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学进化论》:愉快的晨读

(2024-07-04 08:12:17)
《哲学进化论》:愉快的晨读

最近发现,读书,特别是读出声的方式,居然和写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年林曦说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韵致,可以每天根据不同的心境与心情练不同的字体,而不是总写一种字体;要让不同字体的气来调和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这种可选择性和多元性让人跃跃欲试,少了对书法的敬畏感,又不是和人比赛或打架,整个你死我活,愿意上手,愿意琢磨,得到快乐的自主感,让书法离我和日常生活都近了很多,也确实多了恣意的快感和满足。

读书也被我发现出同样的妙用:充满热情迫切想要了解知识与信息,就快一点,不要怕舌头赶不上眼睛和脑子。信息自己就会以文字的形式扑面而来,带着风,拖着光尾,也像大夏天猛然被洒水车喷了一身水,爽快又恣意。有点疲劳了,感到莫名像被一根皮带抽着的陀螺,却又休息不了片刻,那就放慢速度,放低声线,读一篇有历史感和文化厚度的文字。依旧是带着风,但,更像站在历史的边关里的一处高墙下,风沙漫卷,让人不得不被裹挟地放慢脚步。但,哪怕踟蹰甚至停歇,总也是以万幸的旁观者之眼看夹在历史中的人与事。那沉重并不危险到致命。

今早的这篇晨读虽然没有历史的厚重感,却也同是缓节奏的读物。势必要,至少要,留出空白,让自己在停顿间稍微理解和消化一下文字才可。有点像吃饭的细嚼慢咽,哪怕是普通的大米或馒头,也能在这种咀嚼下吃出点微甜。一开始,确实有点烧脑,或是说,绕。毕竟是本讲哲学的读物,一点点难度都没有也太说不过去。不过,读完第一章,好像大脑的齿轮开始启动了;读到第二章中间,已经有点放不下了,齿轮咬颌的秩序感带来了一种自动和惯性的推动感,令人享受。

这就是为什么大早上爬起来再来一章的原因了。谁人无利起大早呢。:-D

《哲学进化论》:愉快的晨读

现在回想起来,导论里“绕”哲学定义的时候,作者矫情的回答还真不是矫情,更不是故意卖弄概念和逻辑的猫捉老鼠似的戏弄。BTW. 要是有人不明所以,被导论吓到而放弃该如何是好?!有点为作者担心了.....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闯过导论的,简直天才地放慢了阅读的速度。这一慢,就有了咂摸滋味的机会,滋味也就真给咂摸出了些。不过这滋味是延迟的,待到第二章读了一半才开始出来的。第一章追问哲学的本义,是古希腊人喜欢智慧中偏向于灵魂层面的东西,而不太喜欢偏重技术和知识的层面,嫌后者容易激发功利,希望人们能以旁观的角度和态度更多追索与灵魂相关的内容,打破奴性,净化灵魂,求索真理。听上去还挺现代,而且怪不得那会儿的大师还搞出了勾股定理这种和数学有关的东西,因为他们觉得数学是可以让灵魂得到净化的一种工具。也许是投入研究数学时的心流“洗涤”了他们吧。之前熊逸杂文里以衡量灵魂重量为主题的那一篇,该拿出来再读读,也许会有不同感受。

第二章讲哲学的命名过程。其实,倒回去再听第一章里描述philosophy的过程,不也是拉丁文,希腊文,英文的音译、拼接、转换的过程吗,和它从英语转换到日文、再到中文的过程很有相似之处:都是先有个东西,有个被某一地的人称呼的音,然后大家从揣摩它可能的意思到探究它的狭义概念、再到广义概念的过程,并在对概念的探究过程里不断拓展对内涵的挖掘,而这种挖掘本身又再拓宽了它的范畴。如出一辙!

就此,再回看导论里作者的云里雾里就一点不是故作深沉的做作,而是因为哲学这个词和它代表的东西太广博。即使其它不是这么“大”的概念的东西,想要了解也都要先循着它和谁类似接近它;再通过观察它的不同面向进一步累计对它更准确的认识。

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吧!?

算不算是对哲学所爱的智慧的一种靠近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