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心灵的守护者
标签:
心灵守护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心理偏差杂谈 |
分类: 教育 |
做学生心灵的守护者
——听东师大教育科学院王海英教授讲座
王海英教授是我们在东师大培训第一天讲课的老师,她进行简单的问候和自我介绍后,就问我们学员:“您健康吗?您心里健康吗?您幸福吗?”短的三个问题,让我们学员无言以对,是呀,您健康吗?还能回答,而您心理健康吗?回答起来有点茫然和无从。参与的学员很少涉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内容,所以全体成员无语。随后,王老师用她柔美和磁性的声音,向学员们娓娓道来……
从心理健康(内涵、判断标准、中学生心理健康特征)及通过问题式测智力,在她谈到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时,说道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学生是自私、狭隘、自我为中心的,有的学生是青春期敏感、多疑的心理。她列举了一个女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敏感和多疑心理,每次她母亲为她做好饭时,总是先等到她母亲吃几口饭,她才动筷子,但这名中学生不是处于礼仪、感恩和孝顺,而是怕妈妈在饭菜里下药毒死她。这个案例,足以说明心理敏感和多疑是中学生心理的主要特征。
她谈到中学生要健全人格时,列举一个案例,是王老师的一个熟人介绍一个中学生让她做心理辅导的,她为这个中学生做了八次心理辅导,每次一个小时,还没有效果,当她问及这个中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和情形时,这名中学生有一个癖好,就是与别人说话时从不对视对方,而是侧身。王教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但她做心理辅导时,不是妈妈带孩子来,就是爸爸带她来,而父母同时来的机会很少,偶尔的一次父母一起来了,在王老师问及他们孩子的癖好时,没有交流几句,孩子的父母就旁若无人的面对面的大声争吵起来了。王老师从孩子的父母直面的吵架中,发现了孩子形成的原因,王老师很无助和无奈,因为这个孩子的父母的争吵是经常性的。王老师的一个同时告诉她一个解决的办法,要么离婚,要么不再吵架。后来王老师不再对这个孩子做心理辅导了,因为她不想拆散这个家,所以她也没有办法医治好孩子心灵的创伤。
可见,一个孩子人格不健全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人格不健全的父母,人格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她又举一例,在我们寄宿制学校也有这种现象。就是一个考入他们东师大的大学生,在开学的第一个月里,这个学生出现了精神异常,到医院被诊断为疯子。其实,这个学生已经三年都考入两人大学,也都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里被诊断为精神病,而不得不退学。王老师给他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自由在本县上学,不会出现精神异常了,这位学生是典型的人格偏差。而在我们学校,这种现象每年都有发生,出现人格心理偏差,刚升入我们学校的学生第一次离开了父母,因为吃住在校,出现了适应不良的心理困惑,在开学的第一周就无奈的退学。
王老师还从男女行为过密、生活事件、冲突、挫折及防御机制等方面谈及现代中学生心理特征,又谈到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总之,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做到平等、信任,用系统的脱敏方法去解决。问题不是问题,如何解决才是问题。
王老师的一上午的讲座,从案例到措施,从心理辅导到人格特征,从生物学因素到遗传学因素,从精神分析法到行为脱敏法,多角度,多层次讲解了中学生心理障碍、心理困惑、心理疾病。让我们受训学员深度了解到了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给了我们解决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困惑、学生厌学、学生早恋、学生上网等解决办法。相信,王老师的讲座,给我们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上一很大的理论支撑和帮助。http://s13/bmiddle/5dc0c50dtaa639468897c&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