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专家如何帮助我们稳度“青春暴风期”
(2009-05-14 06:11:38)
标签:
青春期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美国杂谈 |
分类: 共同成长 |
美国心理专家如何帮助我们稳度“青春暴风期”
朋友们读了近期几篇博文,一定以为捷和我之间的关系很融洽,都是风和日丽的日子。其实不然,我们也一起经历无数阴霾,直到现在也不时晴转阴。曾经,还经历了激烈的暴风雨。
“青春暴风期”让我手足无措
捷也不例外,我们的问题更大,因为我们对教育孩子不开窍,小时候只是一味惯他。有一段时间,我和捷闹得很僵,像搭错线的电路,一碰就冒火。常常是,我一开口,捷就进入“备战状态”,有时还冲我大声喊叫。而捷和我谈事,我的态度也不好,没几句,我就因不同意刺激话语脱口而出。
我的心情因此很糟糕,感觉自己也处于烦躁的“暴风期”,可又无奈。直到有一天,捷学校的辅导员找我谈话,说捷最近很反常,常和同学老师闹别扭,辅导员和他谈了几次都不见好转,捷本人也很苦恼。辅导员认为问题和家长有关,建议我们求助于心理咨询治疗师,
在美国寻求心理咨询是正常的事
我一时难以接受这个建议,找心理专家,是不是说明我们有问题啊?学校是否小题大做?以前在中国,去看心理科医生,不被看作这人精神“有毛病”?
可是,我的朋友劝我,在美国,寻求心理咨询是很正常的事,心理状态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有时我们的“心结”是自己打下的,自个儿解不了,只有求助于专业人员。如夫妻、亲子、朋友等关系,如果不及时解开心结,可能越来越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工作,有的人还导致精神失常。而且,捷的辅导员说,学校的老师有50%都用过这种方式给自己解压。
美国有比较先进和完善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体系,我终于决定体验一回。
借助外力共同抵抗“暴风雨”
咨询师Nancy 亲切友善,像一位老朋友和我们拉家常。我想,这是她的起码职业素养,不然,我们怎能和她谈心里话呢?
在美国,像Nancy这样的的治疗师是Therapist 不是Doctor,因此不能称为“医生”。
所谓的咨询,就是谈话,每次45分钟。给我的感觉是,Nancy就像一位耐心的“倾听者”,一边认真听我说话,一边做笔记。又是理智的“引导者”,不时导领我找问题,有时觉得话虽是我说出来的,但其实是她希望的结论。
说实话,由于没有明显抑郁症等症状,我对这种 “治疗”的实质结果很难下结论,但Nancy至少帮我们调整家长和孩子的角色位置。我生长在中国,那个年代孩子要绝对服从父母,父母的教育手段也较简单,我们自然缺少尊重孩子的理念和经验。而美国提倡家长尊重孩子,教育手段不可用打和骂,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课题。
教育美国孩子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内容,从最简单的做起吧:不对捷“吼叫”。以前对他不满意,一些话就毫不控制地冲出来,如,“你要把我活活气死啊”、
“我怎么养了你这样一个孩子”、“你太不争气了”、
每次生气,我都做一口深呼吸,把这些难听话“咽”下去,待自己心情平静了,再回头和他谈问题。捷也承诺要改掉一些坏习惯。
心理咨询给我的感受,值得一提
找专家代价高,其实家人和朋友之间在保持心理健康方面,也可以做到许多“自助”和“互助”,但有两点要注意。
要找到正确的“倾听者”。其实Nancy花许多时间倾听,只是她不是被动地听,而是积极帮助我们寻找问题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平时找朋友谈心,一定要找准对象,别找个人听完了还冷嘲热讽:“都是你自找的啊!” 或“我早就知道有这一天”。也不要像我和我的朋友谈话那样,“消极对悲观,天像要塌下来似的”。
此外,苦衷要找安全的对象倾诉。Nancy和我签约,不可泄漏个人隐私,这样我才能畅所欲言。这很重要,有时我们找某些朋友倾诉苦衷,却被披露,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闹得满城风雨。
相关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