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畜》:畜字读音是牲畜的畜,不是积畜的畜
一.《大畜》卦前传
1.
畜字读音是牲畜的畜,不是积畜的畜
畜,多音字。作名词时读chù,意思是禽兽,多指家禽,如牲畜、六畜等。作动词时读xù,指饲养牲畜,如畜养、畜牧、畜产等。《说文》:“畜,田畜也。”《左传•昭公二十三年》疏:“家养谓之畜,野生谓之兽。”《左传•僖公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礼记•曲礼》:“畜鸟者则勿佛也。”《楚辞•大招》:“畜鸾皇只。”《徐霞客游记》:“则架竹为巢,下畜牛羊豕。”
引申为积畜财富甚至人才畜养等。《汉书•李广苏建传》:“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天下谁畜之。”《孟子•梁惠王上》:“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诗•小雅•我行其野》:“尔不畜我,复我邦家。”《诗•小雅•蓼莪》:“拊我畜我,长我育我。”《礼记•祭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为畜。”《荀子•天论》:“畜积收藏于秋冬。”《韩非子•五蠹》:“既畜王资而承故国之衅。”
《旧传•杂卦》:“大畜时也,小畜寡也。”
《旧传•序卦传》:“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旧传•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毫无疑问,《旧传》中孔子是把《大畜》《小畜》卦卦名中的“畜”字,解释为大的积畜、小的积畜。
孔子由养家畜进一步发挥到养贤。《大畜》卦卦辞:“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礼记•表记》子曰:“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易》曰:‘不家食,吉。’”
朱熹曰:“不家食者,食禄于朝,不食于家也。”《旧传•彖传》:“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刘向《说苑•尊贤》引孔子曰:“……昔者周公旦制天下之政,而下士七十人,岂无道哉?欲得士之故也。夫有道而能下于天下之士,君子乎哉!”
由养家畜养贤到养孩子。孔子筮商瞿五子。
《四库全书•经部•易类•易纬辨终备》郑康成注:
《史记》张守节《正义》引《易中备》云,孔子正月为商瞿筮,曰:瞿当有五丈夫子。子贡曰:何以知之?子曰:卦遇大畜。艮之二世,九二甲寅木为世,九五景子水为应,阳爻五应有五子云云,检今书无其文,盖非全本也。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商瞿谓曰:“……昔吾年三十八无子,吾母为吾更取室,夫子使吾之齐,母欲请留吾,夫子曰:‘无忧也,瞿过四十,当有五丈夫。’今果然。”
由积畜财富到畜德。帛书《旧传•衷》:“大蓄,兑而诲[也]。”《旧传•象传》:“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然而,我们在《大畜》卦爻辞中看到的是牲畜:三爻言马,四爻言牛,五爻言豕。
2.“良马逐”“马匹亡”与“龙马负图”
