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治疗胃脘痛的刺灸法及其与激痛点针灸疗法的比较
(2014-08-10 17:55:38)
标签:
健康针灸足三里胃痛激痛点针灸疗法 |
分类: 针灸理论探讨 |
某加拿大籍香港女士,因耳鸣前来就诊了一段时间,耳鸣有部分改善。同时,伴有顽固性胃脘部持续性疼痛多年,一直服用西药止痛。但近期服止痛药无效。于是,每次前来就诊时,都会让我为其针足三里止痛,每次针完以后,总是针到痛除,甚是高兴,也十分信任。
上周三,她告诉我,胃脘痛正发作,让我为其针灸。由于此前我都是为其针足三里止痛,因此,为了提高年轻医师针灸治疗信心,同时,提高他们的针灸技能,我当着病人的面,告诉病人,让一位助理为其针足三里。病人嘴里没说什么,但可以感觉到她不是很开心我的这一做法。
助理轻松地针完足三里后,告诉我:彭博,针完了。
我望着她说:针完了?
难道针错了?她答道。
其实,她并没有针错穴位。只是缺了最后关键的一步,问病人的感觉。
我告诉她之后,病人回答,局部也出现了酸胀感,但病人的胃脘痛并没有因此减轻!
为什么呢?
我觉得是刺激量不够,于是,将针稍加退出,再将针稍向胫骨外缘方向及外踝外向针刺,只听病人酸痛难忍,急急地说“胀了,胀了”。
“胀到哪里了?”我问。“有没有胀到踝关节附近”?
“胀到了”。病人赶紧答道,生怕我继续捻针。
“胃还痛吗”?我又问道。
病人停了停,仔细辨认之后,回复我说,“不痛了”。
然后,我再让助理去感觉一下我针后的足三里穴上的针,有何感触。她去扯了扯足三里上针,果然觉得很沉紧。
无独有偶,次日,即周四上午,有一位香港耳鸣男士,其耳鸣已基本消失,平时并没有胃脘不适,但当天上午就诊时,胃脘不适。鉴于前一天的教训,于是,我让另一位跟诊学生,再试试针足三里,结果情况与上一天一样。
当我再次调整针尖方向与刺激强度后,病人胃脘不适即刻消失。
那么,为什么足三里定位简单,为何不同刺法疗效会有如此差异呢,应该如何针足三里呢?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深层为胫骨前肌。相当于胫骨前肌激痛点位置。
针刺时,不仅要求局部有酸胀感,针感还应到达踝关节,甚至到足第一、二、三趾。
早在三十多年前,我的针灸入门导师--承淡安在湖南的唯一學生,湖南省中醫研究院針灸科前主任,湖南名中醫詹永康,就告诉了我这一足三针针刺基本要求,他当时肯定没有接触过激痛点理论。这说明,并非局部酸胀感就达到了针刺要求,针灸有效与否,针法及针感很重要。
其次,传统针灸手法与激痛点针灸疗法有许多相通之处,掌握激痛点针灸疗法,有助于更深刻地了了解与掌握传统针灸疗法。
后一篇:[转载]乌梅治息肉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