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话《北去·南归》

(2025-10-20 16:54:02)
国话《北去·南归》

可能我更愿意叫它是一部长篇的自传体朗诵诗。谢幕时,导演提到编剧正是演员本人,我一下觉得自己的感觉还挺灵敏。这正是我观剧的感受,一篇自传。

虽然在观剧过程中,我听到后排不少抽泣声,但我自己却没那么激动。相较来说,我更喜欢主角出北京之前的段落。因为同为北京孩子,她讲述的几乎每一句话都能让我想起自己的曾经。但别看都在北京城,也会因具体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在具体每个记忆点的类目里有不小的分支差异:

- 比如我家没住过胡同,虽然家里也有短暂生炉子的时候,但太短了,很快就被暖气和煤气罐替代了,所以没有太多关于煤球和炉子的记忆,但我见过阳台上放过一个闲置的炉子。

- 比如我也有冬储大白菜和冻柿子的记忆,不过我家正好相反 - 吃之前得早点拿到屋里暖着,别吃到冰碴弄坏肚子。

- 比如我没有在炉子上热红薯和馒头片的记忆。我家红薯都是放蒸锅里蒸好的,没有烤的香。馒头也很少烤着吃,太麻烦,都是直接抹腐乳吃。但我家用暖气做醪糟,只不过每次都要等好几天才能吃到,吃的时候还要确保碗勺没有油,免得让没吃的部分坏掉。等待和规矩抵消掉不少美食的吸引力。

- 比如我也算和奶奶待的时间长,毕竟爸妈是双职工。但我奶奶是个I人,不爱和邻居聊天,只爱按自己的模式过活,她能每天花20分钟梳头,因为她有自己的梳头流程。而在我看来,20秒就够。

.... 

说实话,这种相近但不尽相同的经历其实很容易让双方产生交流的欲望,如果是场聊天。但正看在兴头上,却进入了下半程的离京阶段,感觉之后无论文本还是表演都变得非常仓促、有割裂感。文风有种从前面的接地气陡然变成文艺青年形而上。按说随着内容的推进,主人公自己从一个孩子到青年再到中年,即使是大而化之的北京大妞,也该和小时候不同。而一个老人家从50多岁的活泼“初老”到七八十岁的真正老年,明显也该有表演上的差异。如果从一开始就以微微驼背代表初老,那到了20年后,是不是该考虑叠加其他元素表现“更老”呢?语音、语调、语气都没变化,这不就不对劲了吗?也失去了生活越发平实后带来的更巨大能量。

我想,主演拿去竞争表演奖的表演,要么比今天这场细腻得多,要么就是今年参与竞选的水平都有点弱。

无可否认,主演自己是有些沉浸的,但观者被带动了多少沉浸,就不好说了。突然想起学生时代唯一一次拿到全班最高分作文 - 《我的自传》。那次老师课堂读了一堆同学们的范文,真是各具风采让人好生羡慕。我颇为黯然,感到自己这次分数一定很差。没想到课后发作文的时候,一个同学突然发出惊奇的声音:这才是今天的最高分!你的!96!.... 怎么老师没读?.... 我也纳闷呀。不过,私心里,我还真有点不想老师把它读出来 ... 因为,那是我的故事,别人怎么能理解得了它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