《大畜》卦三爻言马,四爻言牛,五爻言豕,说明《大畜》卦卦名中的“畜”字指的正是这些家畜。即便伏羲时代人们已经进入了聚集财富时代,《大畜》卦中所讲的与这些马、牛、猪有关联的这个人物,也绝不会是一个为了聚敛财物之人。
有《大畜》卦九三爻“良马逐”,才有《中孚》卦六四爻中的“马匹亡”。
《乾》卦讲《夸父追日》,夸父所追的不是“日”,不是太阳,是表示候鸟周而复始的那个“圆”,是候鸟的周而复始,是“周易”。
《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列子•汤问》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逮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三处记载,有两处讲到了相同的情景:“弃其杖,化为邓林。”“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
《海外北经》曰:“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毕沅认为博、夸声相近,博父国即夸父国。
《大畜》卦九三爻讲“良马逐”,是讲马在奔跑。到了《中孚》卦六四爻讲“月几望,马匹亡”。我们在解释《中孚》卦时,已经知道了“月几望”即《不周山》,《不周山》指的是伏羲追逐候鸟鸿雁在秋天飞到南方去,鸿雁在天上飞,伏羲在地上奔跑着追赶,同时要进行观察、用图画记录鸿雁途中的飞行路线和时间节气,最终伏羲牺牲在路上,他未能够完成的对鸿雁的全程追踪与记录的《周易》资料,称作《不周》或《不周山》。
《大畜》卦记载伏羲要去追赶南飞的大雁时,最初上路时的情景。
《大畜》上九爻讲“何天之衢”。“何天之衢”的“何”,通荷,是承担、担负的意思。“天”,指的是在北方观察记录整理到的鸿雁已经有的资料。“之衢”,指上路。伏羲是扛着既有的天书上路的。
伏羲、女娲时代,是绝对还没有驯服马与牛的,《大畜》卦三爻讲“良马逐”,是说伏羲奔跑的速度像优良的马儿一样快。这是《周易》称伏羲为“夸父”,称伏羲为“乾”的原因。
到了伏羲牺牲的时候,《周易》也用马儿来形容:《中孚》六四:“月几望,马匹亡。”繁体字“馬”字,上部类似一个“匹”字,下部是“火”字。“匹”字倒下了,“火”字还在大地上燃烧,“火”字散了一地,这就是《山海经•海外北经》所描述的“化为邓林”,《列子•汤问》所描述的“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邓林,即桃林,那在大地上燃烧的火。被人看作是桃花灼灼盛开。
“弃其杖”,那个能够像优良的马儿一样本追的伏羲倒下了,天空上的雁阵飞远了。在《乾》卦,把那周而复始的雁阵称作龙,在《大畜》卦、《中孚》卦,把那追逐龙的伏羲形容为马,《周易》中“龙马”概念,起源于此;那是一匹担负者天书去追逐龙的马,《周易》中“龙马负图”概念,起源于此。《周易》中的《河图》起源于此。河,不指黄河,原是“何天之衢”之“何”,是“负荷”的“荷”,肩负天书的意思。
《大畜》卦名的“大畜”,指龙马。《小畜》卦名的“小畜”,也是指龙马。即大龙马、小龙马。大龙马指伏羲,小龙马指黄帝。肩负天书像马一样奔跑着去追逐鸿雁的,先有伏羲,后有黄帝。“何天之衢”,何天,担负着天书。之衢,上路。易学史上所谓先后有“伏羲得《河图》”,“黄帝得《河图》”。
3.解释“曰闲舆卫”
