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愚蠢辞典》


找图片的时候发现,封皮左上角有“未读”二字。感觉自己有点后知后觉,又有点一语成谶。早注意到它,也许就不用浪费钱财买了。哪怕只花了半价,也很心疼。
不过,不开始读,又怎会知道作者开篇写的那句大意“读完这本书也许就能感到自己也很愚蠢”的话,所言不虚。这本也算个人读书史之最
-
成年之后,还没有一本书读不完的,怎么都能坚持到最后一页。这本,坚持了三分之一后,连一目十行都坚持不下去。有一种特别无望的感觉。
似乎没有任何一件事,从作者的角度看,是不愚蠢的。按照他的思路,真找不到一件。有些,我会马上同意;有些,了解了,原来如此,确实不太聪明;有些,“这你也觉得愚蠢!?”...
这不是生造吗...
我本来就不喜欢愚蠢二字,觉得用来形容人,比“笨”要恶毒千百倍,非常具有羞辱性。要不是书的封面画得如此有趣,要不是我傻乎乎地以为自己读了两本哲学启蒙读物就可以挑战新领域,怎么会如此莽撞地掏了钱。似乎我购买和阅读的行为本身,就是为了佐证作者的观点。这个看什么都愚蠢的小老头(我也没见过,只是通过文字产生的感觉),简直把我给气笑了。
好巧不巧。看到一个介绍油画《疯狂的傻子》的片段,讲大概中古偏后的一段时间,西方特别是荷兰画家有个喜欢的绘画主题,就是当时一种骗子,他们认为切开人类的大脑,取出里面的石头就能“治疗”病人的愚蠢。因为确认这是一种骗局,他们就这个题材画了很多幅作品,从煞有介事的行骗者到傻乎乎的病人,再到津津有味的吃瓜群众旁观者。画风主打轻松活泼的幽默感。
我这才发现自己平时看到的艺术史介绍似乎都太“正”了,或者说,太好高大上了。这种非常民间和接地气的题材还没有接触过,或者,接触得太少,太浮光掠影。它们似乎一下就把放在圣坛上的绘画拉入凡间,让人看到画幅背后一群活泼泼的“艺术匠人”。他们也许无法被列入名人堂,但他们的作品倒让人体会到一种时间化石的感觉
- 以画布为媒介,用画笔记录生活。不像现实那么丑陋和粗糙,也不像“艺术品”那样不食人间烟火,基本踩在现实与理想的中线上。
这么看来,我觉得完全可以原谅自己因为封皮和它可爱的书签购买了这本书。书,可以扔;书签,得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