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沉积与缓解
(2009-12-22 07:55:01)
标签:
抑郁自杀心理健康杨元元杂谈 |
分类: 随心所云 |
这是个沉重的话题,但是有想法还是要写出来。
昨天米雪偶尔读到网上信息,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她生前曾多次请求学校让她的母亲继续留宿大学宿舍,校方拒绝,报道称此为自杀原因。
女研究生自杀事件简介
几个网上观点供大家参考,以了解一些背景。
---杨元元的自杀是社会和学校所迫,使这位家境贫困的学生走投无路。
反对方:杨的处境并不是绝境,中国更困难的人有很多,况且她还受过高等教育,有工作背景,自杀是个性原因。
---上海海事大学不同意留宿贫困学生家长有错。曾经留宿杨母的武汉大学做得好。
反对方:学校不是福利院,没有责任和义务留宿学生家长,家长留宿肯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杨元元绝望是因为意识到知识不能改变命运,所以教育有问题。
反对方:杨没有面对现实,在自己和母亲基本生活有困难的情况下,非要读全职研究生不可。
---杨的母亲是这个事件的焦点人物,因为她十来年跟着杨过日子。有人认为这位单亲妈妈把孩子抚养成人,还陪伴着孩子来读书,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反对方:这位母亲身体健康,有工作能力,为什么不在老家自食其力,一定要在消费特高的上海生活,给女儿增加巨大压力,很自私。
此外,还有一些疑问,如,杨元元的弟弟是北大博士,为何不分担姐姐的压力。出了事,家里众多亲戚都露脸了,要求学校高额赔偿,而在母女俩最艰难的时候,这些人在哪里?······
两个问题
第一,上海海事大学是否有明文规定研究生宿舍不可以留宿家人?学生入学一定有许多文件要签,应该是有法律效力的,是否包括这一项?
第二,杨母来寝室同住,两人形影不离,是否阻止了杨与同学之间的交往? 因为上学目的除了受教育,学生还需要与同学同龄人交流,参加集体生活。至少对同寝室的舍友,杨应该有歉意吧,这也是一种压力。
报道说,杨是个性很要强的人,有困难从不对别人讲,同学们说她孤僻。这就是说,她有难处和苦恼,只能淤积于心,没有适当的发泄和排解的途径。
为何杨元元自杀事件反响大
与她是一位研究生有关。人们常常认为:学业成绩好,等于“聪明”,等于有理智待人处事,而把自杀看作一种“不聪明”的行为。这样的例子不少:名牌大学的高材生行凶杀人或自杀。
经常读到一些文章,对轻生者的行为从这样的角度理解,“你让亲人多么痛苦!”“为什么不替你的父母想想?”“你对得起国家多年的培养吗?”等等。其实自杀的人可能已患了非常严重的抑郁症,他们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了,而因为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普遍重视,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救助。
严重的抑郁症,寻求专业治疗是必须的,但是并不是某一天突然降临,只是某件事成为自杀的最终诱因而已。抑郁有很长的潜伏期,与患者的生长环境有关,大有可能与童年少年的经历有关。所以,米雪以为从小培养健康心理,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不亚于学业成绩。
父母至少可以做的事
这件事不禁让米雪再次思考,作为父母,在孩子(主要指未成年孩子)受挫时,我们如何帮助疏解?同时,如何培养孩子应对困境和压力的心智。
允许孩子表现软弱。父母应该是年少孩子身心软弱的第一避风港,是孩子苦衷的第一倾听者。如果不是,只能说明我们没有在他们心里树立信任。让他们从小相信寻求适当帮助,痛苦是可以得到缓解的。很幼小的孩子受伤时,及时给予拥抱和安慰。
懂事的孩子和我们诉苦,如果简单粗暴地回应:“你真没用!这点小事也大惊小怪!”或“我正忙着呢,还以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孩子今后还会来与我们谈心吗?
给孩子辩解的机会。不让辩解,有委屈只能憋在肚里。一定要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即使孩子可能态度偏激,但至少他们把心里的积怨排解出来了,就少了一份隐患!
不必要求孩子完美。孩子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很出色,各项第一,但是,人无完人,总有他们难以表现出色的项目;人上有人,总会遇到比他们更强且无法超越的人。所以,要有服输的心理准备,平时还要特意给他们一点受挫经历,否则,一心钻牛角尖,也可能走极端,有的孩子因为嫉恨对手而伤害对方,或自暴自弃甚至自杀。
走向社会也是同理,在自身条件不成熟时,温饱都没有解决,却非要找“高薪”“白领”的梦想工作,不尊重现实,也可能把自己逼上绝路。
我们自己首先要保持好心态,做表率,因为坏情绪特别容易感染身边的人,孩子往往是第一受害者。不妨用一句老话和孩子共勉:上帝关了一扇窗,一定会为我们开一道门。
一些米雪个人感想,抛砖引玉,特别希望学习朋友们的心得体会。愿孩子们和我们自己都有健康心态共对人生,避免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