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针灸师,个个堪比扁鹊华佗---答人民日报:下一代中医在哪里
作为一个中医,尤其是针灸的从业者、研究者,国人对于中医的关注,我本该感到欣慰。但近日看到《人民日报》“不吐不快:下一代中医在哪里”
(2009年04月02日-《人民日报》)后,对于作者的部分观点,本人不敢苟同。
作者对于中医前途的担心,主要有以下几个根据:
1、中医人才较建国初减少了20%,相对于西医来说,更是少得可怜。
2、现代中医教育模式“重西轻中”,“培养了一批中医的掘墓人。”
3、国内中医人才数量上的萎缩状况,与提供廉价服务的中医院不景气密切相关。
对于作者的最后一个观点,我完全赞成。但我希望这次医改后,能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契机,希望市场能给中医、针灸一个机会。其实中医、针灸并不需要政策的保护!需要的仅仅是政策不要捆绑。假如让中医诊费、针灸收费完全市场化,而不是行政指导价,情况将可能完全改观。
对于第一个观点,从人才数量上来说,较之解放初期,国内中医从业人员确实少了,但人才素质却有了明显提高。解放初期的中医们,有多少人拥有本科文凭?部分中医人士边起码的医学消毒知识都不懂。我的首任针灸师傅,湖南一位相当有名的临床针灸大师,他曾告诉我说,他的师傅,针刺时,先将针含在口中,所谓“口藏阳火”,这样可以使针灸时不致损伤病人的阳气,尤其是寒冬时节。但到了他,由于具备了基本的消毒知识,便再也不要“口藏阳火”了。试想想,如果当今的针灸医生也用“口藏阳火”之法,你会放心将自己的健康交给他们吗?
其次,随着国门的开放,双向交流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国外推广中医针灸的人才,又何止国内减少的这20%。再加之洋人学习中医针灸的人员日益增加,其增加速度又何止这20%。2000年英国有三家大的针灸协会,其中物理师针灸协会有会员2400人,英国针灸协会会员2500余人,英国医学针灸协会会员300余人。可四年后,医学针灸协会成员猛增加2500余人,而其它两在针灸协会成员没有大的变化,只是英国针灸协会成员从2500下降到了2400而已。小小一个英国竞有如此多的人从事针灸,何况还有没注册到针灸协会的其它中医人员,其它国家的中医、针灸人员呢?这说明国外针灸中医从业人员不仅数量上有了增加,质量上也正中明显提高,正在逐渐大踏步跨进大雅之堂!
根据2009年全国中医工作会议,近10年来,中医药已传播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药产品出口总额超过10亿美元。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医药已广泛走向世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中医药国际合作和交流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对外医疗、教育、科技合作不断扩大。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与中国签订了含有中医药内容的政府协议94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45个,今后我国还将完善并出台新时期中医药国际合作规划,适时召开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会议。
目前,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含民族医药院校)47所,具有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执业医师)资格人员60余万人,注册中医医师37万多人。
再次,现在的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当中,又有多少没有找到工作呢?因此,从目前国内情况来看,中医人才不是少了,而是过剩!关键看如何高效地利用现有的中医人才。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为何会出现人才过剩呢?我所说的过剩,是指的相对过剩!我们大可不比与西医去攀比,关键看市场的需要。无可否认,目前西医在国内外仍处于主导地位,其人才数量多于中医人才,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一旦中医真正能成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主体(如果可能的话),中医人才自然会多起来。
对于第二个观点,表面上看起为中医院校课程中西医、中医、外语为三三开,大大降低了中医的课程。但学习西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医、应用中医、发展中医,学习外语则更有利于与外人交流,因此,这些课程并非特别不合理!相反,传统的中医教育模式,有教无类,培养周期太长,培养成本更高,更不利于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它理所当然地不能成为中医教育的主要模式。因此,回归到传统的师带徒模式万万不可取。
再看看当代中医针灸名家,有几个不具备现代医学背景!与此同时,古往今来的名家中医针灸的直系后代或入门学生,又有几个能再次成为名家呢?这足以说明师带徒方式不适合中医针灸发展的需要。
基于以上观点,我本人认为,中医的前途在科学!
将传统中医针灸的合理内核逐步融合到科学当中。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首先对中医人才在接受中医的同时,更加加深对科学的学习,以便他们能科学地应用中药、针灸等传统疗法,科学地分析与总结临床经验,升华中医、针灸理论。同时,科学地培养、科学地管理、科学地使用中医针灸人才也很重要。这样,才能为中医针灸人才、中医针灸学科良性发展提高保障。
出于对中医前途的忡忡忧心,人民日报的作者对中医未来的人才更是悲观,发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无限感慨,担心下一代中医远远不如扁鹊华佗。可是,我认为,由于掌握了牢固的现代医学在内的科学知识,当今许许多多的中医针灸医生,早已远远超出了扁鹊华佗的医术。基于此,我个人则对中医的前景却有另一番心旷神怡的感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
SAO(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