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里之行》

(2025-11-08 15:09:00)
《千里之行》

看到这张图片我算理解为什么书里都是中文但读起来却像看译作。

看这本书确是因为那部叫《你行,你上》的电影。当时看着有点奇幻有点有趣,又不明所以、像被放进一个谜团里。待看完书才发现电影确实有点故弄玄虚,也许够风格化,但却削弱了原本直白感人的部分 - 也就是书的前半部 - 带来的力量。要不再“飞”一点,就按书里写的,该加动画加动画,把特技费用花到家,现在这样有点半吊子。不过,书里的描写让我了解到一个弹钢琴的人在弹的时候脑袋里在想什么,还是很有趣的。原来是那么多可爱又有活力的动画形象陪伴着他,就像胡同里一起撒野的邻居小朋友。我觉得这虽然可能很个体 - 并不是每个弹琴的人都如此,但应该不是编的。因为文字很鲜活,有画面感和速度感,甚至还带着色彩,让我也有了一起疯玩的感觉。

也许郎朗是个天才,但他背负了家里几代人(不止一代)的期望重担。这些人因艺术才华没有施展的空间而憋屈,所以对下一代的期待才会以几何级数的强度累加。而到郎朗这一代社会的发展总算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所以重压就都在郎朗身上。望子成龙的迫切简直到了 - 要不是有血缘关系存在,他父亲简直就是最令人讨厌的甲方的程度。但我既没对他父亲义愤填膺,也没因理解而同情。就是看到了一个fact的那种平静。 

从某个角度讲这故事真是时代缩影:之前被压抑的人在看到希望的裂隙时,努力把那条缝捅得更大。TA们太迫切但又没有工具,只能原始地、野蛮地用手生生去扒、去刨、去掰。哪有时间和精力管情感呀、细腻呀这类东西。大家都没资源,也都是彼此的资源。郎朗更像他父亲的一种资源,加上有“儿子”这种便利以及作为父亲的“权利”,他爸可以push 到底。可以说他父亲成名的欲望已经压过了“父子”的血缘本能。而郎朗的母亲大概是这个世界上郎朗最爱的人,忠实地、尽职地扮演着母亲的角色,成为他重压生活里少有的暖色。但可惜,因为要供养父子两人,只能远远待在家乡赚钱确保他俩有最低生活的保障。在理想父母这条线前,他母亲无疑比他父亲要远远接近于那条线。

书里还写到几处有趣的东西:
- 国内音乐院校的“派系”以及老师们如何运用TAmen的评议权和“专业意见”形成的评价标准左右学生们的课业与职业发展。他比较多的提到老师会因为自己教的学生有好成绩而提高身价,所以老师们也会在各种比赛里为自己的学生“运作”好成绩。而他恰是这种运作的牺牲品,他认为给自己不好的名次完全是这些人“嫉妒”。(BTW. 郎朗倒挺“洋派”,对不喜欢他的老师,就在全书保留“爱发脾气教授”的称呼。)他觉得国外的评价体系公平因为他在比赛里得到了“应得”的好名次,至少他没有一次提到在哪个国际比赛里拿到不好的名次。反而是比赛前,他会紧张、怕自己不够好不够强拿不到第一。这种事其实很禁不住考究,也很难客观。我被老板带着给资源的时候也觉得是自己本事,是老板识得我这块宝,处事公正。当有一天我没有老板加持又恰逢拿不到资源的时候,我肯定怪那资源有黑幕,没眼光。这不和他一回事嘛。其实真相如何,肯定都有,但也未必尽然。但若只强调糟心的一边,肯定偏执。:-D

- 他父亲从始至终介入他和学校、老师的关系里以及训练的具体事项中,多少让人想到家人作为经纪人的情形。你说他们没见识、不能长远规划吧,他们确实挺关注孩子的发展;你说他们胡搅蛮缠、争荣誉争利益吧,他们也真为孩子受的“委屈”和“不公”发声。说他们瞎操心有点太简单粗暴,就和他们按自己的认为是为孩子好一样,都可能好心办坏事。不过,很难找到一个被信任又专业的经纪人才是起因吧。

- 在美国时他的老师劝阻他不断参加比赛以证明自己,而让他多积累艺术和知识修养。初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还觉得他的老师很有远见,就该更多关注音乐素养的培养。但到了他是否能和费城交响乐团回国演出的时候,国内联络方因为他几年未参加任何比赛而不愿邀请他时,我一下觉得之前朗爸的担心也有一定道理,当然朗爸自己未必明确想到这一点了。只能说,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要求,也许在圈子里的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但都成了本能。不知道这时他的美国老师会否反思自己当年建议的适用性,虽然那建议挺对。

Anyway。就此结束吧,书读完,这事也就可以翻篇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