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美文化对动物形象的描绘

标签:
动物形象卡通美国教育偏见 |
分类: 文化撞击 |
可心9个月
前几天,我路过一家中文书店,买了几片介绍动物的中文DVD。不但介绍动物特性,主持人也表达对它们的好恶,如对狼,狐狸,蜘蛛,蝙蝠和鳄鱼等都斥之坏,恶和狡猾。现在,两岁多的瑞见到这些动物的图案,也会摆出厌恶的表情。
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美文化对动物形象的塑造不一样,中国人对不同动物有比较明显的喜好厌恶,美国人不明显。这个现象我来美国不久就发现了。我有一个爱好,就是看儿童卡通片。捷小的时候,每个周末早晨,我会定时守着电视,和他一起看我喜爱的卡通片, 如:《Winnie The Pooh》,《Superman》,《Batman》,《Mickey Mouse》等。
如今捷的弟妹也在看卡通片,因而再次勾起我对这个现象的关注。中美文化对动物形象的不同看法,举几个例子。
以狗为例吧,随便想想形容狗的词语,似乎绝大多数是贬义的,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偷鸡摸狗,蝇营狗苟,鸡鸣狗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对美国人来说,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很多主人都把狗当家人看,病了看专科医生,死了还有隆重葬礼,在狗的形象塑造上当然表达他们的这种情感。
狼和狐狸似乎从不讨中国人喜欢,总把它们与恶,狡猾和凶残联系在一起,如:狼狈为奸,声名狼藉,鬼哭狼嚎,狼贪鼠窃,狼子野心,狐朋狗友,狐假虎威。美国人却把这些动物与勇气坚强和聪明智慧联系起来。
老鼠也很令中国人讨厌。美国人却塑造了闻名世界的“米老鼠”,机灵幽默可爱。蝙蝠,蜘蛛也都因其袭击猎物的特性,当上了威风凛凛的《蝙蝠侠》和《蜘蛛侠》。
中国人眼里的“正面形象”动物似乎不多,我想到一些“老实”的草食性动物如熊猫,马,鹿,兔,羊,和牛等,还比较有获得好形象的机会。
因为动物形象总是被卡通化,用来启蒙教育年幼的孩子,孩子们也很有兴趣了解各种动物,所以不宜把我们的好恶先入为主强加给孩子。我们不能更改古人的成语,但我们可以客观地介绍各种动物,让孩子们知道,动物的特性只是它们求生存的手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