《大畜》卦九三爻爻辞:“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
《周易正义》作“曰闲舆卫”,帛书《周易》作“曰闌车卫”,楚简《周易》作“曰班车(爻戈)”,《周易集解》作“日闲舆卫”,虞翻、郑玄、程颐、朱熹把“曰”作“日”给以解释。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释文》引郑本‘曰’作‘日’注曰:‘日习车徒’,于义为长。”
闲,帛书《周易》作“闌”,楚简《周易》作“班”。闲,《说文》“闌也”,《尔雅•释诂》“习也”。《释文》“马、郑云‘习’”。“日闲”,犹如熟练,娴熟。“舆卫”,吴澄《易纂言》云:“古者乘车,三人在车上,步卒七十二人在车下,舆之卫也。”“日闲舆卫”,于是被解释为:每日练习保卫车辆的技术。
“曰闲舆卫”,王弼注:“闲,阂(hé)也。卫,护也。进得其时,虽涉艰难而无患也,舆虽遇闲而故卫也。”孔颖达疏:“虽曰有人欲闲阂车舆,乃是防卫见护也。”阂,隔阂,阻止。
帛书《旧传•昭力》:
问“阑舆”之义。子曰:“上政卫国以德,次政卫国以力,下政卫(国)以兵。卫国以德者,必和其君臣之节,不耳之所闻败目之所见,故权臣不作,同父子之欲,以固其观赏。百姓之劝,以禁违教,察人所疾,不作奇心。是故大国属力焉,而小国归德焉。城郭弗修,五兵弗实,而天下皆服焉。《易》曰:‘阑舆之卫,利有攸往。’若‘舆’且可以‘阑’然‘卫’之,况以德乎?可不恭之有?”这是孔子的解释。
“曰闲舆卫”,在帛书《昭力》作“阑舆之卫”。
《小畜》卦九三爻讲“舆说辐,夫妻反目”。《大畜》卦九二爻讲“舆说辐”。《大畜》卦九三爻“曰闲舆卫”中的“舆”与《大畜》卦九二爻中的“舆说辐”,《小畜》卦九三爻中的“舆说辐”,都应该是紧密相连的关系。对应《小畜》卦九三爻讲到“舆说辐,夫妻反目”,《大畜》卦这里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想对应的爻辞是:
《小畜》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
《大畜》九三:“舆说辐,曰闲舆卫”。
闲,帛书《周易》作“闌”,阑,同“栏”。犹如阑干,同“栏杆”,纵横交错,参差错落的木桩、木柱。再如阑入,意思是进入不应进去的地方,混进,如“无票不得阑阑”。阑还有残、尽、晚的意思,如夜阑人静、阑珊等。
王弼将闲解释为阂,隔阂,阻止的意思,与阑的“不应进去的地方”,字义已经接近,都有阻止、阻拦的意思。
《小畜》九三爻讲“夫妻反目”,夫妻怎样反目了,夫妻反目时是什么样的情形,在《大畜》卦九三爻“曰闲舆卫”中,讲的十分细腻:夫妻二人,一个人要出去,一个人阻拦,由此产生分歧与隔阂。闲,隔阂、阻隔。卫,不允许阻隔。
要出去的是大畜伏羲;要阻拦的是女娲。是说伏羲要去“夸父追日”,去追踪、观察、记录鸿雁在天空的飞行轨迹,去追踪、观察、记录鸿雁在异地他乡的生存状态之时,受到过女娲强烈劝阻和制止。
女娲为什么会有阻止伏羲演《易》的行为?
《小畜》九三爻讲“舆说辐”,《大畜》九二爻讲“舆说辐”。伏羲“夸父追日”,去追逐候鸟之时,真的人类已经发明了车子、驯服了马匹或者牛吗?应该肯定地讲:没有!如果有,流传极其古老的《夸父追日》画像中的夸父,就可能是骑着马追日了,就可能是驾着车子追日了。依据典籍记载,只到大禹治水,人类也还没有驯服牛和马匹,也还没有发明车轮与车子。即是说无论是《小畜》九三爻“舆说辐”,还是《大畜》九二爻“舆说辐”,还是《大畜》九三要“曰闲舆卫”,其中的“舆”,都不是指车子和车轮。我们讲过,《周易》中的“日”往往指的是“○”,指的是圆,是季节轮回,是候鸟随着节气的去而复返。周即周而复始,易字上部的扁日字,也是周圆之义,易字下部的勿,指飞鸟。通常我们说周易,要理解为候鸟飞在天上。如果候鸟飞远了,飞到了远方的地平线上,类似飞到了地面上,这画在地面上的“○”,被发明了车子和车轮后的人们,以后来人的观念解释为“舆”。那飞到远方地面上的散开了似的大雁,后来者以后来人的观念解释为“舆说辐”。
