状的特点。
3、组织学生进行活动1
对照三类指纹图形,借助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分析自己的指纹中有哪些和图形中的指纹相似,对自己的指纹进行分类。
4、组织学生进行活动2
(1)引导学生用放大镜先观察自己的十个手指的指纹并进行比较,再和小组类的同学之间进行比较,然后与其他的同学进行比较。
1教师问:你自己的十个手指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你和你的同学的指纹是否一样?
2导入:同学们,分辩指纹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我们不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还需要把自己的观察判断用语言描述出来。
A、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指纹有什么特点?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C、叫学生口头归纳指纹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人的指纹是终身不变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指纹,绝对不会与别人的指纹一样。即使是一对孪生儿,其指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指纹可以用来证明身份。
(2)出示图4(投影出示借据)
教师问:这是带有什么标志的借据呢?为什么不用签名印章作为凭证?
教师指导学生小结:因为印章和签名不能保证结借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印章签名都可以复制,唯独指纹不能复制。
5、组织学生建立自己的指纹档案。
(1)导入:刚才我们了解指纹的一些特性,怎样建立自己的档案呢?指导学生按左、右手指的位置把手指在印泥上按一下,然后在本片活动资料第二页表格印出。
(2)各组选出代表展示自己的指纹档案。(实物投影)
(3)评出指纹档案优胜者,对优胜组颁发集体合作奖。
6、请大家欣赏漫画(各组讨论:这组漫画讲了一件什么事?看后你有什么看法?将给大家听听)
教师小结: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知道把指纹看作鉴定身份的“凭证”。
7、教师检查学生搜集指纹的特点及功能方面的资料。
教师问:同学们,上星期,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任务,让大家在课下搜集指纹方面的知识,你们搜集了吗?这么多人举手,太好了!下面一个一个的讲,看谁说得最好。
(1)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2)小组推选好的资料上台展示给全班同学。
(3)教师小结;同学们能够积极主动的搜集指纹特点和功能方面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真是棒极了!要想使自己成为有知识、有学问的小博士,首先要学会从课外书籍中获得资料外,还要从电脑中寻找资料。
(三)延伸活动:这是谁的手指
1、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指纹的一些特征,并建立了自己的指纹资料库,为了加深对指纹的认识,现在我们来做两组指纹鉴别游戏。
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教育学生要认真观察、分析和判断。
(四)举一反三:巧取指纹
导入:人的手经常接触各种物体,指纹就会留在物体表面,怎样才能把留在物体上的指纹取下来进行分析呢?现在我们来做两个实验。
1、教师按照本篇活动资料第三页的要求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操作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3、教师简单小结:这两个实验只是提供一些方法来说明问题,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各种先进的技术支持。请大家动脑筋想一想;如何将印在其他物体上的指纹取下来?
4、启发学生思考:公安人员为什么经常把指纹作为破案的证据?我们借助指纹的特殊性还能做什么/
课后反思
来源:互联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