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之谜
大宁河全长250余公里,发源于陕西省平利县的中南山麓,穿行于巴山、巫山山脉的云岩峡谷之中,在巫山县巫峡峡口注入长江。
大宁河河畔地处神农架林区南坡。近年来,神农架林区及大宁河河畔陆续发现野人踪迹。
古代,巴蜀与楚交界之巫山山脉,森林覆盖,神秘莫测,此地珍禽怪兽聚居,人烟罕至,相传是野人经常出没之地。
在巫山茫茫林区,1939年曾出生过一名猴娃,活了23岁,对于猴娃的种种研究,曾名噪一时。
1947年,在川鄂交界处的羊角洞,2000名士兵围剿8名野人。最后活捉了一个身高7尺,头发很长,浑身红毛,眼睛耳朵酷似人类,鼻梁低嘴巴突出的野人。由于当时误传野人是名药,结果被众人尸解瓜分了。
1980年,在大宁河上游的巫溪县城关公社的一棵多刺灌木上,发现一撮20多厘米长的软长毛,颜色为棕黄色。同年11月5日,又在巫溪县后河公社的一棵松树上,发现许多零乱的棕红色毛发。专家们鉴定为“红毛野人”的毛发。
1982年,在巫溪县红池坝,发现野人吃掉野獐后,留下了七个清晰的大脚印,长32厘米,前掌宽14厘米。草坪上还残留着野人躺过的痕迹。相继从大宁河流域传出发现野人的踪迹,引起人们的关注。
据晋代张华《博物志》一书记载:“蜀山南高山上,有物如猕猴,长七尺,能人行健走。一同行道妇女有好者,辄盗之以去。”
古籍《山海经》、《尔雅》、《淮南子》等书中,亦有野人的文字记载。故大宁河流域至今留存“野人岩”、“野人坪”及“野人湾”等地名。
传闻不一定是事实。是野人,还是野生动物,在未捕捉到实物验证之前,人们自然众说不一。
1986年在成都举行的《山海经》学术会上,经有关专家们考证:“熊山”即指今日鄂西北著名的神农架。据《山海经·中次九经》第十三《熊山》一节记载:“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入神人,夏启而冬闭。”更奇妙的是:神农架林区的版图,酷似一只行走觅食的熊。据调查,神农架林区之内至少拥有七种熊,真不愧为“熊山”!其中,有像人一样行走的“人熊”。
鄂西北神农架与巫山相邻,最近之处,距离不到100公里,历史上曾多次发现野人活动。据湖北《房县县志》记载:“房山在城南四十里,高险幽远,四面石洞如房,多毛人,修丈余,遍体生毛,时出啮人鸡犬,拒者必遭攫搏,以炮枪击之,铅子落地,不能伤。”
神秘莫测的野人,以鄂西北神农架为中心,出没在与神农架相邻的大宁河畔深谷野林之中,来无影,去无踪,这就是目前世界四大自然之谜的“野人悬案”。
巫山猴娃之谜
重庆市巫山县当阳乡涂家,1939年得一男孩,因他身上长有细毛,面部酷似猴,习性与猴相似,喜欢吃生食,不穿衣服,仅能发出一些单音节的词,当地群众便称他为“猴娃”。
猴娃名叫涂运宝,活了23岁,1962年8月因病死去。
当阳乡位于巫峡北岸,与神农架接壤,鄂西北神农架“野人”考察队曾对此进行大量调查。数十人反映“猴娃”的母亲于1938年被大青猴背去山中,逃出来时就已经怀孕。对于这段经历,或说她是打猪草被青猴抢走的,或说她是给丈夫送饭途中被青猴背走的,但却没有一个目击者。有记者在与“猴娃”母亲多次侧面攀谈中,她本人一直否认1938年曾经失踪。
猴娃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问题一直令科学工作者烦恼,有人找出猴娃是人猴杂交后代的理论依据,同科、同属的生物具有杂交的可能性。但是,从分类学上来说,人是属于灵长目的人科,而猴属于灵长目的猴科,种属不同,生殖解剖及生理有显著的差异,由于亲缘关系相差太远,
代表和中系特性的细胞染色体核型数目也不一样, 所以 人和猴是不可能杂交产生后代的。
有人提出,“猴娃”完全是属于一种病态“白痴”。据医学资料统计,“白痴”患者的存活年平均只有9岁,最多不超过18岁,但“猴娃”却活了23岁。他母亲回忆,“猴娃”是因高烧两天后,未经任何治疗而死的,生前并不痴呆,只是不会说话。当地村民反映,“猴娃”善于爬树和攀援房屋,行动敏捷过人。可见,“猴娃”生前状况完全不同于“白痴”。1983年7月,在首届中国“野人”考察研究学术会上,专家们对“猴娃”遗骨进行骨髂人类学研究,采用国际标准测量仪器测量,发现“猴娃”的颅骨和骨盆具有各种原始特征,额部和枕部低平,比北京猿人古老,面部凸度接近古猿,脑容量为655毫升,与大猩猩接近,其余许多数据与类人猿和各种不同时期的猿人接近,难怪一位多年从事人类体质研究的专家,看了“猴娃”头颅后,也认为它和古猿头骨难辩真伪。
