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北宋钧窑的特征

标签:
转载 |
http://s6/mw690/001XAx3Ggy6QqGzlPfv55&690
它是解放前被誉为中国的洋酒大王、爱国实业家“上海慎利洋酒食物号”章云生“萃孝堂”所藏之物。章云生的父亲是晚清进士,他收藏了不少历代文物精品。这个北宋钧窑花盆曾刊登在《收藏》杂志2013年第5期133页上,它是现在世上公认的北宋官窑钧瓷,也是我所见的北宋钧瓷中,唯一一个窑变釉色的多彩变化和底器施釉的方法与我的花瓶一样的窑变钧瓷。经过仔细的对比和更深层次的研究,最后才将它定为北宋。
由于官钧在北宋中后期神宗赵顼的熙宁(1068)至徽宗赵佶崇宁(1106)的这段时间,它与定窑是宫中使用的主要瓷器。因这段时间“陶瓷祭器的礼制意义受到朝廷的关注,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为了表示祀天“尚质贵诚之意”,祭器中部分青铜器如簋、尊、豆被陶器所替换,不过数量不多。迨至南宋高宗赵构的绍兴(1131——1160)时才用瓷器将青铜器大量代替。(摘自《收藏》2016年5期72页浙江杭州胡正中的《南宋龙泉窑仿周礼器类的产生背景及其内涵》)。而此官钧花瓶就是北宋当时替换青铜器的尊。因此,可以证明它是北宋元丰元年所出的这批祭器之物。也印证了历史文献的记载。
现在世上所见的钧瓷,大都是近现代河南神垕镇新出的,由于收藏界成了“假做真时真亦假,赝充正品正成邪”的怪现象,李逵成了李鬼的儿子,真让人哭笑不得。本作道德良知和对历史的责任感,我将北宋钧瓷的具体特征阐述于后,希望与同好共赏和探讨 :
一、北宋官钧与历代钧窑的不同区别:
(1)北宋官钧由于传世至少也已有八、九百年以上的时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在瓷器表面出现的使用痕迹和氧化的开门程度,是作伪者无能为力的。所以凡是钧瓷上面有天青和葱绿的地方以及器底侧面的浅棕色厚的地方,就有明显的自然哈利光现象,葱绿釉越浓的地方,这种哈利光就越明显。这是证明其年代久远的象征,只要是具备古瓷知识的人,都不难明白这个道理。
(2)由于烧制钧窑的温度要高,合成的铜釉才会相变出茄皮紫、玫瑰紫和海棠红,因此,在这种高温的烧制下,它的胎就显得特别坚致。http://s11/mw690/001XAx3Ggy6QqQ482RI0a&690
(3)古瓷都是手工制作,哪怕形制再做得标致,其时代特色(甚至今天看来是瑕疵)都要在器中自然地显现流露出来,这些痕迹包括接逗痕、手捏痕、修削痕、施釉痕、磨擦痕、手工痕、烧制痕等。http://s7/mw690/001XAx3Ggy6QqQ7h9OK56&690
(口沿茄皮紫上出现的橘皮皱,是釉里面兼有玛瑙的缘故)
(4)北宋官钧瓷器不是一次烧成,它是把坯胎制好后,在上面满施一层淡棕色釉先入窑烧,然后在烧制好的器上,器底施以香灰釉,面施一层以铜为主并兼玛瑙的合成釉,再经高温二次烧成。因此,凡参有玛瑙的瓷,其器与同类相比而必显重,釉稍厚的地方会呈现橘皮皱,只要施过玛瑙釉的瓷都有这种特征。http://s10/mw690/001XAx3Ggy6QqQiSRtv69&690
(钧窑的窑变特征1)
http://s9/mw690/001XAx3Ggy6QqQo4NNC28&690
(钧窑的窑变特征2)
http://s4/mw690/001XAx3Ggy6QqQsUwLhf3&690
(钧窑的窑变特征3)
http://s12/mw690/001XAx3Ggy6QqQxvW9J5b&690
(钧窑的窑变特征4)
