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千年》
也许因为中间插入了其他书的阅读,打乱了节奏,再续就少了之前的迫切与兴趣。有点可惜。
总的来讲,这是本可以当做辞典来用。从宋元开始,经明到清,把御窑几个主要发展阶段都讲到了;每一朝都是讲瓷先讲史,再讲瓷器,后讲督陶官,让人的视野不至于过于狭窄,可以对瓷器这件事有个比较完整的概念,也更容易理解陶瓷史的演进。因为,没有什么转变是突然发生的。
虽然后面读得潦草,但我依旧愿意保留它。以后更有机缘,可以再详细读读,况且图片位置摆放比较合理,对照起来读很方便。此外,一番阅读下来至少对长长的瓷器名能比较准确地断句,不再觉得陌生,算是一大收获。感觉作者是位老先生,文字总是四字四字往外蹦,似乎蛮讲究对仗,还挺有古意。
虽然后面读得有点无聊,但居然读到乾隆时遇到点好玩的东西:
乾隆的“烂俗”品味最近几年常被大家调侃。猛一看这花花绿绿的瓶子,堆砌元素也太多了,有点亮瞎人眼的繁复,作者的用词是“繁缛”。但作者依旧像个心怀慈悲的谆谆长者,以客观严谨的学术态度总结了乾隆朝瓷器的特点:集成创新。换句话说:这位见过太多又懂得太多、且家底丰厚的皇帝太想创新了,于是就搞出了这种大杂烩。作者以此器为例,细细拆解,居然有16道纹饰之多:
- 第一道:口沿金彩
- 第二道:紫地珐琅彩花卉
- 第三道:蓝底珐琅彩花卉
- 第四道:仿汝窑天蓝釉,有小开片
- 第五道:青花缠枝花卉
- 第六道:松石绿釉
- 第七道:仿钧窑釉,有窑变
- 第八道:斗彩花纹
- 第九道:粉青釉,有图案
- 第十道:蓝地描金开光
- 第十一道:仿哥窑釉
- 第十二道:青花纹样
- 第十三道:淡绿釉,饰花瓣纹
- 第十四道:红地描金彩,饰回纹
- 第十五道:仿官釉,有开篇
- 第十六道:金酱釉,饰描金花纹
喔,先喘口气。当逐句看下来,我觉得自己开始认真了,然后开始惊讶了。也算是被这本书扫过盲,自然知道每一种纹样和工艺都要在不同的技术要求下完成,能把它们“攒”在一起,那得多不容易。所以只有此一件存世,完全可以算得上是奇迹。就此我觉得世人可能多少被误导了,对乾隆的批评可能是不太了解他那在玉壶的一片真心,他不过就是有些急于求成。若再给他一些时间,也许他就可以自己纠正自己了...
不过,当我的视线稍稍往旁边页一扫,立刻就被“恶俗”的珐琅彩开光西洋人物螭耳瓶给yue了过去。这可不怪我,真是太“飘”了。:-D
和这么浮夸的乾隆配对的督陶官居然是陶瓷史上的第一人 -
唐英。但这位“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督陶28年的好官、能官却因包衣身份,一生无法读书科举,连好不容易供出来中举的儿子也被皇帝安排接他的班,真令人唏嘘。其实,他不仅艺术上的自修颇有心得,还就人事、财务、生产和工艺等诸多方面定立了规矩、标准和制度。在我看来,他的“文”早已超过了科举。但,没用。与其说他太执着,倒不如替他叹口气。
前一篇:鼓楼西《一只猿的报告》
后一篇:“兵荒马乱”购票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