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红色》:过时


票买得太早,直到看到刘端端出场才想起来,他的对手演员陈明昊是我来看的初衷。
老陈在一系列电视剧里被表扬得厉害。虽然我不喜欢看那些高深的作品,但我承认那些剧作本身和演员团队是有水准的。所以,纵然他在电影里表现一般,我也以为是剧本的需要或没有给他空间而未做他想,并且在心里给他建了个tag:演技派。
没想到全场最打动我的却是被我认为不会演戏的端端,并且他还只演了这10%的好戏。这个好是指作为观众,在那个非常自然爆发的瞬间,他的表演
- 台词、肢体、情绪 -
统统“震”到我,一股情绪的强大热能扑面而来,带着热量和能量,哪怕他声音的微微力竭都完全对的!而老陈作为对手,只勉强没入下风。当然,端端依旧不能让我叫他是好演员。他的表演很像他的外形,哪里都纤细,脆弱又易断,缺乏必要的厚度和强韧的核心力量。有点像全包装修的满屋定制柜,初看好看,只要稍微看多一点,就会发现它们和当年家家都有的组合柜一样,没有特色,缺乏真实的质感和创造力,没有每个家庭独有的灵魂气质。
看完戏我才去看剧评。就算一堆人都说陈老师演得好,我都觉得他自始至终 - 如果我们从身体的侧面看 -
台词都只局限在嘴到耳朵前方这半个脑袋中。如同有个隐形的厚墙挡住他的台词进入大脑本体,弥漫到他的心和他的整幅躯干上。念及此我莫名替他悲哀,也替自己悲哀。完全是用嘴皮子的肌肉记忆说台词,怪不得中间有好几处台词说不清或说错了。全程我都在内心怀疑自己:为什么看个疯子在这里折腾?!看他在这里践踏另一个人的尊严?!哪怕他看重自己、看重自己的作品,也不该也无权践踏别人。而且主角原型居然能做出导演结尾发言说的最后退了画款的事。不合理呀
..... 还有,被他践踏的人居然一直跟着他,为什么,受虐狂?!太令人费解了,难道只因为他是虚构的、主角希望存在的一个人
......
直到试着找到英文版,才看了几分钟我就明白了:人物定位错了!画家本人只是个典型的“专业”人士而已,不是个丧失理性和心智的疯子。TA深爱自己的专业,深爱到已经可以对其进行哲学思辨的程度,而不想只成为一个匠人。英文版中的画家首次见学徒时,画家不是傲慢地坐在椅子里“指挥”他的观众,而是站起来和他的观众一起。其实是把对方当成了自己作品的观众,他希望观众能通过看画和他产生同样的感受。所以,他才会不断变换方式引导对方如何看画。他先后用了语言描述、调整光源的方式,但一切看似失败。这使他兴意阑珊,从感性迅速回归为一位理性的雇主,那也本来就是他见小伙子的目的。
他感谢对方盛装来面试,那感谢是真实不虚的,并不是揶揄或讽刺。而后面指出小伙子的着装不合适工作内容,也是他真的觉得有必要提出来,而不是显示自己有掌控权。
也许剧作者觉得只有极致才适配“商业VS艺术”的强大冲突。但正如我的标题写的,这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想法的本身就是一种过时。而且,以我极有限和碎片的知识,我都知道很多著名画家以前都是受教会或富商经济支持才能创作的,而不少名作都是这种机制的产物。真得有必要考虑问题的时候这么对立吗?连中国古代不少诗人也曾专门以自己的好作品巴结权贵,可这也没妨碍他们的作品质量和传世。是这部作品探讨的主题真的过时了,还是我们没有真的理解到作品的内涵?
我不得而知。但这部剧总有一个好处,就是让我产生兴趣以此为入口去了解一下原作。会不会是剧作的翻译有问题?有没有在剧作再演时重新review过翻译?前几天和人聊起从很小就不愿意读世界名著,主要是《高老头》败了胃口。对方提醒我,翻译可能很关键。这确实有可能。
准备把英文版看完,那两个演员真的不错,镜头也跟得很近,观感很好。期待它能给我更多的领悟后的美好,而不是观剧过程中不美好事物对我的冲击。
后一篇:《刀尖》:好有麦家小说风味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