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鹿奶粉事件”引发了市场对中国食品行业产品质量担心,食品板块股票大幅下挫。
评论:
三鹿奶粉事件引发中国食品行业产品质量信任危机,乳制品行业陷入生产、销售困境。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对乳制品行业产品阶段性抽样检测结果:包括蒙牛、伊利、雅士利等著名品牌在内的11省市22家乳企发现69批次含有三聚氰胺。此后,在蒙牛、伊利和光明等品牌企业的液态奶中也发现含有三聚氰胺。21日,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在雀巢牛奶公司检出了三聚氰胺;新加坡农粮与兽医局日前发表文告证实,产于中国的大白兔奶糖也受到三聚氰胺污染。至此,“三鹿奶粉事件”已由“个别企业”、“个别产品”上升为中国食品行业产品质量信任危机。目前,乳制品行业陷入了生产、销售困境。生产方面,9月17日,国家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向乳制品企业派驻质量监督人员,每厂2名(共5000多名)。所有批次原料、产品均有质检部门人员送到质检部门检验(工厂外),加长了检验时间(需要2-3小时才能有结果)。销售方面,涉及产品均已下架。预计乳制品企业四季度将出现亏损。
国家质检部门有可能对食品行业进行全面大检查。此次奶粉安全事件已被国务院定性为“重大安全事故”,食品安全已引起政府、社会的高度关注。我们认为:中国有可能掀起食品安全检查风暴。相关部门有可能对整个食品子行业进行安全检查。
食品行业主要包括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两大子行业,食品加工包括粮食和饲料加工、植物油加工、制糖业、水产品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盐加工、蔬菜加工等子行业;食品制造包括乳制品制造、糕点糖果制造、罐头食品制造、发酵食品制造、调味品制造等,这些行业均有可能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事实上,食品安全一直是中国食品工业面临的主要难题。中国食品生产企业众多。食品安全事故也层出不穷,如“苏丹红事件”辣椒、“红心”鸭蛋等。食品质量保证涉及原料生产、加工、流通、包装等多个环节,尤其是原料生产—农产品(行情论坛)生产—环节,环境污染、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饲料添加剂等,均可产生食品安全事故。政府监管主要在于加工环节,一般规范生产企业均能符合有关要求,但原料质量难以保证,也是中国食品生产产业链分割的弊端体现。
食品安全事故将加速中国食品行业整合进程。中国食品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据统计: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25359家,规模以下企业、作坊更是不计其数。
此次食品安全事故,将促使政府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并陆续出台相关子行业产业政策和质量标准,提高产业进入门槛。相当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将被“淘汰”,消费者更多地向规范龙头企业集聚。中国食品行业整合进程将加快。2008年5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目标是“建立确保行业有序发展的乳制品工业新机制”:发展奶类生产,提高乳制品产量(到2012年,全国人均奶类占有量达到42千克);控制加工规模(2012年,乳制品加工能力利用率在75%以上);整合加工资源,提升产业水平。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合理经营规模,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骨干企业。可以预期:中国乳制品行业面临产业链全面升级。
投资策略:暂时回避乳制品企业;长期增持食品行业龙头企业。我们认为:中国食品工业具有持续增长潜力。此次食品安全事故将促使中国食品行业整合,龙头企业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但短期看,乳制品行业面临业绩下滑之现实,预计这种状况将持续3个月以上,建议暂时回避 伊利股份(行情
股吧)(600887)、 光明乳业(行情
股吧)(600597),增持 双汇发展(行情
股吧)(000895)、三全食品(00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