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东省兴宁市(原齐昌县)清公“刁氏宗祠”旧址及当时宗祠活动情况简介

(2015-11-21 07:46:28)
广东省兴宁市(原齐昌县)清公“刁氏宗祠”旧址及当时宗祠活动情况简介
广东省兴宁市(县)南门(迎薰门)南街中约门牌40号“刁氏宗祠”概况。
兴宁县“刁氏宗祠”旧址,建祠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刁氏宗祠座落在兴宁城南门,南街很窄很矮。当时光是南街就有几十个姓氏祠堂,(南街对面北街还建有各姓氏的宗祠),旧称“陈七、罗八、李十三”说明宗祠之多。但刁氏宗祠建筑得有特色,比较有气魄。门口有数级阶梯而上,大门两边竖有两条很高花岗石磨光的石柱,显得雄伟、壮观。刁氏宗祠建筑规模不大,进入大门有上、下厅,上厅设有神龛壹座,供奉着始祖珐瑛刁公(即广东入粤始祖清公)四个二世祖(即文、信、明、悦甫)公及其他先人神位,每数年举行一次“上火”仪式。(五华、龙川、兴宁等地宗亲也参加活动)“上火”仪式,按沿袭砻规定:各个祖屋,平时上辈老人去世后,取将老人去世时端捧香炉内的灰,装在小红布袋里,写上去世老人的世辈、名字等内容,将这个“香火袋”临时高挂在该祖屋上厅樑下壁上。到了“上火”仪式的时候,将“香火袋”取下,举行一些拜祭仪式后换上神位牌,放入刁氏宗祠的神龛内。(当然要放入神龛内,他的后辈要出一些款)。进入神龛要举行一次迎接入龛仪式。“上火”仪式活动,实际就是一次祭祖活动。各地宗亲代表敲锣打鼓,办了“三牲”来祭拜祖先,祈求祖公保佑、降福、财丁兴旺。
随着时光的流逝,加上解放后经过各种运动,人们对宗族观念都比较淡薄了,对于宗祠旧址存在与否,很少人过问。但这是“历史”,我们的祖先有过光辉耀眼的地方,我们应该继承下来,不要忘记了。
刁氏宗祠旧址现况如何,这是宗亲们关心的事情。我们最近去采访有关老一辈宗亲或附近邻居,对刁氏宗祠建成后一些活动概况记录下来,供宗室们参政,请宗亲们都来关心此事,提供一些资料,整理出来作为资料供后辈宗室看、阅读。根据采访的内容,分成八点。很多内容就体现宗祠的建祠的目的和作用,如联络宗亲感情,敦睦族谊,兴办学校教育子孙,方便族人到城内办事经商给予方便。或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有个固定的地方等。
(一)祠堂要有人看管,当时有些宗亲在城内做小生意,或者想要在城内找份工作,但没有地方住,祠堂就租借给他们。宗亲既住在那里,也就有看管的责任,双方有利。
(二)民国时期,为防止公家、政府要借用、占用祠堂。宗亲有识人士,曾借成立珐瑛布厂,挂个厂牌作掩护,据说还集股筹款。
(三)兴宁成的居民,以客家民系为主,城的文化特点与迁入居民的族群来源、关系密切。民系城文化特色亦有不同。兴宁城的特点有五多,除围龙屋多,寺庙神坛多,宗族祠堂多,另外学宫学堂多,各姓祠堂多设小学堂,刁氏宗祠也不例外。抗日时期,布地宗亲有名书法家刁濂宗台租用刁氏宗祠作为教学场所,自己任教进行教学。
(四)大概在四十年代(兴宁解放前十年),兴宁刁坊刁萃丰宗亲刁汇川负责租用刁氏宗祠开设东南旅社。主要供本姓外出宗亲住宿方便而开设。
(五)居住兴宁坜陂布地刁屋宗亲,解放前以织土布为家庭副业,当时卖布(又叫“回布”以布换回棉纱)。半夜就要从住地步行出发,挑着布赶到卖布的店铺前,迟到了就卖不出,明天再卖。因此,每次进城卖布时,都要到南街刁氏宗祠休息,这样方便本姓族人。
(六)刁氏宗祠大门上方四个石刻大字,写得苍劲有力。据说时在北京居住刁作谦父亲刁隽卿宗台,敬请北京某大臣谭延闿先生题写“刁氏宗祠”四个大字。兴宁县有名书法家,付县长张花?先生,任教兴宁兴民中学,每天上、下班要经过南街刁氏宗祠门口,都要驻足在刁氏宗祠门口欣赏“刁氏宗祠”四个大字。
