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伦斯的马蒂斯展:难道看了个假展.......


展已看完许久。原本只是好奇,“穿州过省”地去看。很有气势的尤伦斯展厅还是挺让人觉得不枉跑了一趟。但展览本身让我有些失望,主要是展品出乎我意料地
...... “童稚”。除了对画家的生平和爱好有了了解,画作似乎更像儿童简笔画或涂鸦的形态......
我这是沉浸地看了部画家生平纪录片?是不是只是我外行看不出好处?也许专业人士会不同.......
毕竟是经历过自己觉得没啥特别、但一堆专业人士却大呼小叫、只因买到一本带了圣马丁金色logo笔记本这样情况的人。
不过,我也就此告诫自己:下次这种事还是不要难为自己了。即使我可以宽自己的心,把这次远足当成锻炼身体,但这只是我对自己的宽慰。
本以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没想到老天没想放过它,也许是没想放过我。
最近两天不断被推送马蒂斯的画作。看一组也就罢了,起来的情绪很快可以被覆盖,也不太花力气。但,架不住不断被刺激,这就让人明显产生了被糊弄的感觉。当然,还是那句话,你不care自己的利益谁会替你care。所以,习惯复盘的我马上想到两件事:1)下次购票前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下宣传,2)两个主办方
-
这次马蒂斯展和它旁边那个“遇见”的高更展一定要被加入重点关注名单,未来只要它们办的展都要慎而又慎地考虑,真当韭菜是无脑植物呀。
顺道忍不住夸一下中国美术馆最近这个俄罗斯画家的作品展,真让人流连忘返。我一直以为自己只喜欢浅淡色彩和大量留白,没想到被那些浓郁的色彩吸引得原地重看了一遍,完全是当场二刷。这下儿,非常理解fascinate这个词了。
展览,现在是真不少,浑水摸鱼的自然也就应运而生。都爱拿真迹说事,充分利用了我这样的外行自动将真迹和独一无二挂勾的心理,我们怎能想到原作本身就做了好几个!确实是作者一人完成,但,绝非孤品。而且,就如龙生九子各不相同,昨天世纪坛一个讲座提到维纳斯自观背影这个题材(这倒不是一个作家的作品)也有不少人做过。人比人气死人,雕塑比雕塑也是!怪不得我在现场看的时候,讲解怎么说它是最美的我都觉得也就那样吧.......,待到老师把图片翻出来,我发现自己的感觉非常准确,就是言过其实嘛,这个所谓的最美简直就像现代流水线鼓捣出来的水货。
相比我在大英看个木乃伊展才10块的标准,现在的展50以下就算早鸟,八九十正常,势必要上到百元才彰显身价。别拿汇率说事。人家平均收入是当地货币三五千,拿10块看个说得过去的展,对比这个,你想想自己也赚三五千人民币但要花百八十元看个展......
感受出差距了吧。
还有,大量义务讲解员被替换成付费上百的讲解。先不说不好限制非付费人员蹭听,就说讲解员本身的讲解,无非只是个扫盲,可能就是大量搜集了一下信息然后人工说了出来,跟现在那种听着是人声、其实还是机器录好的有什么区别。人家义务讲解员还能生动地讲出自己的感受,引发共鸣,你一个照本宣科的,也好意思收费,还充满骄傲的说“我现在能以此糊口了”........
这事出现在国家大剧院难得办一次的收费展上。
冲这点,我也得感谢世纪坛的免费讲座。当然有免费的窃喜,但人家讲解者都是在专业领域深耕的人,即使是正职外的爱好,一听也是确实充满热情,扎根小众领域的行家里手。TA们的讲解既能端上台面讲学术、又能入得厨房讲世俗凡尘;去不了现场还能线上同步......
真是多令人心存感激呀。
虽然我还是念念不忘以前遇到的、各具特色的义务讲解员,是TA们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各自的职业背景(特别多元)从不同角度切入展览,丰富了我的观展体验,增加了多方知识和人生经验的积累,传播了美好事物;但若这样的过去再也回不去,能有世纪坛这种alternative也算很好了,是观展人之福。唉,总不至于让人且看且珍惜,直到劣币驱逐良币吧.......
前一篇:雍和宫,灵哦.......
后一篇:《装腔启示录》:心疼许子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