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美感
(2013-06-25 10:47:10)
前不久读到闾丘露薇在《外滩画报》上题为“身体”的专栏文章,“人生最重要的是健康,是和家人一起的时间,而不是身材”。非常同意文章中的观点:“我们的社会价值观一直在不知不觉中被流行文化主导着,铺天盖地的广告、媒体上出现的明星模特等,都在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选择。身体对于人最主要的功能反而被忽略,身体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让自己能够健康生活的。不管是过瘦还是过重,都不能为了符合某种美的标准而忽略健康。”
不过回想一下自小的经历,还是不得不承认,普通人如你我,尽管明白健康的重要,深知“不必为他人而活”,也并不那么容易放弃对好身材的向往。各种关于美的愿望,早已深埋在我们的浅意识里,超越人生道理和思想理性而存在着。到了如眼下这样衣单衫薄的季节,能有多少人不在心中暗暗期盼再身轻几分、苗条几许呢?
年幼无知时,更常把人的美简单笼统地归结为好容貌好身材,再加上好看的衣服。成人后随着年龄增长,对于身形体态的美感,渐渐的不再只有单一浅白的理解和认知。生活中,比高矮胖瘦等等绝对值和黄金比例更让人赏心悦目的,往往是紧致不松弛的挺拔身形和一举一动中流露出的品性修为。而衣着饰物,更像是锦上添花,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也会发现,各种不经意间打动人的“美感”,大都和漂亮与否并不相干,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更好像是存在于种种稍纵即逝不断变化的瞬间里。
四月中旬在东京街头和日本著名的芭蕾舞者首藤康之不期而遇。一身Ann
Demeulemeester风格的飘逸黑白衣衫,摆起双臂迈着大步迎面走来,在表参道来来往往的行人中,显得那么轻快昂扬富有生命力,连周围的空气都仿佛一下子多了些浓度和密度。
多年前曾经有机会参与他为舞台公演制作宣传海报的拍摄工作。白色无垢的摄影棚里,没有任何道具和背景,一个接一个的跳跃和转身之间,摄影师的镜头在快门声中捕捉着身体各处的细节。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顶级芭蕾舞者的身体,比任何坐在前排观看的演出都更加真切和震撼。
摄影灯光的聚射下,肌肉越发清晰立体、生动饱满,美得晃眼。蕴含在其中随时会爆发般的巨大力量,在起跳和落地的瞬间,化作一缕缕轻盈飘散在空气中,看得人心动不已。身体的美感,或许无法完全摈弃形观上的含义,但真正在映入眼中的那一刻就带来无限感动、让人久久无法忘却的,仍是那份如影随形般附在上面的意念和精神。
一位家住北方的年长女友,年轻时因为心脏疾患经历了一场决定生死的大手术。之后种种后遗症缠身,医生叮嘱要静身安养,不可做任何对心脏有负担的运动。乐观幽默的她聊天时常常笑着叹息,“年纪越来越大,只能眼巴巴看着自己喝口水身上都会马上长出肉来⋯⋯”
一年多前过五十岁生日时,她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给自己——开始拜名师学习太极拳。由于多年没有运动习惯,即使是最基本的弓步、举臂、挑掌等动作,对她来说也都成了需要长时间不断练习才能掌握的“高难动作”。清早的公园空地,公司顶楼的露台,都成了她拳不离手日日操练的场地。
练拳大半年后和她在上海相约见面,一身素雅的白色长衫,远远的就对我张开了双臂。还是那熟悉的饱满脸庞,亲密无间的笑容,却又仿佛披着一圈光晕,整个人神采奕奕充满了活力。那一刻也让我再次相信,即使没有美貌、不再年轻,身体的美感也可以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和努力,确确实实地生成和展现,可以这样美好。
尝试着问自己,有生之年最希望拥有怎样的身体美感,脑子里闪过年届八十岁的列侬遗孀、小野洋子那笔直挺拔的背脊。人生在世几十年的岁月光阴,似乎漫长又近乎短暂,种种经历和磨难,万般心念和意志,那份面对世界宽容而又不屈的态度,都仿佛无声地浓缩在了背影中。
如果说“好身材”是关于人体高矮长短胖瘦的优美比例,一部分先天已成一部分后天约束,可视可测,赏心悦目。那么身体的美感,或许可以说是我们关注自我的一种结果,来自一次次与自己身体的对话,体现出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这样的美感安静有力量,自然地打动着自己和他人,也并不需要以忽略什么牺牲什么作为代价。
注:此文为《外滩画报》Style for
Life 专栏撰写,请勿转载。
后一篇: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