(七)一九四九年兴宁解放动期(祠堂作为地主,资本家固定资产要征收或没收)当时县人民政府税务局征收为办公地址。以后税务局迁徙东街后,转让给企业做生产车间。但作为公产权仍属税务局。据说:XX年房改私人出钱购买)现产权公产变私产。(转给兴宁永和大陈下陈屋人,陈XX又转租给曾姓人居住,转租已十多了。)据布地刁屋老公安干部说:刁氏宗祠解放后归房管所收管,后房管所卖给个人。八十年代末,原税务局李XX曾在刁氏宗祠内居住。
因年代久远,祠堂原址的实地情况,众说纷纭,为了核实情况,我们专程到南街40号调查取证。从现租屋人曾姓人的口述和实地观察。根据大门两边大理石石柱位置,再进入屋里面,天面檐唇(大门外也保存完好琉璃瓦唇),新旧半园形老窗户,跳首(檐挑)保持原样,有一层木棚(没有改动),因楼底有一层装饰板盖住,看不到上层的情况。租住曾姓人已租有十多年了,租金从100元提高到400元。
以上是一些过去和现存的概况,但刁氏宗祠建于何时无人知晓事有奏巧,本人在1997年修入粤始祖清公直系谱时,各地宗亲送来很多手抄本,印刷本。修谱结束前,各地支系谱有的要送还给各地宗亲。送还前对各地宗亲送来族谱,再查看有关资料,发现有关历史资料,认为有参放价值都抄下来,装在有关资料袋内。二O一二年版入粤始祖清公直系谱修好后,无意中发现了江西靖安信区九思堂刁氏族谱五修本,载有广东建祠序中说到:……祭未之春,族议合邑于齐昌竖祠,众皆雀?。……江西靖安刁氏族谱所载广东建祠序,给我帮了大忙,不但搞清建祠的年代,还反映当时兴宁各姓建祠的概况。这个“癸未”是那个年代的癸未要加以考证。根据查考江西清安信区九思堂刁氏族谱(五修本)载,广东旧谱序写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岁次乙未冬月(即公元1895年),距离建祠时间清光绪九年(即公元1883年)相距12年。因此我们认为建祠时间为清光绪九年,癸未岁(即公元1883年),距今有一百三十一年历史。
根据各地宗亲反映,采访比较年长者,读及有关祠堂管理的模式。宗祠的作用有以下几点:①是各地方各房派宗亲联络地点、场所,加深族谊,交流感情及议事的地方;②除到祖先墓地祭拜祖公先人以外,宗祠就是祭拜祖先最合适的地方;③在旧社会,交通不发达,经济落后的时代,宗祠方便住在乡村宗亲歇脚和暂时住宿的地方,如设小旅店;④各姓的祠堂内多设小学堂,方便族内学生就读;⑤宗祠的设立也是显示族人团结的象征,也是族人的荣耀。
时代变了,宗祠在今天的作用,除上述谈到作用外,赋予时代的历史史命范围更大,功能多了。如成立助学、奖学基金会,每年资助本姓学子考上专、本科的大学生,另外对于族内有特殊困难的宗亲,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清公后裔廿一世孙刁汉征搜集整理
二O一四年八月
-------------------------------------------------------
原广东清公刁氏宗祠考/刁汉征
原广东清公刁氏宗祠建于清光绪九年(即公元1883年),位于广东省兴宁县城南门(迎薰门)南街中段40号,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
清末和民国时期,兴宁城的南街和北街有几十个客家祠堂,旧有“陈七、罗八、李十三”之说。南街很窄很矮。但刁氏宗祠富有特色,很有气魄。门口有数级台阶而上,象征着步步高升。大门两边竖有两条花岗石磨光的石柱,显得雄伟、壮观。进入大门有上、下厅。上厅设有神龛壹座,供奉着入粤刁氏始祖清公和二世祖文、信、明、悦甫四公及历代先人神位。每数年举行一次“上火”仪式,五华、龙川、兴宁等地宗亲都来参加。按沿袭传统:各个祖屋,平时上辈老人去世后,取老人去世时供奉香炉内的灰,装在小红布袋里,写上去世老人的世辈、名字、生卒年月日,将这个“香火袋”临时高挂在该祖屋上厅樑下壁上。到了“上火”仪式,将“香火袋”取下,后裔拜祭,焚香化纸,换上神位牌,放入刁氏宗祠的神龛内,回到始祖的怀抱。进入神龛要举行隆重的入龛仪式。“上火”仪式,实际上就是一次祭祖活动。各地宗亲代表敲锣打鼓,献上“三牲”祭拜祖先,祈求祖宗降福赐祥,保佑子孙后代财丁兴旺。