那么,如何解释“猴娃”骨骼的原始特征呢?有人说这是返祖现象,但从遗传学理论和现代分子遗传学分析,受精卵演化为胎儿时,父方和母方的遗传基因凑巧在某些方面恢复到远祖的基因组合,就会出现返祖现象。但这种祖先性状只单一出现在某一个系统,如已发现的毛人、多乳房人等。而“猴娃”有毛和猿人骨形等多种原始特征,用返祖现象是不能解释的,在“猴娃”的家乡传闻发现过误认为是“大青猴”呢?推测可能为时过早,“野人之谜”尚在探索之中。
神奇的千古悬棺之谜
http://think.gzonline.net/image/2007/200712/20071208/20071208162525_57369.jpg
http://i3/travel/china/p/2009-06-09/U3332P704T2D88817F101DT20090609220850.jpg
长江三峡悬棺,古今众说纷纭。
在白帝城,有幸目睹了悬棺的实物。这些悬棺本来错落有致地存放在悬崖峭壁岩缝中,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或鱼形,或船状,或棺样,首尾衔接,南北走向。其中有一棺木为整木剜造,刀劈斧凿,工艺粗糙;棺盖和棺身以公母榫连接,棺头上刻有鱼的图案。那风雨剥蚀的棺木虽然就在眼前,但历史的画面却是那样虚无缥缈。
古老的悬棺,为壮丽的长江三峡倍增神奇的魅力。在三峡峡区江段里,目前尚存奉节风箱峡、瞿塘峡盔甲洞、大宁河巫溪至巫山段、秭归兵书宝剑峡、秭归九畹溪及宜昌雾渡河谷等悬棺遗址。奉节风箱峡,为长江三峡胜景之一。从古庙白帝城下行约两公里,在长江北岸黄褐色的石壁上,有几条断岩裂缝,岩缝高处,有物酷似风箱,传闻是鲁班遗留的风箱。据古籍《图书集成》记载:“风箱峡在旧大昌县境内,悬棺之上,累累形似风箱,或类棺木,人不能近,攀援而至者,即见大蛇。”
清康熙年间,许缵曾在《东还记程》一书中记载更清楚:“……从军夔门时,有风箱峡者,数仞绝壁中迭置木匣,如风箱者甚多,仰望色如朽木,较棺则小,其景象颇相类也。”由此可见,在清康熙年间,风箱峡悬棺比较多见。据1971年,奉节县文化馆收集考证,此处悬棺实为秦汉至蜀汉三国时期的悬棺葬。
瞿塘峡盔甲洞,位于赤甲山。在壁立千仞的悬岩上,有一个高出江面约100米,上距岩顶约70米的岩洞,传闻是宋代女杰穆桂英藏兵书盔甲之地,故称盔甲洞。
明代文人曹学《蜀中名胜记》一书也有同样记载:“赤岬山,岩穴中容一匣,甚高不可升,相传为古兵匣。”盔甲洞,又称“黄金洞”。1985年,有人曾进洞考察,发现棺木三具,可能是战国时代的悬棺。
大宁河流域同三峡江域一样,是古代夔越、巫诞等民族的居住地。悬棺葬就是这些古代民族的葬仪习俗。他们在大宁河两岸悬岩绝壁之上,打桩架棺,或凿穴置棺,也利用天然洞穴和天然石墩悬搁棺木,形成谜一样的千古悬棺。
从巫山县龙门峡至巫溪县境内的荆竹坝,全长150多公里,其间留存悬棺及空穴共有108个,比较完整的悬棺约70具。
大宁河悬棺主要分布在巫溪县境内,从庙峡至巫溪县城附近的荆竹坝60多公里长的峡谷之中,现存五大悬棺遗址,发现悬棺及空穴共274个,留存42具悬棺。
荆竹坝距巫溪县城约20公里,这里是大宁河悬棺最集中的地方。荆竹坝悬棺群是大宁河流域及长江三峡悬棺最集中最多最完整的一处,悬棺计有24具之多。这里两山对峙,峭壁耸立,悬棺错落有致地存放在荆竹峡右岸峭壁的岩缝中,其形有大有小,或鱼形、或船形、或棺形,首尾相衔,呈偶数南北方向排列。所存棺木,皆为整木剜成,刀壁斧凿。荆竹坝悬棺遗址,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四川大学历史系及万县市博物馆先后曾对荆竹坝悬棺进行了发掘清理,考证属战国时期的悬棺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故当地民谣:
红岩对白岩,
岩上有棺材。
金银千千万,
舍命拿下来?
