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中国的“铁哥们”

标签:
美国朋友友情杂谈 |
分类: 文化撞击 |
昨天去中国领事馆办事,提早了半个多小时到达。排队等候时,和旁边一位申请中国签证的美国人聊起来。这是一位白人,他说在中国有生意,每年来往几趟,已好几年了。
我问他喜欢中国什么,他说了好几个方面,当然是相对美国来说的,其中有两点引起我的兴趣:一是中国人看重朋友情谊;二是中国人愿意和年老父母生活在一起,给父母养老送终。这与我的《中美文化对孩子的影响》观点不谋而合。
他还告诉我,虽然不通中文,他在中国办事基本上可以畅通无阻,独自外出时总有人帮忙,常有学生义工来当翻译,遇到不会说英文的中国人,他们也会用手比划,热心解困。他佩服的是,许多中国人的英文很不错。
当一个人有机会亲身经历不同文化时,难免要做一番比较。不同的人文风俗,是因为不同的环境造成的。虽然没有“好”与“坏”或“对”与“错”之分,但每个人还是保留感觉珍贵的部分。
我不禁回想当年在中国的好朋友们,大家常常相聚,共渡快乐时光,吃饭喝茶聊天,逢年过节更是像走亲戚,热闹得很。朋友们之间相互帮忙,“肝胆相照”。谁家有忙,喜事丧事,一呼百应,大伙齐出手。当时我常搬家,每次都是“哥们”帮忙收拾整理,家里需要修理的小活,朋友都会尽快来解决问题,邻居和朋友互相帮忙照顾宝宝也是常有的事。
可是在美国,情况不同了。我刚来美国不久时,有一次,一位朋友请我照看她的孩子,来接孩子时,她居然塞给我20块钱,弄得我非常难堪,而她解释说,在美国,劳动要有报酬的。
后来,我了解到,在这里,有的人请朋友或熟人帮忙,宁愿付费的,这样也省去欠人情。
其实,我以为,朋友之间相互帮忙不是麻烦,而是一种交往,帮忙的机会多了,才能来往频繁。我们自然不想请一个我们不愿交往的人来帮忙。
我有幸在美国结交到几位好朋友,如同中国朋友般友善,但是,客观条件还是让我们无法像中国朋友那样“铁”。
首先,朋友之间住家相距很远,来回跑一趟,开车跑老远的路,一年聚3、4次就不错了。加上大家平时各忙各的,难得休闲,也不好意思叫人家帮忙了。而且,这里的人工作更换比较频繁,有些朋友还搬到外州,来往更难了。
此外,在这里,大家顾虑也多些,动辄要负经济和法律责任的,比如照顾人家的孩子,不幸摔伤了,搬运、修理之类万一出了事故。所以,有许多忙,花钱雇用专业人士是最佳选择。
在美国,觉得人与人之间比较独立,“人情味”淡。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觉得这样也不错,还有轻松的感觉。因为如果受了朋友的恩惠,难免寻思着如何回报人家,也是一种压力。
不过,我还是时常怀念当年中国的“铁哥们”,那些提起来感觉很温暖很开心的朋友。不知,如今中国的朋友关系是否也朝“美式”的方向发展,还是依然维持“中国传统”。
images from www.goog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