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听别人说的

(2025-08-11 15:55:11)
听听别人说的

能让表达欲强烈的人好好闭上嘴巴听别人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说的那个人一定得有特别的魅力,或者能说出人赞同但说不出的感受。而一旦发现这样的人,对方无一例外都会瞬时变得亲切又好看。

贝聿铭的展是不方便看了,但幸运地听到一个博主看展后的见解。虽然那已算不上是客观的“知识”,混入了说话人的见解,但因为说的“好听”而让人无暇介意他胡子拉碴的外貌与不够“纯粹”的信息交换。

事情缘起他注意到展览中有三个案例是贝聿铭说服甲方,改变建筑设计红线的案子。这是非常不容易甚至很多人觉得不可能的事。一是香港中环中银大楼,原本地块不太规则而且在那个朝向里,大楼本身有棱角的设计不会有很好的呈现。但贝聿铭说服了甲方,通过多承担一块相邻地块的未来管理而获得相对方正的新红线,最终让建筑以最“方正”的角度面向维港,并让其以最佳的角度呈现在岸周一众争奇斗艳的建筑里。

第二个是北京的香山饭店。最初始是国家希望他在城市最核心区建一幢高大的酒店,但他通过说服甲方得变更建筑地点,保护了城市核心区的天际线。第三个是迪拜的伊斯兰艺术中心。甲方很慷慨地让他沿海湾区域随便选址,但考虑到未来一定会沿着海湾大道出现一系列造型博眼球的高层建筑,和艺术中心的格调不协调,于是他又说服甲方建了一块小小的人工岛,并用一条高大棕榈树夹道的大道连通岸边,使这座艺术中心最终成为所有新建筑拱卫的焦点而没有陷在和这些建筑的“竞争”里。而观众从踏上这条大道开始,就会在环境的帮助下进入一种心理状态的调试过程,并在最终进入中心的时候完成整个心理的过渡与准备。

这些现在能被世人浓缩到短短几行字的描述,当年据说都不是简单达成的,据说有耗时一年多才让业主方同意的情况。但这种敢于挑战既有框架,能从更长远的角度去维护建筑作品本身、以及业主和建筑师本人利益的魄力,令人深感震动。

对于被规训了太久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来说,以上这些事太吸引人了。我们也想think out of box,但我们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一直在“box”里;就算终于有一天我们能“看到”那边界,也不知道如何找到它的“脆弱”之处,或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我们突破边界高墙的利器。甚或,我们还很可能沾沾自喜待在高墙里,觉得它天生如此、神圣不可侵犯,是对我们的保护和“托举”,势必要留着它、加固它、恨不得它再加高一点... 不止这样,我们还可能大声告诉周围的人要和我们自己一样,“敬仰”它、“膜拜”它、“遵从”它。任何试图靠近它甚或翻越它、打破它的人和行为,都可能被我们视为大逆不道、胆大包天。对于任何要求我们“突破”它、“变动”它的言行,我们都可能认为它是“逼迫”我们低头的强权... 所以,能自己自动、自觉去突破边界的人,真的太让人钦佩了。

虽然他在业界的卓越声誉一定会帮到他,但如果在初始就没有结果最优的眼界与意识,没有突破的能力和手段,没有对突破后结果的信心与担当,他又怎么做得出来?不过,这到底是一种先天的个人品质,还是后天环境塑成?我觉得这是个好问题。也许两者都有。

而对于没有前者的人,至少先让我们看到前者的示范,再在“还能这样!?”的震惊中想想下一次我是不是也可以尝试一下。虽然我也不知道那要out of 的box的边界到底在那里,但至少我可能会试着抬手摸摸看,是不是不远处就有一堵墙,然后再看看是什么墙,有没有谁在别处的做法可以借鉴,万一可以了呢。多做几次,多积累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会不会下一次更有信心和能力?最终能不能以后天稍微弥补先天的不足?就算不能做到十足十,多进步一些,总也是好的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