虽说悬棺之内无千万金银。然而,从荆竹坝悬棺中出土了青铜剑两把,带钩两件,青铜镯一只,这也是无价之宝。
大宁河沿岸绝壁凌空,陡崖临江。远望悬棺洞穴一线,悬棺尤如火柴盒一般大小,为迷人的大宁河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秭归兵书宝剑峡,过香溪约3公里,在长江北岸悬崖上,可见“兵书宝剑”。传闻,那是蜀汉诸葛亮留存的兵书和宝剑。
秭归的“兵书宝剑”,也实为古代巴人遗存的两具棺木。经过常年航行于此间的船员无数次观察,也证实了是两具悬棺遗物。
秭归九畹溪悬棺遗址,在秭归县境之内的九畹溪峡谷700多米高的悬岩上,目前已发现7具完好无损的悬棺。
宜昌崆岭峡悬棺遗址,古名“插灶”,见北魏《水经注》记载中,是长江三峡悬棺最早的文字记载。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记载:“江水历峡(今崆岭峡),东经宜昌之‘插灶’。并注云:江水之左岸绝壁,壁立数百丈,飞鸟所不能栖。有一火烬,插石岩间,望见可长数尺。父老传言,昔洪水时人薄舟岩侧,以余烬插之岩侧,至今犹存,故先后相承,谓之‘插灶’也。”插灶,实为放置悬棺之木桩,今天已无遗迹可寻。
宜昌县雾渡河谷悬棺遗址,在宜昌县黄柏河西支流雾渡河峡谷。雾渡河从群山峻岭之中穿行而去,至新坪之后,在两山谷地之间神奇地勾画出一个十分标准的阴阳八卦图。在八卦图的西南方向,即是著名的雾渡河悬棺风景区。人们站在棺木岩的九曲回廊上,可望悬崖上的悬棺。古人独木凿棺,篾席裹尸,安放在棺木岩百丈绝壁的半山洞穴之中,附近又出现神秘的阴阳八卦图,使雾渡河谷悬棺更加神秘莫测。
三峡地区悬棺遗址,还在神龙溪及附近的清江流域有所分布。
三峡地区的千古悬棺,早已引起古人的关注。故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峡哀》一诗云:
树根锁枯棺,
孤骨皚皚悬。
树枝哭霜栖,
哀韵杳杳鲜?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出峡》一诗也云:
古人谁架构,
下有不测浪。
石窦见天困,
瓦棺悲古葬?