曰字,争论、争执的意思。闲,争论的矛盾点。舆,那些鸿雁一会儿就飞到了地平线上,即便你伏羲奔跑的速度像俊马一样快,又怎么能够追得上天上飞的大雁。卫,伏羲不允许女娲阻止自己的行动。这是造成伏羲、女娲“夫妻反目”、夫妻隔阂的原因。
最终,“夬夬独行”,伏羲还是独自上路了。
飞到地平线上的“○”,被谁?是文王还是周公?解释成车轮,解释成“舆”。
二.爻辞释义
初九:有厉,利已。《象》曰:有厉则已,不犯灾也。
释义:初九爻讲,事情开始的时候就有危险,要思考清楚自身行动的安危。厉,危险。利已,己,通已,停止,停下来。利已,适合停止。《象》辞说,有危险就不去做,就不会有灾祸。
九二:舆说(tuō)輹(fù)。《象》曰:舆说輹,中无尤也。
释义:九二爻讲,雁阵已经飞远了,在远方的地平线上,已经看不清楚雁阵的轨迹。
传统解释“舆说輹”,说是“车轮脱落了轮轴上的伏兔”。说,读tuō,同脱。輹,读fù,指车厢下钩住轮轴之伏兔。《说文•车部》云:“輹,车轴缚也。”輹通辐。
《象传》讲,“舆说輹”,车子脱落了轮轴上的伏兔,“中无尤也”,中间的车轴似乎并没有损坏。“中无尤也”,尤,过失。程颐:“九二虽刚健之体,然其处得中道,故进止无失。虽志于进,度其势之不可,则止而不行,如车舆脱去轮輹而不能行也。”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释义:九三爻讲,即使伏羲奔跑起来的速度像骏马驰骋一样,但要追逐飞在天空的雁阵,依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为此,女娲对伏羲的行动计划竭力阻止,而伏羲不允许女娲阻止自己。
曰闲舆卫:《周易正义》作“曰闲舆卫”,帛书《周易》作“曰闌车卫”,楚简《周易》作“曰班车(爻戈)”,《周易集解》作“日闲舆卫”,虞翻、郑玄、程颐、朱熹都是把“曰”作“日”给以解释。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释文》引郑本‘曰’作‘日’注曰:‘日习车徒’,于义为长。”
闲,帛书《周易》作“闌”,楚简《周易》作“班”。闲,《说文》“闌也”,《尔雅•释诂》“习也”。《释文》“马郑云‘习’”。日闲,犹如熟练,娴熟。舆卫,于是,传统解释是:“古者乘车,三人在车上,步卒七十二人在车下,舆之卫也。”“日闲舆卫”,于是被解释为每日练习舆卫之技。
“曰闲舆卫”,王弼注:“闲,阂(hé)也。卫,护也。进得其时,虽涉艰难而无患也,舆虽遇闲而故卫也。”孔颖达疏:“虽曰有人欲闲阂车舆,乃是防卫见护也。”阂,隔阂,阻止。
帛书易传《昭力》:
问“阑舆”之义。子曰:“上政卫国以德,次政卫国以力,下政卫[国]以兵。卫国以德者,必和其君臣之节,不耳之所闻败目之所见,故权臣不作,同父子之欲,以固其观赏。百姓之劝,以禁违教,察人所疾,不作奇心。是故大国属力焉,而小国归德焉。城郭弗修,五兵弗实,而天下皆服焉。易曰:‘阑舆之卫,利有攸往。’若‘舆’且可以‘阑’然‘卫’之,况以德乎?可不恭之有?”
