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美专职妈妈有何不同感受和待遇

(2009-04-30 07:41:35)
标签:

专职妈妈

美国

文化

分类: 文化撞击

近日读“使者”博客的“新年教育随想(四)”,谈到幼年孩子由谁来抚养的问题,结合她的亲身经历,分析介绍了中国和美国的不同传统和思维。

读后,很受启发,感受颇深。

对当“专职妈妈”进行一番反思

我的观念应该说是偏向中国式思维,更准确地说,是我那一代或更老的中国女性。专职妈妈是从事带小孩这种简单体力活、不创造经济价值、没有社会地位,是“附属”于丈夫而生存的“家庭妇女”。

当专职妈妈我的大半原因是出于无奈,家里有3个孩子请保姆特别难,代价很大。我算过经济账和体力账,觉得自己带孩子比请保姆“合算”。带孩子其实不是我得心应手的事。而且,我受过“教训”,对请保姆的难处记忆犹新,当年为我家老大捷请保姆,2年换了好几任,刚培训完一个,又换一个。有的保姆还会虐待孩子,一个保姆为了不留下痕迹,居然采用掐腋窝的“绝招”。当年忙于工作,自己也贪玩,花在捷身上的时间不够,也是我的遗憾。

这些原因促成我决定当专职妈妈,但心里还难免有疙瘩,多少还有自卑感。

“使者”的博文让我重新思考了当专职妈妈的意义,也思考了中美两种文化对专职妈妈的不同影响和待遇。

 

带小孩不是没文化的活

以前在中国时,一般以为带幼年小孩是很简单的活,交给没有任何文化的农村保姆就行了,或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人认为带小孩是“低贱”的活,不是吗,以前有钱人家都是请“老妈子”和“下人”带小孩。

还有的妈妈认为生的小孩是公婆家的后代,爷爷奶奶理所当然要负起照看责任,不管老人是否太辛苦或教育理念迥异,把孩子交给老人,自己当“甩手掌柜”。

而美国的妈妈把教育幼年小孩当作一门知识,一项有挑战的工作。教育从孩子出生开始,这里有许多幼年教育的辅导班,如市政府、社区学院和教会等办的,而讲课的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家。不少幼儿专家有博士学位。

美国的妈妈基本不会把孩子交给老一辈代管,因为有观念上的差异很难求同,她们希望按自己的理念培养孩子。更何况,美国的老人退休后要享受晚年生活,子女也很理解和支持,老人当“专职保姆“是不可能的,偶尔帮忙照看当然可以。

当然,每个家庭情况不同,有的妈妈决定自己全职带小孩。我认识的不少专职妈妈,都受过高等教育,让她们把小孩交给没文化的人带,是让她们很不放心的。

一些家庭条件好的专职妈妈,也请保姆,但只是当助手,自己才是“统领”。

 

家庭的尊重是动力

如果家里的先生把太太当保姆看,甚至像对待“下人”般,那么这种专职妈妈当得就太辛苦了。

我的朋友Linda结婚后就当专职妈妈,照看孩子,她偶尔提到工作的事,她的先生说:“带小孩就是你的工作啊。”而且非常尊重她,经常表扬她“工作出色”。

在美国,有的太太结婚后就不再外出工作。有的妈妈在孩子幼年时辞工3-5年回家照看孩子,然后再复出。

在她们看来,抚养孩子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事,少工作几年的损失是可以弥补的,而错过培养幼年孩子的时机是不可逆转的。对于母亲来说,培养孩子不是最重要的“事业”吗?对于父亲也是吧,只是表达方式可能不同。

专职妈妈本人也很自信,她们自称“年薪8万”,这种24小时没有轮班休息、没有节假日的工种,价值可不小呢。

当专职妈妈不是足不出户,“与世隔绝”,这里的妈妈可以参加许多聚会和活动,如BABY课堂、妈妈PARTY、学校和教会当义工等。

  

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必不可少

对于渴望回到职场的女性来说,最担心的是这几年的“耽误”使她们无法再回到工作岗位。

在中国,这个问题的确会让妈妈们为难,本来工作机会就不充足,一个空缺立刻有人占领,特别是有“指标”的比较固定的岗位。

而美国的工作,少有“铁饭碗”,工作的流动性很大,机会也相对多些。还有专业机构为妈妈们提供就业培训。

最重要的是,社会对重回工作的专职妈妈不鄙视。如果你去找工作,明明白白告诉对方,这几年是在家当全职妈妈,雇主会同情和理解你。

况且,还有雇工法规定,不可以因性别和年龄对申请工作者有歧视。虽然,对此法的执行不可能那么到位,但至少是一项保护措施。

我的朋友Jane,一直在家当专职妈妈,直到把女儿送入大学,才外出工作,短时间内就找到适合的工作。

此外,政府在经济上提供帮助,让有困难的专职妈妈家庭可以度过难关,如申请现金、食物和医疗保险等资助和优惠。对于单亲妈妈,这些资助更如雪中送炭。

 

给我深刻印象的还有,“使者”引述了奥巴马就职演说的一段话,“… it is ultimately the faith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American people upon which this nation relies. …. It is the fire fighter’s courage to storm a stairway filled with smoke, but also a parent’s willingness to nurture a child, that finally decides our fate.”

“这句话的翻译是:…..美国人民的信仰和决心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不仅靠消防队员冲进浓烟滚滚的楼道的勇气,而且也靠一个家长哺育孩子的意愿,最终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还是这句话令人深思:..... 靠一个家长哺育孩子的意愿,最终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

使者”的结束句也给我增添不少自信。

 

使者博文:新年教育随想(四)

相关博文:请不要再“烦劳”我们--看美国老人如何享受晚年       

要不要把孩子送回中国抚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