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一句顶一万句》


主要是为李光洁去看的。一直觉得他功底好、扎实,是他那个年龄段颜值、技艺、名声都撑得起来且撑得住的演员。看之前心里虽笃定这一点,但也有些微不确定,真是些微,毕竟见识了不少曾以为好、但在真实舞台上真塌方的演员,有偶尔塌的,也有一直塌的。所以出于对演员的喜爱,希望在确认上加个“百分百”。
除了李光洁,也是为小说原作去看的。那么庞杂又细碎的作品看得累人,人物多,名字也多,不少都是看着看着才知道原来是同一个人,或原来那里提到的那个人是为了给这里呼应的。伏线千里,把部非悬疑的小说写出点悬疑的味道。真是只有小说才能做到这点,换成是影视剧,演员只要露面孔或声音就能知道是同一人了。还有各种老这个老那个的起名方式,搞出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眼花缭乱。虽然这种命名方式很生活,但对于读者来说,太难记了。很想知道编导会截取哪些片段,又会从什么角度切入、然后把这些片段串联起来。
BTW。看了个李光洁的采访,提到剧本选取的东西其实就是全书这片沙滩中的一粒沙。感觉这形容太准了,这书初读来,就是一片散沙呀。光洁也提到他们不希望只是让大家看到选取的局部的、个体的沙,而是希望观众能感受到这本书整个的沙滩。我觉得这个初衷达成了,至少在我这里达成了,让我对小说原作都有了更整体的感受和认识。
说了起因,直接上结果。
结果一:首先令我意外的竟是出品方 -
鼓楼西。感觉中这是个先锋、小众、剧社类型的机构,似乎“该”出现在各种小剧场里。能走近国家大剧院这样一个庙堂般、高殿式的剧场,真让人意外。当然,谢幕时出现的作家本人和一众光彩夺目的业界大咖、大导演、名演员的名字,顿时让我不意外了。有点儿”我今天是开到盲盒了!?“的感受。后来发现,这一场居然还是本轮的首演场。自己订票时是怎么选了这一天的?一般会避开需要磨合的首演场呀。
结果二:整部剧全程使用方言。一开始真不太适应,第一次看到在舞台两侧给台词字幕的.......
眼睛在演员和字幕间来回飞奔,颇有点自顾不暇的意思。不过俩小时下来,觉得还可以,没有成为一个大bug。庆幸坐得近,否则既听不清也看不清,肯定会抓狂。我还真趁幕间短短的一分半分钟认真想了要是使用普通话会怎么样,结论是:会差点意思。顺道不好意思一下自己的地理知识,居然在此之前不知道延津在河南(按天气预报的书写方式是:新乡延津)。
结果三:没想到以曹青娥为切入点和穿针引线的人物,串联起当时看书时感觉极为凌乱的各色人物和看着没大波澜的各个故事片段(真得叫段子,不惊天动地,但在当事人那里却是关键的或致命的)。这个角度真好,故事线清楚了很多,它的扮演者也很好地发挥了角色的功能,后来才知道这是位豫剧名家,难怪!!演得真好。她的声音初一听有点不“规整””非常规“,不是典型话剧演员那种字正腔圆和被修饰过的“精致”。但有种莫名的吸引力,好听,让人能听进去。台词使用的文字也很“一般、正常”,但就是吸引人听下去。甚至越往后,我越高兴看到她“又”上台了。她的造型也越看越有味道:初见,觉得头大身子小,不像一般话剧里的女性形象,怎么也得弄点玲珑有致。她的造型太写实,太实诚,因为和”认为的、惯常的“舞台形象的出入反而显得有点不真实,像童话里的人物形象。当我越发觉得这部剧不是现实剧而是寓言的时候,就越发觉得她的造型很准确。专门查了名字:赵吟秋。另:剧里还有一位来自豫剧的演员,虽然表现没有吟秋老师出挑,但也不错。
结果四:确实不是按现实剧的路数演的,是不是先锋剧我不知道,但不觉得晦涩难懂。也许是这两年看《一年一度戏剧大赛》里的偶剧和特别”飞“的剧的影响,我还觉得这种寓言式的剧还不难看,真的是游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舞台上专门设置的歌队的形式也是第一次看到,据说是从希腊戏剧里借鉴出来的,确实发挥了远超出一般戏剧里配角
- 甚至跑龙套的甲乙丙丁 -
的作用。虽然,我的视力不能完全记住TA们每人面部的细节,但作为一个整体,简直是这部戏里不可或缺的一大力量。涨见识了。
谢幕时,作家本人以心事为主题总结了这部小说。第一感觉是他只是”现场“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作品,因为和我以为的不一样。但今天想想,也许那才是作者写作的本意:万语千言说不出,都变成沉沉的心事或只能说出口的一句;至于那一句是不是能完全代表没有说出口的那一万句,也许可能也许不能。虽然未能”猜中“作者本意让我立刻升起挫败感当即产生“否认“那是他写作初衷的心思,但现在想来也没什么,因为他现场简短的发言已让我深深折服在他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深度中,简直是一秒让我觉得他的发言比整部剧都有意思,恨不得他接着再讲个两小时。更何况,他的外形居然还不难看,也不老态。:-P
这才发现,让自己服输认错也挺容易,用才华碾压我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