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可见—紫外吸收光谱法(2)
(2011-07-28 09:54:53)| 标签: 转载 | 
1 
饱和单键碳氢化合物只有σ键电子,最不易激发,只有吸收很大能量后,才能产生σ→σ*跃迁,因而一般在远紫外区,目前应用不多。但这类化合物在200—1000 nm范围(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定范围)内无吸收,在紫外吸收光谱分析中常用作溶剂(如己烷、庚烷、环己烷等)。
当饱和单键碳氢化合物中的氢、被杂原子取代后,由于n电子比σ电子易激发,电子跃迁所需能量减低,而发生红移。如CH4的σ→σ*跃迁在125~135 nm,而CH3I、CH2I2、CHI3的σ→σ*跃迁在150~210 nm,同时发生n→σ*跃迁,分别在259 nm、292 nm及349 nm。
2 
这类化合物为孤立双键稀烃(如乙烯)和共轭双键稀烃(如丁二烯),它们含有π键电子,吸收能量后发生π→π* 跃迁(K带)。共轭双键化合物,相间的π键与π键相互作用(π-π共轭效应)生成大π键,由于大π键各能级间的距离较近(键的平均化),电子容易激发,吸收峰波长发生红移,吸收强度也显著增加。如乙烯的λmax =171 nm (ε= 15530);而丁二烯λmax =217 nm (ε= 21000)。共轭双键化合物,有共轭二烯(环状二烯、链状二烯)、α,β不饱和酮、α,β不饱和酸、多烯、芳香核与双键或羰基的共轭等。
3 
(1) 
 
(2) 
a 
b 
 
 
 
 
 
苯与苯酚相比K、B吸收带红移,B带吸收强度增加,但精细结构减少。当苯酚变为酚盐时,由于非共有电子数增加,使共轭加强,结果K、B吸收带进一步红移,吸收强度增加。与此相反,苯胺变为苯胺盐时,已无孤对电子,n -π共轭作用消失,因此苯胺盐的紫外吸收光谱与苯相似。
c 
(3) 
a 
b 
三 
 
1 
 
 
 
M为中心离子(如Fe 3+),是电子接受体;L是配体(如SCN -),为电子给予体。受辐射能激发后,使一个电子从给予体外层轨道向接受体跃迁,而产生电荷迁移跃迁吸收光谱。许多水合离子、过渡金属离子与含生色团的试剂作用时如Fe2+ 和Cu+ 与1,10邻二氮菲的配合物,可产生电荷迁移跃迁吸收光谱。电荷迁移跃迁吸收光谱具有较大的摩尔吸收系数(ε= 103 - 104),其波长范围处于紫外区。
2 
 
四 
 
1 
溶剂极性的影响与溶质分子键的极性有关,键的极性顺序为 n >π* >π,当发生n →π* 跃迁时,溶质分子基态(n)与极性溶剂形成强烈氢键,致使基态能级能量显著下降,而激发态(π*)能量下降较小,故两能级间能量差值增加,n →π* 跃迁需要的能量也相应增加,故发生蓝移;与此相反,当发生π→π* 跃迁时,则发生红移。而且随溶剂极性增加,上述移动也相应增加。例如异丙叉丙酮在下列溶剂的溶剂效应如下:
吸收带 
π→π*  
n→π* 
 
2 
溶剂选择时应注意溶剂极性和溶剂透明范围,一般而论,低极性溶剂使溶质分子紫外吸收光谱变化小;高极性溶剂使溶质分子紫外吸收光谱变化大,且精细结构消失。因此应尽量采用前者。如苯酚在庚烷和乙醇中的紫外吸收光谱(P277 图9-7)。常用溶剂有己烷、庚烷、环己烷、二氧杂己烷、水、乙醇等。通常测定非极性或芳香族化合物时,多用环己烷作溶剂;测定极性化合物时,多用甲醇、乙醇作溶剂。选择溶剂时,还应注意溶剂本身的透明范围,如环己烷、水、乙醇的透明范围在210-400 nm,二氧杂己烷、甘油的透明范围在220-400 nm(详见P278 表9-6)。
五 
紫外吸收光谱灵敏度很高,摩尔吸收系数ε可达104 – 105,可进行定量分析,其λmax 和εmax 也是定性分析的根据。但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基本上是分子中生色团及助色团的特性,而不是整个分子的特性。所以单根据紫外吸收光谱,不能完全决定物质的分子结构,还必须与IR、NMR、MC等方法配合起来,才能得出可靠结论。
1 
 
2 
(1) 
a 
b 
c  
d 
(2) 
a 
 
 
 
 
 
b 
 
 
 
 
酮式没有共轭双键,它在204 nm处仅有弱吸收;而烯醇式有共轭双键,在245 nm处有强吸收带(K带),εmax=18000。
3 
通常根据主体物质与杂质有无紫外吸收,或根据紫外吸收光谱波长或强度差别,进行纯度检查。例如要检查甲醇或乙醇中有无杂质苯,可利用苯的B带(256 nm)吸收,而甲醇或乙醇在256 nm处无吸收;又如干性油有共轭双键,在220 nm(2个共轭双键)、270 nm(3个共轭双键)、310 nm(4个共轭双键)有吸收,而不干性油是饱和脂酸酯或含孤立双键的不饱和体,其紫外吸收在210 nm以下;另外菲在296 nm处有强吸收(lgε=4.10),而蒽虽然在296 nm处有吸收,但吸收强度低,因此比较样品菲和标准菲的吸收强度,可确定样品中菲的实际含量。
4 
 
 
 
 
 
多组分混合物各组分含量测定,可采用与化学计量结合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校正矩阵计算法、多元线形回归计算法、主成分分析计算法和卡尔曼滤波计算法等。其特点是可以不经分离,同时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含量。
 
 
附本章教学大纲
第九章 
可见—紫外吸收光谱法
一 分子吸收光谱
 
(1) 
(2) 
2 光波或电磁波分类
3 
基本要求:了解分子吸收光谱基本知识
二 可见光吸收光度法
1 
(1) 
(2)Lambert—Beer 定律(简称Beer 定律)
Beer 定律 表达式,吸光度,吸光系数,偏离Beer 定律的原因
2 
(1)目视比色法
(2)分光光度法
3 光度分析条件的选择
(1)显色条件
显色剂的选择和用量,酸度,干扰的消除,显色时间、温度和溶剂
(2) 
入射光波长的选择,参比溶液的选择,吸光度读数范围的选择
4 测定示例—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铁
(1) 
(2) 
溶液配制,吸收曲线制作,标准曲线的绘制,样品溶液中铁含量的测定
基本要求:掌握Beer 定律及其表达式和有关计算;定量分析方法
 
三 紫外吸收光谱
1 
(1)常用术语
生色团,助色团,红移与蓝移,强带与弱带
(2)电子跃迁类型
(3)吸收带
R带,K带,B带,E带
2 
(1) 
(2) 
(3) 
苯的紫外吸收光谱,一取代苯的紫外吸收光谱,二取代苯的紫外吸收光谱
3  
(1) 
(2) 
4 
(1) 
(2) 
5 
(1)定性分析
(2)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推断
一般规律,异构体的确定
(3)纯度检查
(4)定量分析
基本要求: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推断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