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2011-06-05 06:07:57)
标签:

浙江

蒲壮所城

浙南重镇

抗倭名城

旅游

分类: 浙江旅游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昨天泰顺廊桥一日游,今日苍南大地三景点。上午到鱼寮村、【蒲壮所城】,下午去玉苍山。一早鱼寮村,雾蒙蒙,风萧萧,海苍苍,省略不记。但有点绕口的【蒲壮所城】不得不提,请朋友们与我一起走进这座英雄的小城。

    【蒲壮所城】位于苍南县蒲城乡境内,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明代的抗倭名城。本人真的孤陋寡闻,还是第一次知道,实际上1996年,【蒲壮所城】就已经被中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

 
1、城垛巍巍,青藤缠绕,鬼子赶走了,我们进城了。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2、皇帝钦笔,树碑立传。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3、城内民居连连,城外绿草青青,当年坚壁清野,今日丰收在即。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4、如果敌人来犯,这里瓮中捉鳖。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5、当年的跑马道,可绕城一圈。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6、现今的广告牌,一按全球通。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7、大榕树下,杭州姐妹留下倩影。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8、城墙之上,晏公庙屹立百年。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9、大黑脸的晏公虽其貌不扬,但能保我黎民平安,风调雨顺!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10、依山而建的宗寺祠堂,毗邻皆是。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11、在自家的祠堂前留下笑容,在人家的古井边等待解渴?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12、东城门外的石牌坊,见证当年的硝烟弥漫。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13、威风凛凛的大公鸡,正在保卫自己的家园。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14、哇塞!有倭寇混上我们的车啦,还乔装打扮,八格牙路!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15、有幸与我们的两位老前辈合影留念。两位老人加起来有180岁呢!劫后余生的他们才是我们中华苦难历史的见证人,祝福两位老人!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16、我们是时间紧,跑马观花。留张地图,请朋友先看看,就略知一二啦!

春游浙江(十九)英雄的【蒲壮所城】


小知识:

    蒲壮所城】地处浙闽交界处的龙山山麓,面海背山,是中国古代海防城堡式建筑。始建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是明代朝廷为抵御倭寇屡屡来犯、烧杀抢掠、滋扰我民众而建,原名蒲州所,后与壮士所合并,改称蒲壮所。这也就是蒲壮所城的由来噢。她属苍南金乡卫,现名蒲城。

   蒲壮所城】的城墙长五里三十步(约2550米),高一丈五尺(约5米),底宽二丈(约7米),顶宽一丈二尺(约4米)。北面的城墙靠山,为圆弧形,南面城墙面海,东、南、西面有三座瓮城,均为方形。小城整体呈天圆地方形状,外绕护城河,与蒲江相通。内街巷田字格局从明代至今没有变动,有城隍庙、妈祖庙、铁械局、跑马道及明代浙南民居群等多处古迹。城内建筑有“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阉堂,东南西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戏台。”的美誉。

    【蒲壮所城】方圆不过一平方公里,城外人说闽南话,城内人却操一口外人听不懂的方言——城里话。这种话与其他东瓯片各地温州话不同,自有特色。蒲城语言堪称蒲门文化一奇,它的形成、演变与发展经历几百年历史,既不属于闽南话,又不属于温州话,成为一种独特的方言。这种情况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蒲城历史上是兵家重城,有戍守的将士主要来自浙北和苏南,以及闽南人后裔,各地方言在些经过交汇融合,不管是老人小孩,都操这种祖宗传下来的蒲壮所城特殊方言。可惜我们不知,没有与当地人交流一下这种方言噢!

   蒲城还有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春社活动:拔五更。蒲城春社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每年正月初四至十七期间,蒲城人请出城内东西两庙的八尊晏公神,依次举行一系列仪式,如做道场、出巡、闹花灯、抬高阁、拔五更、抢杠、讨红等,以驱邪、娱神、祈福。整个活动直至正月十七吃毕“福酒”才算结束,前后历时半个月。拔五更原是其中一项驱邪纳福的重要仪式:半夜里晏公神们扒光袍服,大街小巷疾跑一圈,渐渐地就成了整个春社的代名词。我们时间不对,也错过啦!

  根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内称,[晏公神]俗姓晏,名戌仔,元初江西临江府清江镇人,面如黑漆,浓眉络腮,疾恶如仇。远近的人们犯了错误第一个反应是:“晏公知道吗?”很怕被他知道。晏戌仔后来应选为官,病逝于舟上,归葬时却棺中无尸。清江父老立庙祭祀,晏公遂显灵于江河湖海。凡遇波涛汹涌,叩求“晏公保佑”,必风平浪静。《余从考》卷三十五称,晏公神曾二度显圣求救明太祖朱元璋,受封为神宵玉府晏公都大元帅,又封平浪侯。由此可知晏公神原为江西水神,至明初受封后成为全国性的水神,沿海各地广为祭祀。

  蒲城人对晏公神灵则另有一番说法:元末明初,蒲城附近的李家井村一位渔民在打渔时,网上了一段樟木,丢落海中又数次被网上。渔民心知有异,则许愿道:“如果你希望被我带回去,必须一头樟木,一头鲜鱼,好让我挑着上路。”接着一网就打满了一筐鱼,渔民挑着鱼和樟木段回家了。途中经过了蒲城西门的一座小神宫,担子突然变得沉重起来。渔民忙问:“你的意思是留在这儿吗?”樟木段果然不再移动,渔民就把它留在小神宫里。后来一位热心的木匠用这段樟木制成晏公坐像,放置在小神宫里供人们顶礼膜拜,并把小神宫改名为晏公庙。

  虽几度兴废,晏公庙依然屹立。直到现在,每年正月初四晏公下殿后出城巡游时,必须吹吹打打至李家井,谓之“晏公回娘家”。蒲城人们称拔五更的头家为首事。首事通过公开选举产生,他们是这场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不但要具备一定的号召能力和办事能力,关键时刻要带头自掏腰包和冲锋陷阵。拔五更长达13个昼夜,加上事前准备,蒲城人倾城为之可以耗时近个把月,这可是一件大事。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小农经济全面崩溃的今天,蒲城人几百年来的这种习俗,还年年得以继续下来,可见神灵力量之伟大!

    时近响午,饥肠辘辘。别了,英雄的【蒲壮所城】,人民会永远记住你!就近的马站小镇用餐,从地名也可想见当年的战地风云。

 

   下集请朋友们与我一起去玉苍山观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