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王子李云迪的成长故事
(2009-05-13 11:53:52)
标签:
育儿钢琴王子成长故事儿子张小鲁重庆杂谈 |
分类: 琴键上的故事 |
她脸上洋溢的幸福是看得出的,但张小鲁说,“儿子没有出名前,我们更幸福”———现在各种各样的事情太多,经常忙得团团转;而且儿子也常年在外,一年中难得能有一个月在家。
李云迪1岁时,张小鲁发现小家伙喜欢音乐,爱唱歌。当时张小鲁自己在企业做技术工作,丈夫在部队服役,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十分宽裕。但为了儿子那份喜欢音乐的天性,在他4岁生日这天,张小鲁用数十元钱买了一架小型手风琴。从此,李云迪与琴结下不解之缘。
李云迪学琴的少年宫距家有2个多小时车程,而每次上琴课都有两个大人陪同,不是妈妈和奶奶,就是妈妈和姑姑,或者是妈妈和其他什么人。一路上,张小鲁不是背手风琴,就是背小云迪。尽管很累,但成了“琴僮”的张小鲁乐此不疲。
慢慢地,小云迪的音乐天分开始显露出来。当家里有条件买钢琴后,6岁的小云迪正式学习钢琴。为了让儿子准时学琴,妈妈每天总是提前10分钟先坐到琴旁,一直陪儿子到练习结束。
陪读
1994年,11岁的李云迪要考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张小鲁请了长假,陪儿子从重庆来到成都。简陋的出租屋里只有一台电视机,这是李云迪惟一的“玩具”。为了不影响学习,张小鲁规定儿子每天只能看半个小时的电视。
这天,张小鲁趁儿子看电视的时间出去办事,半途又返回家中取物。门打开只见儿子坐在那里练琴,但一摸电视机却是热的。原来儿子听到妈妈的脚步声赶忙关了电视,坐到了琴凳上。张小鲁马上作出决定把电视机放到朋友家去。小云迪伤心地哭着求妈妈:“我下次不这样了,一定遵守时间了。拿走电视机,我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玩了!”听了儿子的哭诉,张小鲁心里同样不好受,但她还是坚决地让人搬走了电视机。2个月后,李云迪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音乐学院附中。
之后不久,很看重自己工作的张小鲁,毅然辞职,成为儿子的伴读妈妈,后来又跟儿子一起,随工作调到深圳的但昭义老师来到深圳,继续陪儿子学习。
留守
每次李云迪到国外比赛,张小鲁都要在家祈祷。“他参加肖邦音乐比赛的时候,我在家里非常紧张,心里一直在计算比赛时间,不停地看表。突然,电话铃声响了,接起来后只听云迪很平静地对我说‘妈妈,我成功了’,我当时就觉得心脏回到原位了。”张小鲁说,虽然儿子在国外读书、表演,没有时间陪她,但她一点都不觉得孤独。“以前一门心思都扑在儿子身上,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现在儿子离开家了,我总算有时间做家务,为云迪整理资料,有时还跟朋友聊聊天。”现在张小鲁正在为新家而忙碌,装修、打扫卫生、购买家具等都是她一手操办。
张小鲁还说,儿子的孝顺也是让她不孤单的原因之一。每次到外国演出,李云迪都会给她打电话。记得李云迪第一次到奥地利演出时,将每天补贴费用省下来,给父母每人买了一套700多元的衣服,在当时算昂贵的衣服张小鲁一直舍不得穿。去年母亲节的时候,李云迪还亲自下厨为父母煮了顿面条,味道相当好。“李云迪最爱吃的东西是重庆的牛肉面和火锅,每次回重庆,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吃牛肉面。”张小鲁说。
“秘诀”
谈起成功,张小鲁笑着说谈不上,在教育孩子上她只是比其他母亲更主张坚持,不轻易言放弃。“坚持,其实也是考验母亲的毅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就看家长怎么去发掘,怎么去引导。如果家长把孩子的潜能都挖掘出来了,那所有的孩子都是人才!”
张小鲁说,她当初就是看准李云迪对音乐表现出的热爱,所以才如此“狠心”地对待他。除非她说“不错,弹得还行,今天就练到这里吧”,李云迪是不会下琴的,任谁劝说也没有用。说到这里时她笑称自己是不折不扣的铁腕母亲。
尽管必须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李云迪的童年仍然充满了快乐。每个周末,他通常一天只练2个小时的琴,然后就在父母带领下到公园或亲朋好友家玩耍。“这也许就是云迪没有因为忙于练琴而与亲人产生陌生感的原因吧。云迪是家里的长孙,他对弟弟妹妹都非常照顾,而家里的其他亲戚也将云迪树为自己孩子的榜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