北宋官钧的釉色,不象后来金、元、炉钧、宜钧和现在新出的钧瓷那么单调。几乎在同一器上都出现变幻莫测地显出有茄皮紫、桂花黄、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葱绿、雪花鹅毛绒、蚯蚓走泥纹、淡棕色、火捺等等和其它无法言述的色彩和景象。因此古人把它概括为“进窑一色,出窑万彩”。
(1)胎质:北宋官钧的胎质极细坚致紧密而呈灰白色。由于它是专为皇室制作的官窑器,因此,他在制作采泥时是不惜工本的,在古代没有球磨机和粉碎机的条件下,这种灰白坚致紧密的瓷要达到这么精细的程度,就是我们现在的机械加工操作可能都不容易达到,它与我考证出的一个北宋紫定剔花罐、绿定高台灯和一个北宋澄泥砚的泥质一样细腻。那么,古人是用什么方法使之达到如此精细的程度呢?这是因为它的取泥方法与制作澄泥砚一样,是把胎泥经过细密的丝绢过滤了的,不然,在那种年代,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如此之细的程度。http://s13/mw690/001XAx3Ggy6QqJb9R5q6c&690
(北宋官钧断口处所显坚致紧密细腻的灰白胎质)
(2)钧瓶的制作方法:我们见存世的古瓷,98%以上的都是轮制和模制,而这种北宋的官钧,却是采用不同直径圈迭重加的绳索样泥条垒叠来用手捏制的。一轮一轮的重叠和手捏痕迹,不管是在器内还是在器外,都显得十分明显。这完全是凭经验的操作而为,今天的制瓷工艺,恐怕再也没有人象这样做了。因为它既费工费时,又容易变形,更不容易把握好度,十分考验人的经验和技术。就以这个仅有17cm高的钧窑花瓶看,除了相接的底外,从胫部到口沿,用大小不同直径的泥绳条圈叠而制,竟有宽窄不一的16处(即16节)节逗之多。http://s4/mw690/001XAx3Ggy6QqKbTHYT23&690
(钧瓷瓶上用不同直径的泥条重叠制作所显的接逗痕,葱绿上面斜视看有哈利光,这是年代久远的象征)
从口沿内面所施浅棕黄釉上的绳条痕迹看,在短短的口沿到颈部,绳条重叠竟达六圈之多。由此可见,其手工制作难度之大。http://s13/mw690/001XAx3Ggy6QqKGrRmIdc&690
三、北宋官钧与历代窑变釉的不同特色:
(1)茄皮紫:这是一种黑麻点中透出无数白雾样灰点、红紫点、灰麻点等相聚一起的窑变特色,它是一种不规则的形状和难描其具体相变的颜色,这种色是由唐代的高温黑釉中进化演变而来,后来金元时期的钧瓷以及包括现代的钧瓷上都很少见到这种窑变的釉色。
http://s10/mw690/001XAx3Ggy6QqLJxygpe9&690
(钧窑花瓶口沿的茄皮紫、海棠红、月白、葱绿和天青)
http://s12/mw690/001XAx3Ggy6QqLFJqAP1b&690
(茄皮紫放大)
(2)桂花黄:桂花黄实际是一种铁元素的析出,有点象铁锈斑样散兼在月白、茄皮紫、天青等的灰白灰绿之间。这种钧瓷中的釉色以前没有见资料报道过,也没有见其它各代的钧瓷上有这种色,但唯一见上海章云生萃孝堂的北宋官钧花钵上有这种色。应该说这在钧瓷中也算是一种稀缺少见的品种。http://s10/mw690/001XAx3Ggy6QqM2PfUBf9&690
(钧窑花瓶颈部的桂花黄)
(3)玫瑰紫:玫瑰紫是铜在高温中积釉厚处显出的一种相变色。这种色它只出现在茄皮紫和葱绿之间,在月白到葱绿的过渡中还没有发现有此现象,这可能是月白与葱绿之间的相变关系不会产生这种色之故。
http://s4/mw690/001XAx3Ggy6QqMjHg7F73&690
(钧窑花瓶肩部上面的玫瑰紫和葱绿,窑变得很神奇,)
(4)海棠红:海棠红只产生在茄皮紫中间,形成由红向紫并转黑的相变色彩。它与葱绿的边沿聚集后,海棠红就相变成为更鲜亮的玫瑰紫。
http://s11/mw690/001XAx3Ggy6QqMC70829a&690
(钧瓶口沿上,茄皮紫中夹兼的海棠红)
