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然图纹玛瑙与蚀刻玛瑙比较研究

(2014-03-19 20:25:04)
标签:

左右

余部

说是

比较研究

主要成分

分类: 艺术品投资

    天珠为何物,它的价值如何,怎么鉴别他,目前拉萨市大店小铺里“天珠”是何物做成,产地源于哪里?对于这些,不仅内地游客是一头雾水,常花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买到一个进价仅几十元或几百元的新品;而对于西藏群众及在藏工作的汉族而言,也是人云亦云,莫衷一是。为此,笔者曾与西藏“天珠大王”嘎玛桑珠及其他天珠收藏者进行过多次探讨,参阅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天珠的许多论著,下面愿就这个问题从收藏角度谈几点意见,以供有志于此的同仁们共同商榷,也便于购买天珠者作参考。
                              一、天珠名称的由来及天珠为何物
    天珠的名称何人所取已不可求证,港澳台叫天珠,藏族叫“丝”,汉族则称“九眼珠”。奥地利藏学家勒内·德、内贝斯基·沃科维茨于公元一九五二年出版的《来自西藏的史前珠》,及一九五三年出版的《西藏的神灵和鬼怪》两本书中,均称为“猫眼石”。杜宾·路易斯先生于公元一九八六年出版的《珠的历史》书中提到这类珠子为“蚀刻或漂白的红玉髓”。《新唐书》记载:“吐蕃妇人辫发,戴不瑟瑟珠,云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马。”著名的现代藏学家格勒博士在《藏族苯教的神》论文称这种珠子为九眼勒子。台湾著名的学者刘良佑教授在《天珠探秘》文中提到西藏学者通常称天珠为“白玛瑙勒子”,是藏族服饰勒子项圈材料的一种。台湾天珠商人林东广在一九九七年出版的《西藏天珠》一文中从头至尾称天珠。
     西藏先民认为,天珠是神创造的超自然之物,是自然生成的或天降下来的,如果有谁说天珠是“天人合一”的工艺品,会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问许多藏族群众天珠来自哪里,他们讲述着同一个古老的神话:在古代,天珠是神仙佩戴的装饰物,每当珠子破损或稍有损坏,神仙就把他们抛洒下生物的化石,与鹦鹉螺、三叶虫处于同一时代。有人曾提出证据,在喜马拉雅定日一带、藏北无人区化石山上都曾见过天珠化石。老百姓的故事则说:曾经有一个人在高山之巅见到这样一只虫子,他用帽子扑它并将它罩住。当他挪开帽子时,虫已经石化了,成了一粒天珠。R·内贝斯基—沃科维茨博士在其《西藏的史前珠子》一文中讲述西藏西部阿里地区的一个传说。人们认为,天珠起源于茹多克附近的一座山上,遇上大雨天珠就如溪流般地沿余坡流淌而下。然而,有一天,一个巫婆用“邪恶的目光”盯着那座山,于是天珠马上停止流淌。直至今日,在天珠不断流出的地方还可以看到颇具特色、黑白条纹相间的天珠。归类起来天珠来源的传说有十几种:
         1.天珠是浮生物,象贝类海螺一样的浮生物,喜马拉雅靠造山隆起,这种浮游生物的化石在隆起中得见天日来到人间。
         2.天珠是印度石头绘制而成。
         3.天珠是由外太空掉落的陨石制成。
         4.天珠是成串像蛇一样的生物。
         5.天珠在田野间捡获或在牛羊群的排泄物中发现。
         6.天珠是干僵的虫尸体,是昆虫的化石,或是大鹏金翅鸟结晶的化石。
         7.天珠是会飞、会跑、会爬动的虫类。
         8.天珠可在西藏的天珠草原捕捉。
         9.天珠是阿修罗制造的武器,用以对付帝释天(佛教中的最高统治者,相当于道教中的玉皇大帝)。
         10.天珠是天神的珍贵饰物。
         11.发现天珠穴或天珠巢而获得天珠。
         12.阿里天珠泉流出的天珠。
         13.智尊金刚亥母降下法宝天珠,拯救藏区灾民脱离苦难,消除病灾。
         14.文珠菩萨的前身撒下的天宝。
         15.天珠是大食国(即波斯)国库里的宝石之一。
         16.天珠是玛瑙国的宝物。
         那么天珠到底为何物,从国内外专家考证及对其进行物理化学鉴定得到结论:天珠就是强碱、硝雄蚀刻的工艺玛瑙珠。
