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建筑》

因为在微博里找不到图片,才意识到这本书应该出版好几年了。而自己也几次开始读,几次又放下,甚至还几次想把它当废品卖掉。
虽然我现在还拿不准自己是否会重读它,但在我连贯又认真地阅读了这次后,觉得它应该算是本好书。怎么说这好呢.......
首先,它的写作逻辑特别清楚。看看它的前八个章节题目:概念 - 环境 - 场地 - 平面 - 结构 - 表皮
(我怀疑这个翻译不太好) -
细部。是不是完全就是建一栋建筑的过程!?你要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建筑,如何理解这个“什么样”;你站在要建的场地上,先环顾四周再将眼光收回到自己脚踩的这片空地上;然后在平地上规划它的各个方位、朝向、功能等等,再把它“立”起来;之后,给它披上什么外衣,添加何种细部装饰,都是从大到小,从粗到细的过程。
当然,你肯定会提前规划好风格,然后用所有的元素 - 结构、工艺、外观、细节 -
来呈现所要达到的风格。我真的感觉一个展示这个过程的三维短片在自己的脑海里演示了一遍。
至于最后三章的主题 -
风格、历史、品位,我进展了一半。因为有上面阅读带来的快感,我加快了阅读速度,从每两天完成一章推进到每三天完成两章。万一再读得兴起,熬夜读完它也是有可能的。风格这个主题,我大概能预测出要讲的内容,但“历史”就没太“揣测”出来,“品位”更是好奇,会用什么特别的角度展开。不能完全知道作者要写什么,又对要写的东西感兴趣,这该是作者写书的期待吧。
还有一些不错的句子,居然让我有了共鸣和热情把它们摘抄下来,以兹留念:
“斯特恩曾被问到当他在设计里引用某种历史风格时是如何复制过去的建筑语言的,他说:我不是在重复,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叙述。这两者之间有区别:当你讲英语的时候,不是在重复莎士比亚的英语或惠特曼的英语。你有自己的措辞方式,尽管使用差不多的词汇和差不多的语法。你只是试着把话说得像你之前崇拜的人一样。”......
"有意识地追寻所谓的风格无论新旧都是一种幻想。对风格的追求如同对幸福的追求,必然导致失望或失败。“.....
"以风格为目标的人只会画蛇添足,而不去解决实质问题。”.....
像不像要装修的人!?抱着一堆所谓风格的图片和时髦的风格名词,但最后弄出来的,基本都和这种想要的风格毫不沾边。
“作为建筑师,无论你做什么,别人都认为这就是你的风格。如果他们喜欢你做的设计,就会让你重复做同样的事。这就是末日的开始,因为你被理所应当地困在一种风格的牢笼里。就算它是金子做的,依然还是个笼子。这才是最可怕的。因为建筑的美就在于它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
身在何处,何时,做什么以及你知道的一切。建筑是面镜子,反映当下的镜子,反映和你一起的人的镜子,反映客户和社会本质的镜子。”........
是不是很有感觉!?我们都被我们熟悉和擅长的东西给困住了!
最后,作者还写了点杂七杂八的东西,比如字体的演变过程。用了那么多年的Times New
Roman,却不知道它的来路,只是看顺了眼它,习惯了它,连审美统统换成它。哪天,不知为啥,抛下用了那么久的它,换成了Arial和Gloria,直到现在。风格的选择似乎没有来由,都是瞬间的事情,也许是外部环境变了,自己内心的期待或审美变了,也许只是时间太久厌倦了。不过也奇怪,按说风潮来了又走走了又来,自然得很,但我对字体的使用却再也没回到Times
New Roman.....,是不是时间还不够久?
我扯远了。
总之,算是本有趣的书。和近期看过的《如何打造一个家》相比,这个作者的逻辑思路更清楚,也不乱用描述和故事来支撑自己每章要写的主题。
喜欢。
前一篇:《非诚勿扰3》:转眼15年
后一篇:《花少5》:啊,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