“曰闲舆卫”,在帛书《昭力》作“阑舆之卫”。“阑舆之卫”被孔子讲成了卫国之道要反对以力服人,主张以道德服人。
《象传》说:适宜远行,合乎自己的志向。上合志也,上,与《道德经》“上善若水”中的“上”意义相同,是人物指称。《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上”,指向的是西王母,是说西王母喜欢住在叫作若水也称作弱水的那个地方。善,喜好、喜欢的意思。《大畜》九三爻“上合志也”的“上”,指向的是伏羲,指伏羲已经有了去追赶鸿雁的坚定的不可更改的意志。
六四:童牛之牿(gù),元吉。《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释义:伏羲像牛犊一样撞开女娲设置的阻拦工具,追赶鸿雁去了。 《象传》说这事值得欣喜。
童牛,即牛犊。
牿(gù),《说文》、《九家易》、李鼎祚《周易集解》、《唐石经》初刻作“告”。“牿”,在帛书《周易》作“鞫”,楚简作“(木+口/幸)”。鞫jū,《说文》“穷理罪人”,有强制之义。
虞翻、许慎、朱熹等释为绑在牛角上使其不能抵人的横木,刘歆曰“牿之言角也”,陆绩云“牿当作角”。牛犊的牛角还没长出来,“牿”怎么样捆绑在牛角上?郑玄解释说,“牛无手,以足言之,持木以就足,是施梏”。
六五:豮(fén)豕之牙,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释义:用野猪的牙齿在野外寻找挖刨食物,并且找到了食物,吉。《象传》说六五吉祥,值得庆贺。
豶豕之牙,豮,《释文》引刘表曰:“豕去势曰豮。”就是把猪阉掉,俗称劁猪。《说文》“羠豕也”,言去势之豕。陆德明《经典释文》:“刘云:豕去势曰豮。”陆佃《坤雅卷五•释兽•豕》云“‘牙’者,所以畜豮豕之杙也。今东齐海岱之间以杙系豕,谓之‘牙’……畜贤之道,如牿之驻童牛、牙之系豮豕,于是为至,故孔子于四曰‘有喜’,五曰‘有庆’也。”杙,小木桩。惠栋《周易述》:“豮豕犹童牛也。牙者,畜豕之杙,故云牙杙也。东齐海岱之间,以杙系豕,防其唐突,与童牛之告同义也。”
王弼《注》:“豕牙横猾,刚暴难制之物,谓二也。五处得尊位,为《畜》之主。二刚而进,能豮其牙,柔能制健,禁暴抑盛。岂唯能固其位,乃将‘有庆’也。”孔颖达《正义》:“能豮其牙者,观《注》意则豮是禁制损去之名。褚氏云:“豮,除也。除其牙也。”然豮之为除,《尔雅》无训。案《尔雅》云:“墳,大防。”则墳是堤防之义。此“豮其牙”,谓防止其牙。古字假借,虽豕傍土边之异,其义亦通。“豮其牙”,谓止其牙也。
《尔雅•注疏》“豮谓犍猪也。”李镜池《周易通义》解“豮”为“奔”。
帛书《昭力》篇曰:
又问:“豮豕之牙”,何谓也?子曰:古之伎强者也,伎强以侍难也。上政卫兵而弗用,次政用兵而弗先也,下政锐兵而后威。几兵而弗用者,调爱其百姓而敬其士臣,强争其时而让其成利。文人为令,武夫用国,修兵不懈,卒伍必固,权谋不让,怨弗先昌。是故其士骄而不顷,其人调而不野。大国礼之,小国事之,危国献焉,力国助焉,远国依焉,近国固焉。上政垂衣常以来远人,次政橐弓矢以伏天下。《易》曰:“豮豕之牙,吉。”夫豕之牙成而不用者也,又笑而后见。言国修兵不战而威之谓也。此大夫之用也,卿大夫之事也。”
传统对于“豶豕之牙”,给出的是乱七八糟的解释,说是劁猪,说是给猪的牙齿带上牙套,说是公猪,说是有牙齿,但只是用来吓唬人就行了。
我们说,该爻正是《大畜》卦卦辞所讲“不家食”的缘由。伏羲要去追踪鸿雁,女娲竭力阻止,问他你凭着两条腿跑路,能追得上吗?你成年累月地去追踪大雁,路途上怎么住宿?在家里天天有人给你做饭,路途上你怎么吃饭?
伏羲上路时,带了原始人作为工具的野猪的牙齿,在野外用于收割或挖刨食物。
伏羲是历经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地去追踪候鸟,不是孔子理解的:“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易》曰:‘不家食,吉。’”
不是朱熹的:“不家食者,食禄于朝,不食于家也。”不是《旧传•彖传》的:“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 《大畜》一卦,不是养贤,不是上善养德,下善养财之类。
上九:何天之衢(qú),亨。《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释义:上九爻讲伏羲肩负天书,去追赶鸿雁,上路初期,一切还算亨通。《象传》说肩负着天书上路,去追踪鸿雁,道,将由此得到完善。
何天之衢,何,通荷,承担。天,天书。之衢,上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