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首博的峇峇娘惹展

(2025-06-08 17:14:50)
首博的峇峇娘惹展

这是个小展,但居然有惊喜。顺道学了个新字 - 峇,从说明的英文翻译里学的。懒人,懒办法。首博的峇峇娘惹展

衣饰区里的一处展柜内,放着好大一块金色的牌牌,做工蛮细,说是衣饰扣.... 也太大了点吧,用它当扣子的皮带得多宽呀。但就想想,没有细究,然后晃到对面一块电视屏前,里面放的像是个访谈节目。驻足细看,居然看出点有趣:主持人在两位阿拉伯后人的“指令”下“盲”做一款阿拉伯点心。这个盲字是因为:两位被访者和主持人分站在厨房操作台两边,中间由一块白色磨砂隔板临时隔开。被访者自己操作的同时说出每一步操作方法,主持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实施听到的“指令”,中间可以clarify。最好玩的是到了在小面团上刻花的步骤,陌生的工具,陌生的指令,从没见过的成品,让交流和制作的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因为有时候就是难于说清楚呀。完成后挡板撤掉,双方一起看彼此的作品。教的一方看到自己指令的结果,学的一方看到成品该有的样子,彼此都会心一笑。

因为是从半截看的,看完第一遍跟着循环从开头再补。发现这个游戏叫do what i say(记忆还是有点模糊...),双方分别叫the do-er和the make-er。真是个交流陌生文化的好方法!也可以用于培训新手!总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好玩。毕竟,学生未必笨到什么都不懂,大家多少都有点基础 - 生活基础、工作基础、专业基础... 把容易理解、容易操作的过程跳过去,就可以把精力放在不了解、没经历过的事上,这样也更容易突出重点和难点。老师最后也可以看看自己教的过程有什么让人产生歧义的、可以改进的。多好玩!

再倒回到衣饰区的显示屏,也在播放do-er和make-er的游戏。不过,这一次是一位印度裔老奶奶与一个姑娘背对背踩缝纫机制作一顶印度传统帽子。依旧是老师做一步、说一步,学生跟一步。成品完成后双方转身,看看彼此的成果,有大致的相似,也有自己的“创造”,然后彼此试戴对方的作品。又是相视一笑。:-)

再后来,是位华裔老师隔着屏风指导一位姑娘穿戴整套娘惹典型服饰。从盘头开始,到围好围裙(人家应该叫kebaya吧),再到用长长的项链当扣子穿好上装。看着简单,居然好多讲究。姑娘应该是个非常西化的人,没有接触过传统服饰,穿起衣服来虽然已经很努力领会老师的指令,但依旧穿得皱皱巴巴,有点莫名的好笑。不过,这也终于让我知道那大大的衣饰扣原来是怎么鼓捣到身上的!一点都不大。还有那长长的项链,以为是直接挂脖子上的,没想到是从衣摆开始往上逐颗“扣”上去的;而且,还不能从衣摆最下方扣,要让开腰间因为围着裙子造成的“粗”腰身,稍微往上一点开始固定衣襟。太有趣了!立刻觉得展柜里的饰品,多了不少亲近感。

特别注意了一下这些有趣小片的出品方,是一个叫Peranakan Musemu的机构。Wow!真是好花心思做融合多元文化的机构。让人不虚此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