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江苏射阳车祸中89天男婴在医院身亡的真相?
(2012-12-21 09:25:12)
标签:
射阳车祸89天男婴抢救杂谈 |
分类: 杂谈 |
最近网上有一个新闻炒的比较凶,那就是江苏射阳发生的一次车祸中,一个出生仅89天的男婴在送往医院后死亡。死者的家人认为是医院拒绝对伤者施行急救措施,致使男婴未得到及时救治死亡。院方认为:车祸导致婴儿飞出去15米,这才是死亡的真正和直接原因,不是医院的过失。双方各执一词,媒体更是一边倒,纷纷指责和谴责医院和医生的冷漠和无情,甚至有的媒体将该事件与以前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联系在一起。具体情况如何,一时间扑朔迷离,我们不是当事人,更加不了解事实的真相,但是,在仔细的看了不同媒体的报道后,通过比较,可以从中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对于车祸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媒体报道稍有差别,总体上是一致的,人民网: 2012年12月15日中午12时左右,在盐城市射阳县射阳港桥十字路口,发生一起重大车祸:一辆五菱之光面包车在由西向东正常行驶时,被一辆从支路快速行驶的大货车从车厢后部撞上,面包车上一对母子摔出车外十几米远,23岁的母亲当场死亡。京华时报:2012年12月15日中午11时许,在盐城市射阳县射阳港桥十字路口,一辆面包车被一辆大货车从后面撞上,面包车上一对母子摔出车外十几米远,23岁的母亲吕梦瑶当场死亡。
关于事故发生后,送医院的事实陈述差别较大,人民网: 事故发生后,辖区交警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及时将出生仅89天的男婴巴成轩在12点24分送至射阳人民医院抢救。京华时报:外婆闻乃香哭着扔下女儿,抱起外孙向路人求救。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闻乃香将出生仅89天的外孙于12点24分送至射阳县人民医院抢救。
关于事故中男婴当时的状况,说法存在较大差距:男婴外婆闻乃香自己的陈述,看到女儿没有了气息,外孙巴晨轩还在动弹。后来说:我外孙送到医院时还是好好的。
关于到医院的情况:人民网:令男婴的外婆闻乃香意想不到的是,她在医院急诊室楼上楼下找了两圈只看到四名医生,而找到医生后,医生又以先挂号为由,拒绝对伤者施行急救措施,致使巴成轩未得到及时救治死亡。 中国青年报:射阳港派出所的联防队员吴凤虎陪同闻乃香一起进入急诊外科,在巴成轩去CT室检查时,吴凤虎去挂号。射阳卫生局在调查报告中提及吴凤虎的挂号时间是12点37分,与此同时,闻乃香抱着巴成轩从CT室往医院门口跑去。
关于到医院时间及医生接治情况:“医生先以先挂号为由,浪费了一些时间,后来在CT室门外敲了20分钟的门,CT做出来后,医生要求立即转院。”闻乃香回忆道。巴成轩的姨奶奶闻乃玉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坚持说,闻乃香在CT室门口“敲了10来分钟门,“那时太慌乱了,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才说的20分钟。但确实是敲了10来分钟。”记者调查:闻乃香抱着巴成轩进入射阳县人民医院急诊大楼的时间是12点25分(实际为12点27分)。在12点26分12秒(实际为12点28分12秒),医生带着巴成轩前往大厅内的CT室,并于13秒之后按了CT室的门铃。人民网记者发现,视频显示,巴成轩进入CT室的时间是12点26分35秒(实际为12点28分35秒)。也就是说,巴成轩在CT室外的等候时间仅10秒钟。
对于这件事情的调查还会继续,事情的真相将慢慢的浮出水面,究竟如何,我们将持续关注和拭目以待。但是整个事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不得不进行一点思考。
首先,媒体报道的选择性问题。在最初的人民网记者王继亮的报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呢?细读报道可以有点感觉的,在没有详细调查双方的情况下,只是凭借着家人的陈述进行报道,在涉及到院方的时候,用了这样的话:记者在射阳县人民医院就相关问题采访。经过一番“努力”,射阳县人民医院医患沟通办的张玉英主任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其中,“努力”这个词的引号是记者加的,读者能够读懂记者想表达什么意思的。
其次,这是一件由于车祸带来的后续事件,但是没有任何新闻来报道车祸本身的问题,其实那里面还有一个当场死亡的25岁的母亲,难道“当场死亡的25岁母亲”就不需要关注?就不是一件凄惨的事情?相比较89天的男婴与25岁的母亲,前者确实更值得同情,因为那还是一个婴儿,如果是在医院中抢救不及时死的,或许报道这个事情比车祸本身更能吸引眼球吧。由此,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记者在报道的时候的动机。
其三,遇到这种事情,放在谁身上都不可能客观冷静的处理的,可是,在没有经过官方调查的情况下(由于官方的一些做法,让我们对于官方的调查不能完全相信),先造出声势,虽然其目的不好进行恶意猜测,但是怀疑是应该允许的。就像当地卫生局的李坚说:“死者家属应该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者向法院起诉,走司法途径。”
我说这些事情,或许有人会骂我,说我是在为医院说话,这个我制止不了,在目前的中国,很多人是语言上的“道德的维护者”,行动上的“道德冷漠者”。我知道很多医院很黑,我知道很多医生很脏,我不会为医院说好话,但是,我们遇事要三思,不能随波逐流,不能因我们的善良,成为那些居心叵测的人的帮凶。
最后,将在网上出现的一篇文章附出来,让各位看看,思考一下,写这篇文章的人是不是专业人士?写这篇文章的人目的究竟何在?
一个89天的婴儿在射阳县人民医院死亡,家属多次跪求医生无人理睬,院方回复却只有一句轻描淡写的“不存在抢救不及时的过错”。人民网江苏视窗去医院采访,该院党委副书记忙着查菜谱,称“不归她管”。
在天灾面前,面对生命的逝去,总是有种沉重的无力感。但对于人祸造成的死亡,我们拒绝宽恕和模糊处理。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这个89天的婴儿曾经是母亲的儿子、外婆的外孙,世界还不曾向他展示多彩的一面,他就已经匆匆离去。没有人知道,外婆抱着这个小家伙时,他是不是会疼。孩子也永远不会明白,外婆抱着他跪在医生面前求救时的无助。
报道里的医生冷漠得让人心寒。或许对部分医生而言,这是一种职业性冷漠,在看惯生死后,任何一个肉体的消亡都已激不起他们心底半点涟漪,但这并不能成为生命遭到漠视的理由。
也许有人会质疑,在医患关系如此尖锐的情况下,这类报道会火上浇油。不可否认,此类悲情事件广泛传播会给大众心理造成负面印象——白衣天使都哪里去了?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追问真相,是为告慰死者家属,让逝者安息,让悲剧不再重演。否则,谁能保证下一个受害者又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