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与唱
标签:
杂谈 |
这一季《歌手》像之前几季一样,并没让我第一时间去看。一是,头两季的好奇和新鲜感已被消磨殆尽;二是,live对我没有吸引力,除非去自己喜欢的歌手现场,其它时候我只希望好听;就算蒙上粉色泡泡哄自己开心也不打紧,又不会像小时候那样追星乱花钱。我已很理智,不要剥夺自己偶尔非理性的快乐。三是,亲历太多节目终局的大翻车,那才真是败坏胃口;若没有病,还是别刻意给自己喂药。四是,看得越多,越发现歌手、歌曲、现场真是个奇妙的组合,全赖天时地利,即使没有一样是你原本的喜欢,但凑在一起很可能非常迷人,简直是意外之喜。一直坚信:该碰上的,总不会错过。五是,对歌曲审美这件事上,我偏执于自己的喜好,旋律优先,节奏紧跟,歌词放后,单纯的技术不足以打动我,需要歌手有足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能唱得千人一面。
因为直播后声浪太大,让人逃无可逃,就去看了排名前三位的片段。因为不知道出场顺序,先看的那英,然后是Moore和Faouzia。还真以为是那英先出场。看她全身紧张的样子,即使专业人士夸她唱的本身无瑕疵、如同录音棚里出来的,但既是秀,歌手的紧张会让观众捕捉到不安全感,而这不安全感会让所有都变成易毁的沙滩城堡。那个港乐季开篇一裘白衣潇洒明媚的那姐怎么了......
看那长礼服的不对称领口,越看越邋遢又仓促。造型不好看,表演当然会出幺蛾子。下次,一定要换好看的造型呀。
Faouzia不是不强,但在我的观感里并不比那英更强,最多算并列。一是,歌不在我喜欢的范畴;二是,技术虽好但情感不足。Moore真是我喜欢的那一挂:选曲正中偏好,旋律好听又流畅,表达自如又富于叙事感,居然还让我关注起歌词,太难得了。感觉她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首歌的这一个时刻而来,非常有说服力。至于她那海豚音,前面确实让人眼睛一亮,但后面30%绝对画蛇添足,但终究瑕不掩瑜。整体让人又回到当年大热金曲迭出、巨星唱将云集的年代。唱得酣畅淋漓,听得荡气回肠。
后来我才知道,那姐并不是第一个出场的,Faouzia是。怪不得大家表现得那么有压力。很多年前为集团的MT项目当面试官,来的全是国内一流名校的学生,还有从国外赶回来的。真是娇子中的娇子,看起来都blingbling的自信。但面试中有一组给我印象超深刻。10多人一组,当然用英文先刷一批。就抛了个非常简单的自我介绍让ta们从左至右回答。答的内容不重要,主要看状态。毕竟是顶尖学校的学生,猛地一说,水平差距都不大。正为难不好筛,最右边那个刚从国外赶来的女孩“帮”了我。她不仅着装衣品好chill又松弛,一张嘴语感就明显比其它孩子好,用词也简洁地道。一看就是没白在外面好好读书。自己居然也被“震”到有半秒心虚,只能在调慢三五个词速度的时间里给自己缓冲,然后再“从容”抛出的第二个问题,但这次从这个姑娘开始回答,从右向左。结果,意外出现:刚刚还信心满满的孩子们都不同程度的舌头打结,甚至还有人干脆磕巴起来。简直是意外之喜,居然这么容易地帮我完成了压力测试和初步筛选。就此,我觉得排在Faouzia后面的海来阿木真了不起,唱得多稳定呀,绝对心里有谱。值得后续关注。
再怎么说,节目虽是比赛,但歌唱却是愉悦的,沟通情感的。更希望看到后面更多放松的、愉快的歌唱。周五的晚上,需要快乐的周末搭子。
前一篇:植物的味道
后一篇:《朝云暮雨》:人间道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