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回地
回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33
  • 关注人气: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塔科夫斯基的绝唱

(2010-01-09 10:33:55)
标签:

绝唱

希伯来

忧思

陀斯妥耶夫斯基

塔科夫

  昨夜断断续续看完电影《牺牲》。

  这部电影,是塔科夫斯基罹患绝症后创作的绝唱,是艺术家在病床和工作现场之间,断断续续完成的作品。

 

  震动。

 

  那种对人的生存处境的整体反思,那种塔氏风格的长镜头带出的渺远忧思,是绝无仅有的。

  这种忧思,再一次唤起以前阅读陀斯妥耶夫斯基,梅列日科夫斯基,别尔加耶夫等人作品时的气场。

  在某种意义上,塔氏就是他们的思想遗产的继承人。如果不进入那个思想宇宙和气场,观众只能在主人公亚历山大身上,看到一个纵火犯和精神分裂症的最后发作。

 

   “阻断”,记得是别尔加耶夫很爱用的一个词。《牺牲》,就是对现世生活“阻断”的思索。

 

    去年在朋友家,偶遇某位社科院东方文化研究者。他的言论和博客充斥了对于东方文明(新疆古建筑遗存,印度文明)遭“西方文明”侵袭后,痛惜、无奈的哀叹。但仅仅是哀叹而已。最后,他将希伯来启示也纳入罪魁祸首,他写道:

 

   社会,是自然的癌症

     希伯来,是人类的癌症。”

 

     这只是一种情绪化的宣泄,或曰“思想旷工”的结果。

     我想说,如果他理解了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语言,他或许会有一个新的思考起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夜读杜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