长江三峡及大宁河河谷,两岸绝壁凌空,陡崖临江,古人是怎样将如此沉重的棺木悬搁在峭壁之间,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唐人张瞯在《朝野佥载》一书中描述了安置方法:“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亲戚宴饮歌舞,一月余日,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孝,即终身不再祭祀。”古人又是如何“悬索下柩”,唐人记载不详,也仍然是没有谜底。
今日长江三峡,游客如云。揭开长江三峡悬棺千古之谜,将进一步推动三峡古代文化研究,促进长江三峡旅游事业的发展。
费解的大宁河古栈道之谜
http://img.univs.cn/20100118/0/20100118105203667363731.jpg
大宁河古栈道建在悬崖绝壁上
当游人乘船驶入秀丽的大宁河小三峡时,只见两岸高峰对峙,峭壁如削,天开一线,上首是摩天的悬岩峭壁,眼底就是湍急奔流的大宁河。当船进入巫山龙门峡,在峡西岸绝壁上就会看见两排神奇的石孔,整齐并行延伸。这些石孔高悬于绝壁150米左右,每孔见方约24厘米,深约33厘米,底凿成弧形状,孔距27米至32米不等。石孔从巫山县龙门峡排列至巫溪县大宁镇,全长约有150多公里,共计6888孔之多。从龙门峡至大宁镇为大宁河古栈道的主干。分支古栈道则从巫溪县延伸到陕西省的镇坪县,以及湖北省的竹溪县,也延伸到重庆东北角的城口县,总长有400多公里。所以,大宁河古栈道是我国现存最长的古栈道遗址。古栈道建于何时?起于何地?史学家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古栈道有何作用?史学家也暂无定论。据《大宁县志》一书记载:“石孔为秦汉时所开凿,以用于竹笕引盐泉,至大昌镇熬制。”又据《巫山县志》一书记载:“大宁河石孔,沿宁河山峡俱有,唐刘晏所凿,以引盐泉。”从以上史书记载,不管是秦汉时代还是唐代,古栈道的修凿,与盐泉熬制食盐有关。大宁河上游的盐泉分布广,含盐份重,古代产盐极丰。秦汉以后,在巫溪县宁厂古镇已开掘盐泉熬制食盐。降至清代乾隆年间,巫溪宁厂古镇有盐灶336座,煎锅1008口之多,故号称“万号盐烟”。
从巫溪县出发,北路出境东通鄂西,西通陕南,古为通达秦楚的驿道和盐运之道。西路可通巴地云阳,西南可抵奉节古城。古代各朝政府为了盐业的发展,在山间绝壁之中,不断拓宽延长古栈道,形成勾通川鄂陕三省的古栈道网络。大宁河古栈道其规模之宏大,工程之艰巨,有胜于川北著名的剑阁古栈道。
从有关史书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大宁河古栈道可能始于秦汉,绝非是一个朝代一次性修凿而成。古栈道最早的作用是用于引盐泉熬制食盐,但后来又用于军事及交通等方面。由于史料佐证尚缺,以上只是后人的推论而已。
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明朝官兵在大宁河畔的巫山、大昌一带,设置了十三个军事隘关,以防备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入川。后来,张献忠起义军入川,也利用了大宁河古栈道,一路追杀明朝官兵。大宁河千古栈道,为后人留下远古建筑的疑问和神奇。
今天,巫山县政府在大宁河小三峡之冠的滴翠峡马渡河口,正在修复一段长60余米的古栈道。在附近同时架设了一道长70余米的铁索桥,横跨大宁河两岸。不久的将来,游人到此,可下船登岸,攀登上新修的古栈道及铁索桥,寻古访幽,趣味无穷。
三峡纤道何时开凿之谜
http://images3.ctrip.com/wri/images/200608/YALING15092201734.jpg
三峡纤夫道
http://images3.ctrip.com/wri/images/200608/YALING15092252734.jpg
三峡纤夫石
长江三峡两岸,悬崖峭壁,山势如刀砍斧削,高耸入云。那悬崖腰际的神奇纤道,令人叹为观止,却又使人疑云重重。
三峡纤道,自奉节白帝城起,经巫山县至湖北省交界处的鳊鱼溪,全长975公里,号称“二百里纤道”。它是四川古道工程中最著称,也是最艰巨的一条古纤道。
古代长江三峡交通,全依赖水路舟楫往来。然而,江水湍急,险滩密布,上水大型船队需依靠船夫拉纤助航,方可闯越三峡天险。但是,三峡纤道何时开凿?却历来众说纷纭。
著名历史学家任乃强先生认为:三峡纤道,汉代已有。证据在《三国志·蜀先主传》:“章武二年(公元222年),陆逊大破先主军于虎亭……,足见三峡长江北岸,那时已经有了纤道。任乃强先生又举《吴陆逊传》:“备升马鞍山,陈兵自卫。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他认为,这条步道就是长江三峡北岸的纤道。悬崖百余里,间或可能原有桥道,那时则已开凿成中型的半隧道了,所以烧铙铠才可阻绝追兵。
在众多的史书中,秦代至西汉,三峡航运均只有下水大型船队出川的记载。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始有大型船队入川进蜀的记载。如《后汉书》所记: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汉光武帝派大司马吴汉率征南大将岑彭,由荆门入川,讨伐公孙述。可见,当时三峡已经有了纤道,众多船队才能通过险滩重重的三峡。其后,东晋的桓温,明代的汤和都是由三峡逆流率大军入蜀的。
清代《巫山县志》记载: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四川总督刘秉璋在支持夔州知府汪鉴开凿峡江纤道,呈报清廷的奏折云:“凡此三峡,峡壁插天,悬崖千仞,并无山径可通。……上下行船,概无纤路。”其中“上下行船,概无纤路”一句令人费解。又据同一书称,四川境内纤道分南北两段。“北岸段”纤道从奉节草堂河口,修至巫山县,长60公里,于清光绪十四年四月动工。“南岸段”纤道从巫山县城对岸,修至湖北省交界处鳊鱼溪,长375公里,于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动工。全线共造桥27座,费时两年,用银五万余两。
以上诸说疑点甚多。若东汉时三峡无纤道,那大型船队如何能溯江入川?若东汉时已经有了纤道,何以又有后人复凿之举?
