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码头与上海外马路
前一段时间曾写过一篇浦东的【上海南码头休闲园】。最近路过浦西董家渡,特地弯进去,到那里的外马路、老码头看看。
老码头就是原来的十六铺码头,也是上海最早的码头。上世纪初,十六铺已经是远东第一港口,中国的交通和贸易中心。有这一段光荣历史,就提升了老码头的旅游价值。改造后的老码头,以老上海历史文化为背景,保持砖石结构的十六铺建筑特点,同时加入了现代时尚元素,不久这里将成为南外滩的新地标。
1、在中山南路上看老码头,这里已经是新码头街,离复兴东路不远了。

2、我从南浦大桥下面的陆家浜路外马路出发,开始向北走。
3、昔日繁忙的轮渡码头,已经冷冷清清。
4、油车码头街,无油也无人,空空荡荡。

5、丰记码头街外马路,已经改造成扬帆游艇俱乐部。

6、这里可都是高档游艇噢!门口壁垒森严,闲人莫停。

7、再向北,公义码头街,又是一个董家渡轮渡码头。

8、枯树老屋下,改造在继续。

9、三癸堂(上海老点心),择日准备开张。

10、外马路一线,改造在紧锣密鼓。
11、红色老上海,正在为你指路。

12、新式小弄堂,已经准备就绪。
13、投入营运的上海都市黄金旅游线大巴
14、上海黄金旅游圈的站牌。只是字太小,要看,不如亲自来走一遭。

15、老码头,新路子,时尚招牌,统一亮相。

16、走进去看看,好像有点田子坊味道。

17、“如意牛”宴会楼有点异国情调?
18、喷水池边的小资梦可以延续
19、石库门里的浪漫曲正在唱响

20、外马路上的老码头停车场

21、这里除了停车,还有阳光沙滩!

22、恰好拍到有三位小青年在沙滩雅座聊天,背景是黄浦江与摩天楼。

老码头小记:
据《上海名街志》记载,地理意义上的十六铺始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当时,吴凇江下游有一条支流名上海浦(即今十六铺处),岸边逐渐形成聚落,渔民、盐民、农民等常在此处交换商品,饮酒聚会。地名上“十六铺”的出现,是在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为了防御太平军进攻,地方官员搞起了团练组织———在上海县城厢内外的商号建立了一种联保联防的“铺”。由铺负责铺内治安,公事由铺内各商号共同承担。计划是划分为27个铺,但因种种原因实际上只划分了16个铺(从头铺到十六铺)。“十六铺”是16个铺中区域最大的:包括了上海县城大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1909年,上海县实行地方自治,各铺名称被取消。但由于十六铺地处上海港最热闹的黄浦江边,国内客、货运航线均集中于此,码头林立,客流量大,来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耳相传,仍将这里称作“十六铺”,该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事实上,十六铺依托江海航运的发展,已经成为南北货、海味、水果、粮食、禽蛋等大宗货物的上海集散地。货物经十六铺各行家分级整理后,转批给上海市内和邻省县镇上的商店销售,长三角居民的粮油柴米就靠这里供给输送。又因粮油豆米业的发展,这一地区的豆市街、油车码头街、王家码头街等和码头航运的有关街名也应运而生。到1947年,十六铺已经拥有大小48座码头,并延续发展到1980年。十六铺码头从来就不是“一个”码头,而是各个历史时期十六铺地区众多码头的合称。
老码头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这一区域的旅游含金量。它东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隔江相望;南到南浦大桥,与世博园区紧密相邻;西则与上海老城厢,与豫园、淮海路商业街、上海新天地等城市地标遥相呼应;北则是举世闻名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正好组成上海的黄金旅游线。目前老码头内已经建有特色酒吧、休闲会所、主题餐厅、个性零售等。广场中心的景观水池,需要时还可变为一个水上T型秀台。旅游节期间,这里已经成为“时尚·饕餮”码头,来自世界各地的风味美食汇聚一堂,精彩纷呈,让游人尽享美味佳肴。
朋友们到上海,一定不能不来看看的地方——上海老码头与外马路。
$
S! y( z' P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