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版《只此青绿》


第一时间就去看了点映,本想弥补剧场里座位稍远的遗憾。但除了仙子的部分,其它直接往大银幕上一放的效果看着特别扭。这才发现散文诗一般的舞剧更适合舞台和剧场,给人太多太丰富的遐想空间,简直是用自己的大脑和想象力与主创们一起完成了一部作品。高语境的舞剧就适合高语境的剧场,留白足够多,空间足够大,非要把它们都填上反而像死鱼眼一样没了光彩。
唯一实景和舞蹈超级匹配的段落,是画院那一节。但我却怎么也想不起在剧场里看过它,一点印象都没有。大银幕上的这段群舞真是富于趣味,美不胜收,青春逼人,镜头切换和舞蹈完美契合,绝对是1+1大于2的段落。图片里这件粉色的戏服就出现在这一幕,第一次发现这种烟粉色好适合斯文的男性形象,一点也不娘。
说书人的角色最让人跳戏。剧场里,观众会自动建立他和希孟的界限,距离远近都合理,但影版里直接把他俩放到一个实景里,你想“想”出一个合理的界限都不行。其实,应该考虑在影版里取消这个人物,或是就让他不表演舞蹈、只演一个普通人(文物修复师),再或者,加特效,帮观众建立跨时空感.....
现在这样,估计没看过剧院版的,都不知道他是谁。
仙子的部分之所以适合大银幕是因为凡到她的部分背景都是虚拟的、写意的,让景和人完美匹配,所以在大银幕上看仙子的部分最是好看。我这也才发现孟庆旸作为首席舞者到底好在哪,因为其它舞者的缺点被大银幕放大到足以明示微小的差距,缩着的脖颈,展不开的双肩,不完美的仰头角度
..... 处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是我主动找的这些问题,真是大屏幕的放大效果把问题直接“怼”到我眼前的。
张翰的剧版其实特别棒,超级灵动。我依旧记得他舞动的手臂和舞动的衣摆,全都在节奏点上,也全都在情绪点上。但挪到电影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切镜头的原因,总感觉情绪不够连贯,大银幕似乎突出了他的好技术但却没给他的灵动提供展示的空间。而且一些在雨中或水中的实景弄湿了他的衣服,搞得戏服都贴在身上,失去了飘逸的韵味和美感。太写实对这部剧来说,真不是啥好事。
总之看完就一个结论:这剧只适合到剧院里看,一定要去剧院看!远近都没关系,舞美和剧情设置上的一些巧思都极度适配剧院的环境。特别是华彩部分
- 展示千里江山图成品 -
的那一刻,真是妙极:根本就不出现原画,只让演员以高低、错落的身形和位置加上服装的青绿色块形成画的意象,但这“虚”却又“实”得不得了,我真是通过这组雕塑一般的设计立刻体会到了原画的妙。虽然听上去颇不正常,但,这是真的,我一下子感受到原画色彩、线条之内的美与韵致
-
那种活泼泼、美好又旺盛的生命力,那种纵横捭阖、上天入地的波澜壮阔。心下忍不住喝彩:妙!但影院版却“生生”把原图叠加在舞群后面,真是败笔,显得舞群异常笨拙。扼腕!!!
太值得去剧院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