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妈

(2025-11-23 19:00:25)
罗妈

这个亲切的称呼来自《offer7》番外篇里东视的资深主持人罗毅。在此之前,我对她一无所知。但节目里的她,自然、严肃但不具压迫感的指点真让人喜欢。当工作里的导师,就该这个样子!做她的徒弟应该很幸福吧:既能见识顶级工作环境和工作标准,又能被高标准的工作要求形塑,还有颇具才干的上级适时、有效的提点。不完美吗?顶讨厌那种上级,总爱反问下属一句“你看呢?!”我虽没亲历过这样的老板,但见识过不少。每当这种时候,就特想为那下属说一句:我要是明白,会故意做错吗?!有本事,你就理性客观、简明扼要地说清楚事情的底里,别把自己表达能力差或管理能力差(此处指可以合理评估下级能力、预测风险或问题并及时采取预防或补救措施的能力)推给员工。

说回罗妈。她set了一个scenario给宇嘉: 采访一位刚刚经历过历时一分多钟舞台机械故障的歌手。显然宇嘉被突然“扔”到一个考试里的,她的反应都是下意识的套路,因为她熟悉那个。虽然表面显得不紧张,但明显已没法动脑子了 - 人彻底被“冻”在当场。因为罗老师从一开始就没配合她的套路,甚至为了效果还把问题的难度稍微push了一些。但这才是现实世界的东西。很可能歌手当时为了大局和个人形象不会当场不悦或发难(排除真有不知死活的,或有一定资历的“前辈”歌手),但日后换个场合露出一句半句调侃或抱怨、或私下传个口碑,那就绝对是under了一颗"mine"。很多时候墙倒众人推,不就是曾经的积怨导致的。而且,很多积怨都是不到发作那一刻绝不露头的,很难被人提早发现进行化解。所以罗妈的提点才见真章,是关键,甚至有点致命。

罗老师见小宇嘉一下子也“跳”不出来,就不再浪费时间,马上开始拆解问题。那架势真迷人,一派理科生的冷静、精准、就事论事,像具象化了解牛的庖丁,颇具美感。话说人性和人心这件事,总让人觉得模糊蒙昧、一团乱麻,遇到就想绕行。但其实,还是有不少可以帮助处理的学院派或科学派方法可以帮助解决80%的问题,绝非毫无可动手的空间或完全无能为力。关键是遇到学习和解决的契机,并且愿意持续学、持续练习、持续总结。这也是当年突然发现原来HR也是门“科学”后,感觉即使自己这样完全不通世事的小白也可以作为职业长期做下去的原因。虽然很多年后发现还是有“非科学”的部分存在,但多努力一些总可以再压缩一点“非科学”的部分,也可以更坦然地接受它的存在,不至于被完美主义的内耗折磨死自己。所以,罗妈讲的就是“科学派”的东西,简单讲,就是完全可以摊在桌面上谈的东西,没什么需要背着人的。

看第一遍,我觉得小宇嘉怎么这么弱,一到现实环境就被打回原形。但没过太久,就发觉自己武断了。因为还有一件事很重要,那就是标准。而“陌生人”很难知道,需要“内部人”指条明路。这也是罗妈马上拆解的第二点好处。她的拆解和提供的解决方案其实就是告诉宇嘉什么是在这个平台可以的。比如:可以“替”平台表示歉意吗?(也许宇嘉想过,但怕说不好给平台带来麻烦)可以拥抱对方安抚情绪吗?(很多年轻人甚至上了年纪的人都不知道原来职场里可以这样“活人”一把)诸如此类。这其实是由企业的文化基因决定的,没在其中工作很久且深谙品牌文化标准尺度的人不可能给出这样的解决方案。而初入职场的人,哪怕是有经验但换平台的人,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这个”平台的文化基因、工作标准、处事尺度。文化这个词很虚,要靠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让它具象与传承。当然接下来的问题还有:小朋友要自己再观察和确认一下,是否前辈给出的解决方案能照搬,因为有时候它还涉及咖位、资历等因素的加持。但至少路给在哪里了,总比不知道有条路可走要好很多。

其实在8个课题中是有这些内容的影子的,就看学员当时有没有留心,还是仅仅完成课题就完了。比如杨羚蔚采访争议人物前被告知回避一些问题,基于她金融行业的工作背景和合规训练,她就真不敢再问了。但她犯了个错误:以为所有行业都通行同一种规则(我们经常这么错)。也许是,也许不是,需要做的是大胆求证甚至是求助,而不是套用或直接嫁接以往的经验,这样很容易自我设限。宇嘉这个题目里也有要不要回避刚发生的问题、回避到何种程度的类似内容。其实也可以问自己一下,最开始自己被什么潜台词给限制住了。这就是新一轮学习的开始。与其等着别人给自己制定学习的课表,不如自己来。而且出了校门就没有现成的课表了,都得自己来。除非你再也不想学了。

插一句:羚蔚之前的经历真得毫无可保留的余地吗,也未必。谨慎的合规意识绝对没错,甚至可能对主持人行业都大有益处。问题只是如何应对既要又要的背后对提高采访能力的要求:你觉得这种什么都要的要求太吹毛求疵,故意为难自己,你就大骂它或无视它;你觉得这是一个继续学习的入口出现了,就兴奋地去找资料或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无论做什么,都是自己的选择。

说回来。再比如:之前很多课题里都涉及了被采访人有敏感处的情况,以及要关注眼前这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表演采访的观念。在考核这种刻意的场合里,孩子们因为要做课题被提醒了,于是注意了准备了。但很显然,这种意识和观念并没有深入TAmen的内心,到实际场景里又把它还给了老师们。确实,错误或缺点的首次甚至前几次出现不太容易引起关注,但越能早发现问题在重复,越有利于真正关注并记在心里。也才不枉费每一次显性及隐性考核点的价值。

BTW. 看到陈辰老师突然严肃的样子,有点替她难过,考学生确实是考老师。而她太nice。其实问题都提出来过,但因为她的态度比较柔和,孩子们没有真的重视。不过,有时候,就是需要撞南墙的痛才能彻底让孩子长记性。陈辰老师也不用太自责自己的nice。

我觉得,能给宇嘉这样的新人上如此难度的课题 - 虽然有点超纲,但也太看得起她了:要不是看哪个员工有极大潜力,才不会给TA上难度;无非是太想让TA早点飞升,而且也在潜意识里认为TA有那个能力。换个“弱”点的,肯定细心呵护,且扶着呢,就怕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让它夭折。当然可以不选“弱”一点的苗,但首先,一个团队里肯定不能都是孙悟空,总有个猪八戒或沙僧;二是即使是孙悟空,也有短板,而在他短板处一样不能加码,不能认为他强就什么地方都强。

好吧,《offer7》最后几集让人想说又被过慢的更新节奏带走的表达热情,被罗妈带回来了。能在节目里看到这样的员工,我对东视的好感都增加了好几个level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三滴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