         德国著名的大卫·艾宾豪斯、麦克尔·温斯腾博士,经过几十年对自己收藏的几百件天珠综合进行研究,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写过一本专著,叫《藏族的瑟珠》(瑟,取之藏语天珠“热”的译音)。在这本书里,两位天珠研究专家明确地说:“就加工技术而言,藏族瑟珠是蚀刻玛瑙珠一种。”蚀刻玛瑙珠的加工方法是这样的:先是在珠子表面按图案(在粗加工的玛瑙石上套上有各种图案的模具,或贴上一种有图案的特殊纸型,以使别的地方不被腐蚀,详见天珠图纹展开图),喷上碱水(有的使用钾碱、铅白碱、碳酸钠)进行蚀刻,然后用火烧烤,这样就使珠子表面附着强碱处变成了永不褪色的白色,因使用强碱所含成分不同,烤出来的白色也不尽相同。这种增白不仅仅是在表面上釉,而表层下面也变白,一直深到古装里面。有些天珠,变白的地方则显明突出。在折断的天珠里你会看到这种白色纹路渗透深浅基本一致,尽头相对整齐,没有石头中天然的石头底子上出现一个白色的图案。
        另一种加工技巧是,首先用上述方法把整个珠子变白,然后用别一种化学制剂画出一种图案(硝酸铜的效果最佳)。珠子再次用火烧烤,在白色的底子上勾勒出黑色图案。有时,要除去前面变白的地方而将黑色图案直接涂在光玉髓的天然玛瑙上。西藏“天珠大王”嘎玛桑珠曾将不同类型的“天珠”送上海硅酸研究所化验,其结论是:天珠图案上的蚀刻花纹除酸碱外,都含有硅酸盐(瓷器上的釉其主要成分就是硅酸盐)的成分,这再次证明,天珠是人为的,或者说是古装是天然的,花纹是人为的,叫“天人合一珠”比较确切些。
                              根据使用的工艺类型将蚀刻加工黑白图案大致归类:
                              第一类:天然石头底子上的白色图案;
                              第二类:变白底子上的黑色图案;
                              第三类:天然石头底子上的黑色图案;
                              变种一 (第一类与第二类的结合) 
  :首先给珠子的一部分加白,其余部分不变白,黑色图案蚀刻在珠子变白的部分,叫做“生眼”。
    变种二 (第一类与第三类的结合) 
  :黑白相间的图案出现在同一粒珠子上,但不像上面的那一种相互重叠,叫做“生形”。第一类蚀刻玛瑙珠有一个有趣的特征,即:变白的部分和没有经过处理的部分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此时,这两个部分所含的化学成分也不同,结果使一些珠子上经过处理的地方发生部分脱落,使白色图案留下粗糙、经过凿刻过的表皮。由于第一类珠子要有这一特征,因此,那些对它们早期研究过的人给我们留下了“蚀刻”的玛瑙这一名称。最早考古发现的这类图案是由人工蚀刻的,并添加一些其他物质。

     新天珠的仿制当前首推台湾,目前拉萨市场流通的新天珠百分之九十皆为台湾新仿天珠,还有尼泊尔、不丹仿,内地江浙和中原坊,另有一些寺庙自己也在寻找原料制作,笔者曾见一“扎巴”在烤制蚀刻玛瑙时由于火候过大致使玛瑙石被烤裂开。
                              1、台湾仿:在玛瑙石上用强碱、强酸蚀刻烧制而成。色泽纹路几可乱真,仔细观察无风化纹、两端线孔及质地等仍可分辨出新旧及产地。
                              2、不丹仿:主要是转折分明的新天珠,质地透明,无风化纹。
                              3、四川二百年前仿,主要是一种料器。
                              4、浙江仿:树脂混合物。
                              5、中原仿:ABS工程塑料混合物。
                              6、西藏本地仿:在劣质玉石上蚀刻。
                              这些新仿天珠的价格(进货):台湾仿200-800元;不丹仿100-300元;浙江和中原仿5-10元左右不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