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话《牡丹亭上三生石》
剧排得很认真,给人的感觉就像这张图片 -
好“看”,落眼处算是悦目:至少服装都是舒服的莫兰迪色,款式简单,剪裁利落,质感尚可,外套纱质长款背心的设计很是营造了一把仙儿的感觉。至于铺到乐池的花丛,不离近了看还挺有惊喜。但走近了看就要斟酌一下
- 过于“姹紫嫣红”的颜色强冲撞让质感的“弱”一下子凸显出来。当然,要是让这“池”花也好看,那成本可就上去了。
近,除了物理距离的近,还有观剧后和剧作以及表演的“近”。首先是萦绕在脑子里的问号:跨越四百年的“惊情”故事放到今天重提,到底有什么意义,或者,为了什么。肯定不会是为了给剧场里不少的孩子观众普及文学读本的。
BTW.
昨天这场也是绝了,少见的儿童观众多,多是上小学的年纪,不太容易坐住(我旁边就有观众实在忍不住后排熊孩子一直踢椅子、公然发声制止的。当然,也是等换场时音乐比较大的时候说的);而且不少大人觉得没什么要笑的地方却惹来孩子们的乐不可支,且没有半点控制和节制。多少感觉观剧的flow被散了...
还挺佩服演员们的,一点没受影响,至少面上看起来是这样。这个剧适合给那么大的孩子看吗?家长要如何解释那些虽然“清洁”但其实几乎“明示”的台词?当然,可以选择无视。不过,这要谢谢编剧
-
在一些地方巧妙地用台词进行了现代语的转译。解释的深浅单说,只这种希望观众更好理解的意识就非常值得表扬,也增加了一些趣味性。
说回刚才那个问题。这个问题的产生可能因为我们今天已经看了太多东西,习以为常了;如果不特别“提点”,很难站在那个时代去看到它当年之所以能“惊世骇俗”的特别之处。为此我特别去查了,大概可能的点是:能在那样相对保守和压抑人性的年代写出这种不遮掩的赤裸情欲故事,绝对是“惊世”的,是种人性的解放和挣脱桎梏。嗯...
这放在今天,只是“照搬”故事未必容易打动人。刺激我们情感的阈值已经被一再提高,而我们也已经有了自己的纯爱故事或者情欲故事。
但剧的结尾借剧中“作者”的口表达出希望把美好的情感故事一直流传下去的“美好愿望”时,我反而被打动了,感觉整出“平淡”的剧到此时才有了一个“大底”。这还是我从《喜人》系列节目里学到的词,类似于上价值,但不完全,算是一种正面积极的意义的意思。而在搜索时我也看到,原剧作者也是在生活了40多年、见过无数悲欢离合后才被激发了创作热情。也许他也是想把现实里没办法实现的东西放到剧本里去实现一把,哪怕只做个好梦也行。人类没有梦想,世界还剩什么?从这个意义讲,我觉得它的“重现”有价值。
说到演员们,很年轻,很努力。和上周看的、上戏导演系演出的《皆大欢喜》相比,演员年纪虽然相仿,但正式工作的人真比在校学生演得强,厚度一下就上去了,远不是增加100元票价可比拟或衡量的。要说《皆大欢喜》这种经典作品,已经有那么多经典珠玉在前,我这种普通观众都可以随手找到好几个版本,且每个版本都各具特色。作为习作来讲,《皆大欢喜》的“参考书”一箩筐,可供学习、借鉴的资料那么厚,完全不像这种新剧
-
没有太多直接的抓手可供攀援,算得上是站在巨人肩膀再往上攀登的作品,怎么还能演得只比我看的民间剧团出品好一些而已呢?观众们急不可耐、礼貌鼓掌后马上起身离席的表现,已经很说明问题。那一刻,我反而有点为孩子们难过了,虽然“忍受”了整场母语台词听不清和听不懂的磨难(只有当年看英语、德育、法语大乱炖的《战马》才发生过类似情况)。感觉导演还是谁,是有话要在末场结束后说的,没想到观众们走得那么快,就没有继续。要说,那场面是有点尴尬的。我想,可能更尴尬的,是到场的老师们吧,毕竟是挂着上戏牌子的。不过,也许是我这种非行业内的观众错设了期待值。问过和影视圈沾点边的“远房朋友”,确实这种临时的汇演类型的表演是比较粗糙的,毕业大戏会好一些,因为大概要准备一年。哦!原来确实是我“外行”了。
Anyway。说回来。
女主演的比男主演要更好一些。一是,虽然她还没有太让观众也能感动的能力,可她自己的投入很足,泪水真实不虚(但很多时候有点惊讶:她是被什么感动的?想破了头也没发现端倪...
还真有点不好意思自己的无感,毕竟她那么不惜力)。BTW.
她表演的部分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几次推门,明显能感到“门”是编剧特意的设置。而且我也觉得这设置非常好,是种极重要的意象符号。但女主几次的表现都没有太大差异,只有手臂的动作,没有整个身体的“协助”,那怎么能表现出每次推门的动机不同、情感和情绪的变化呢?可惜,丧失了很好的表现机会...
二是,女主的台词几乎没有“先天缺陷”,而男主角的台词 - 类似喊“姐姐”这种 -
真得有些油腻到可笑,非常为他的表演减分。想了好久,觉得叫“姑娘”、“小姐”可能都比“姐姐”强。我也简单查了一下,元曲话本里确实有叫“姐姐”的,可这词放到当下的语境里又由一个年轻男子喊出来,就有点...
记得偶尔听到的戏曲里有男子念白时称呼女性用“小姐”或是“大姐”,只要“姐”字发音稍重一点,不当成轻声读还是挺有尊重感的,也不可笑。不是我古板,现场不少观众都“窃笑”了这个称呼,总不能一堆老古板都聚到昨天那场了吧。这演员也够倒霉,全剧那么多的努力都不如这一个不当的称呼的负面影响大。再论起两人组合的整体表现,对于一段“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又嘎然而止的爱情,热烈与奔放的热恋感和浓情度都有所欠缺。又回到前面的疑问:她为什么那么感动?她都不爱他!?自然,他也不爱她,他只是表现了自己的“愉快”,连喜欢都算不上,更不是“爱恋”...
不过,除了两个主角,各位配角倒是可圈可点:台词“端正”,台风稳健,舞动是真跳舞不是比比划划。感觉其中有几位是专业舞者,还有一位看上去像维族的小伙,那舞蹈基因上就更强大。他们绝对是此剧强大的绿叶。
毕竟是认真演的一出戏,且结尾“作者”的美好祝愿还是对我形成了强大的尾流效应,破天荒散场后去拿了一份节目单。意外发现导演居然也是《苏堤春晓》的导演...
这真没想到,毕竟这戏看起来班底比较“轻盈”。不过细想想,这两部剧倒真有些类似:剧看着挺成型,服化道质感都不错,但剧本有点弱,要不靠演员挽回,最后的整体分数就会更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