(5)月白:月白釉的色,一般在垂直的地方,即釉层稀薄处才会出现,它最容易与天青结合。凡是烧成月白的地方都不会出现红色。
http://s10/mw690/001XAx3Ggy6QqMNjDE549&690
(钧瓷花瓶口沿背面的月白,出现月白的地方都是垂直,故釉薄,也不会出现红色)
(6)天青:天青是介于葱绿与月白之间的一种淡雅之色。它显得轻盈淡雅,深远肃穆,其釉层极薄,有清秀流翠之感。天青再浓就成了葱绿;再淡就成了月白。http://s3/mw690/001XAx3Ggy6QqN5wlcS22&690
(北宋官钧中的天青色)
(7)葱绿:顾名思义,就是象葱一样的绿,犹如老色的翡翠样怡人。在钧窑的窑变釉中,它的色是最绿的,它是比天青更绿的色。流传到今,这种色与天青一样,斜视细看,上面最易泛起哈利光。
http://s1/mw690/001XAx3Ggy6QqNfQ4Te20&690
(北宋官钧中的葱绿)
(8)鹅毛绒雪花纹:这种鹅毛绒雪花纹是由无数的点状月白象鹅毛绒样与黑点状茄皮紫兼杂交替于一体,它象夜空飘散漫舞的雪花,它会显得有密有稀、有浓有淡,色也会有深有浅,它显得散透深邃,轻盈飘逸。在这种状况下,颜色显深就会转成茄皮紫,颜色转淡就会成天青和月白。从金元以后到现代的钧瓷窑变釉中,也还是没见有这种现象出现过。
http://s3/mw690/001XAx3Ggy6QqNtJcmC72&690
(北宋官钧瓷中的鹅毛绒雪花纹,它显得轻盈飘逸、散透深邃。上海章云生萃孝堂所藏的钧窑花盆上,这种形状色也大量出现)
(9)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是北宋官钧上出现的唯一现象,其它如金、元、乾隆的炉钧和宜钧包括现在仿的钧瓷都没有这种特征。蚯蚓走泥纹是由葱绿转到天青、月白过渡到茄皮紫之间产生相变而形成自然弯曲的窑变现象,它就象蚯蚓在泥沙中蠕动行走留下的弯曲痕迹。这种窑变现象形成的自然痕迹非人力所能为,历代以来没有一个仿制者成功。很多造假者由于没有见过蚯蚓走泥纹的真品,就想当然地故意在釉下画一些象蚯蚓行走泥上的分叉弯曲线,而世人大多也没有见过真正的北宋官钧,因此就信以为真地以讹传讹。
http://s13/mw690/001XAx3Ggy6QqOkVt2Qdc&690
(上图是蚯蚓走泥纹,葱绿、天青到茄皮紫之间的月白过渡弯曲线既为蚯蚓走泥纹)
(10)浅棕色的打底护胎釉:由于北宋官钧是二次施釉烧成,第一次施的是浅棕色釉,其目的是为第二次施的窑变釉打底。这种浅棕色打底釉薄而均匀,不会有流油现象。曾见有两点施釉时误滴其上的厚釉处,上面的棕色要深很多,有很明显的哈利光。由于窑变的铜釉是二次施在浅棕色的打底釉上,因此,在器足与胫部处所施的二次釉,在入窑之前,窑工把它修刮得极为整齐,烧制好后也没有见有流釉和乳突现象,这是北宋官钧与金元时期钧瓷的最大区别,金元时期的钧瓷胎要显得更粗、也不是这种细致的灰白色。
(11)北宋官钧的釉都显得很薄,从葱绿和天青上所显的流釉现象看,即使有流釉现象,它的釉也是越流越薄直至消失。完全不会象后来金元时期的钧瓷那样越流越厚甚至到下面成乳钉状,也不象乾隆炉钧那样呈细长的流泪痕。http://s9/mw690/001XAx3Ggy6QqPx4lp678&690
(钧瓷中的天青、月白出现的流釉象瀑布样,但它却越流越薄直至消失,那些釉边沿相变形成的不规则弯曲线,就是蚯蚓走泥纹)
(12)特别要说明一点的是:由于北宋官钧是使用的铜红釉,这种官钧不管它窑变出现的是什么色彩,如果用30倍左右的放大镜看,里面绝没有其它石灰碱釉所含有的气泡,有的只是不同大小和不同疏密的不同色块。如果发现了里面有气泡,那就绝对不是北宋的官钧。http://s2/mw690/001XAx3Ggy6QqPVDLDHd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