我和几位族人最近探寻了刁氏宗祠旧址,访问了老一辈宗亲及附近邻居,了解到刁氏宗祠建成后的活动概况。现整理出来,供宗室们参考阅读,也请了解清公族史的宗亲补充。
一.刁氏宗祠是清公后人
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固定场所。每年举行春祭和秋祭,定期举行“上火”仪式。各支代表讨论决定家族修葺祖坟、建祠修谱等重大事项。
二。祠堂有专人看管。当时住在乡下的宗亲在城内做小生意,或者在城内找份工作,但没有地方住,祠堂就租借给他们。宗亲既住在那里,也就有看管祠堂的责任,双方有利。
三.民国时期,为防止政府占用祠堂。宗亲有识人士,曾借成立珐瑛布厂,挂个厂牌作掩护,据说还集股筹款,使祠堂得以保存至今。
四.兴宁城的特点有五多,围龙屋多,寺庙神坛多,宗族祠堂多,学宫学堂多,各姓祠堂兼作小学堂,刁氏宗祠也不例外。抗日时期,本地书法家刁濂宗台租用刁氏宗祠作为教学场所,培养人才。
五.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兴宁解放前十年),兴宁刁坊刁萃丰宗亲刁汇川租用刁氏宗祠开设东南旅社。为本姓宗亲进城住宿提供方便。
六.居住兴宁坜陂布地的刁屋宗亲,解放前以织土布为家庭副业,当时卖布(又叫“回布”以布换回棉纱)。半夜就要从住地步行出发,挑着布赶到卖布的店铺前,迟到了就卖不出,明天再卖。每次进城卖布时,都要到南街刁氏宗祠休息,这样大大方便了本姓族人。
七.刁氏宗祠大门上方有“刁氏宗祠”四个石刻大字,写得苍劲有力。据说是在北京居住的刁作谦父亲刁隽卿宗台敬请谭延闿先生题写。兴宁县一位姓张的副县长是有名书法家,每天上、下班经过刁氏宗祠门口,都要驻足欣赏“刁氏宗祠”四个大字。可惜此匾去向不明。
八.1949年兴宁解放,所有祠堂作为地主、资本家的固定资产予以征收或没收。当时县人民政府税务局征收刁氏宗祠为办公地址。以后税务局迁徙东街后,转让给企业做生产车间。但产权仍属税务局。房改时产权由公产变为陈姓私产。目前由一曾姓人租居。据布地刁屋老公安干部回忆:刁氏宗祠解放后归房管所收管,后房管所卖给个人。八十年代末,原税务局李某曾在刁氏宗祠内居住。
九.因年代久远,祠堂原址的实际情况,众说纷纭。为了核实情况,我们专程到南街40号实地观察。大门两边大理石石柱尚在。大门外琉璃瓦唇也保存完好。进入屋里面,天面檐唇,新旧半园形老窗户,跳首(檐挑)保持原样,有一层木棚(没有改动)。因楼底有一层装饰板盖住,看不到上层的情况。曾姓人已租有十多年了。
十.本人在1997年参与续修入粤始祖清公直系族谱。各地宗亲送来很多手抄本,印刷本。修谱结束前,各地支系谱要送还给各地保管人。送还前对各分支族谱中认为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资料,都摘抄下来,装在有关资料袋内。2012年版入粤始祖清公直系谱修好后,无意中发现了江西靖安信区九思堂刁氏族谱五修本,载有广东建祠序。序中说道:“……癸未之春,族议合邑于齐昌(兴宁的古名)竖祠,众皆雀应……”序言给我帮了大忙,不但搞清了建祠的年代,还了解到当时兴宁各姓建祠的概况。这个“癸未”是哪个年代的要加以考证。经查证,广东旧谱序写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岁次乙未冬月(即公元1895年),之前一个癸未岁是光绪九年。因此我个人推断刁氏宗祠建祠时间最迟为清光绪九年,即公元1883年,距今有一百三十一年历史。
时代变了,新的刁氏宗祠建在刁坊镇刁潭村。兴宁刁氏宗祠理事会担负着管理祠堂的使命。每年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奖励考取本科和研究生的本姓学子,资助族内有特殊困难的宗亲,延续了当年刁氏宗祠祭祀先祖,睦族敦谊的建祠宗旨。
清公廿一世孙刁汉征搜集整理
二O一四年八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