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品味》


纸上声音书店里3.5折买到的一本“老”书,从里到外都传递着一种年代感:
-
最近在研究装修,喜欢复古的美式或法式,那种圣诞绿、黑、偏暗的棕红之类的搭配各种曲线和柔软的织物,让人感到一种沉稳和踏实。这本书的封皮配色就让我有这种感觉,所以在一堆书里一眼看到它。图片里的绿偏挺鲜嫩了,实物的绿色绝对是颜料刚挤到调色板上那种。
-
翻开书,第二页又是一种很老式颜色:深棕色。完全不是现在时髦的大地色或美拉德色,就是我们小时候常见的12色水彩笔里那种棕色。
-
这本书的“老”还体现在它的纸张上,有一种很老派的柔软。很多年没有遇到一本书的书页翻过去居然会出现下垂的弧度。纸面又微微发黄,摸上去有点粗糙;排版的页边距留了很大,字密密地排在中间。现在的书页都是直挺挺、硬阔阔的,白得不能说晃眼吧,但不能发一点黄。真是多少年没见到的纸张了........
直到全部读完才发现,它的国内首次出版才是刚过去不久的2020年。当然,它的英文原版是1993年出的。还算我没有完全猜错。不过,出这么一本书的初衷挺令人费解,被所谓的奢侈品和相关自媒体熏陶了这么多年再出这么一本书,到底为什么?给什么人看?Anyway,
这不是我该操心的问题,而且我就是买书的人之一嘛。
书的开篇并不算好读,5页左右一个主题的篇幅不长不短,比较尴尬。但读下去就会发现,当我和内容产生共鸣的时候,心里冒出的念头如果落笔,也能至少写出这种篇幅。书里有两类内容让我特别有兴趣,一是听说过但没有深入了解过的纯专业扫盲,比如威士忌的历史和它其实不该用冰块泡,不是没读过类似内容,只是作者选取的内容和角度特别“平民”,不装;二是有类似经历的,比如衬衫定制,因为体型特殊,我也有一位固定的裁缝师傅帮我做衣服,那种一起选款式,挑面料,配辅料,量体调试最终定稿并被大家夸奖“一看就是你的衣服!”的内心窃喜让我特想把作者扒拉到眼前听我一吐为快。
很难找到一句话来概括它,这也是为什么我没有在标题里直接写:
- 虽然写花钱的事,但作者从始至终都没让我觉得他在炫耀或用那种奢侈的生活方式往自己脸上贴金。他的叙事方式似乎显示了他的态度
-
好奇、有趣、确实不错,但最终是否长期保留购买行为则完全丰俭由人。对于保留习惯的人,也没觉得人家土豪或怎样。这态度,我喜欢。
-
费钱的产品或服务中确实有很多门道,有自然的,比如各种食物,也有因热爱而钻研的,比如制衣,还有就是花钱享受的,没有比如,因为任谁都有舍得花钱的地方,虽然每个人任性的地方不同。但,都是一种美好和便利的生活,或方式,或经历。生而为人的快乐,不管长期还是一瞬,其实从某个角度看,是值得的。
一部慢慢写就的书,没有娓娓道来的矫饰感,没有故作深沉的油腻。稍加调侃的小调味,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有了内心的一点坚定。比如作者记了一位客人拒绝在定制衬衫上绣自己名字字母的观点:“我知道自己是谁!“。牛!
知道自己是谁就好,这么多好东西其实也就是让自己知道“我是谁”或者“我不是谁”。
突然想起小时候妈妈为我准备的、扎辫子用的丝带,丝织的,透明的,一共三种:两种窄的扎两条麻花辫,一条宽的扎马尾。两条窄的分别是一条微暗的红色配金线装饰,另一条漂亮的浅粉色配银色装饰线。前者用在重要的节日,比如新年和春节,后者用在平日拜访亲友或参加活动。平时上课最多只能带塑料的各色小发饰,不能分散注意力。参加表演时通常会梳马尾,戴纯暗红色的宽幅蝴蝶结,主打大大的一团、花朵般盛开在我的大脑袋后。扎丝带时一定要在打完结后把丝带扯平,形成漂亮的曲面,否则丝带会变成单薄的线状。每次用完必须折好压在枕头下,这样下次用时就不会有杂褶儿了。
对了,还有夏天的裙子。即使是很便宜的人造棉质地,也要在穿之前熨平,不能因为料子不金贵就随便一团或一扔。很多年前还穿过统一发的制服,我也从不肯每天把换下来的制服一把丢进更衣柜,一定会好好地把它们架在衣架上再挂进柜里。不管衣服的前世是什么,穿在我身上的那一刻起,它就不再是它而是我了。
这些,也算一种品位吧。那品位无非是对物的喜爱和珍惜。
前一篇:《热搜》
后一篇:2023年底的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