总之,长江三峡纤道究竟开凿何时,至今仍疑云密布,切盼仁者高见。
神秘的巫山之谜
巫山县城座落在重庆东面巫峡西口长江北岸,正好位于大宁河与长江汇合之处。这里古代山峦叠嶂,隐天蔽日,林茂涧清,高猿长啸,群峰环列,古怪峥嵘,色彩神奇,巫山得名,历来众说不一。
巫山四周,山势险恶,林海莽莽,巨峰连绵,终年云雾缭绕,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于是,古人早就怀疑此地是“群巫升降之所”和“日月所入”的神秘地方巫山,楚为巫郡,秦代置巫县,隋朝改为巫山县。对于巫山的来历,历史上说法众多。据《山海经广注》记载,上古尧帝之时,巫咸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师,常为帝尧治病。故《巫山县志》记载:“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巫名。”
又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一书记载,其书中巫山一条解释是巫山的“山形如巫字,遂以名山”。古代的巫字,又好似巫师祝祷时的舞蹈状。今日仔细观看巫山县城对岸之南陵山,形状恰好似“巫”字一样。
巴楚交界的巫山一带,古代神秘莫测。林海茫茫,崇山峻峰,奇兽珍禽麋居,百花野果丛生,是“帝药八斋”之地,天地间神仙之药都生长在此地。这一带莽林中有凶猛的玄蛇出没,它们以吞食野鹿为生。黄鸟则又以玄蛇为食,自然界充满恐怖和杀机,处处险象环生。
巫山一带远古曾是一个富饶和睦的极乐大世界:有巫国。帝舜生了无淫,无淫被贬谪到巫这个地方来居住。他传下来的子孙,后来便称之巫民。巫民,吃五谷。他们不种麻,不织布,自然有衣服穿;不栽秧,不割谷,自然有食物吃。这里经常有百鸟歌舞。鸾鸟在引亢高歌,凤鸟在翩跹起舞。千奇百怪的野兽成群结队在一块生活,和睦相处。这里是一个百谷汇聚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古代巴族巫诞的活动范围,即今日大巴山及巫山一带区域。
据说,古代来到这禽兽相残食的古怪地方,专门为帝王采集长生不老之药的人,历史上称之为“巫”。后来,这种人兼用占卜、祈祷等迷信方法和民间药方治病,人们又称他们为“巫医
”。巫山得名,显然与古代巫山群巫有关联。
在原始社会时代,民智未开,改造自然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很差,自然形成了“民神杂糅”的浑沌错觉。巫师的职能,自然成为担任人神之间的媒介。他们把民情上达天廷,又把天廷的神旨传布人间。于是,巫山就成为“天人相通”的上天之路和“日月所入”的神圣之地。
丹山在丹阳之南。丹阳就是今日湖北省的秭归县。
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副教授黄崇浩先生在《明月从峡江升起》一文中指出:“这里的巴,显然是处于楚之西所的巴人居住区。夏后启即是夏禹之子,他派孟涂‘司神于巴’,治理诉讼,实质上是让孟涂掌握巴人神权,充当神主,主持神判。这位司神的孟涂,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孟舒。”于是,黄崇浩先生最后推断出:“子规鸟——秭归——望帝——望舒——孟涂。”他将鸟名、地名及帝王之名归结在孟涂一人身上,从而又使巫山历史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巫山更加迷雾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