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客》:恰逢其时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长安三万里》正在上映,喜马拉雅推出了这部《长安客》,自然比平时更吸引我的目光。打开听听,本没报太大希望,没想到,听到第二个人物王维的时候,就有点进入状态了,甚至把开到1.25倍速调回正常速度。
这本书的推荐是小说,可我觉得它更像杂文。最近几年,我开始喜欢这类历史杂文,从当年机场买的那本祝勇的《故宫的风花雪月》,到写雍正故事的《朕知道了》,再到最近看的夏坚勇的宋史三部曲。它们混合了小说、正史、野史、轶闻的各种素材,叙事的调调也介于虚构的小说和学术性文章之间,包含了不少作者借人物身世经历发出的各种合理推测和感慨。感觉既遥远又触手可及,真是听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心事,心理活动和故事描述的互动很是频繁。
听王维的故事时想得最多的是:我们看着了不起的诗作和诗人,当时可是持有非常“世俗”的目的在写诗的。并且,就像想带人熟悉的送礼办事一样,他们当年也是把自己的诗作当成一样“玩意儿”送人的。个中心酸、挣扎、博取功名,实在没办法用单一眼光来评判和看待,毕竟,诗歌给我们的感觉是超脱凡尘的。可当成礼物送出去这个件事一点不“飘逸”。
对了,《长安三万里》里藏了李白站错队支持永王的故事,《长安客》里关于这一段写得比较充分,也立刻引起我的兴趣。但也让我唏嘘,当时各位王爷就像一个大公司里的分公司头头。现代人说跳槽,即使在同一行业里,毕竟业主不同,能真得跳出去;可在唐朝这个公司体系里,各个王爷也只不过是掌管分公司,皇帝这个最大的头头是改变不了的,而且因为这个体系的特殊性,选择哪个分公司都是生死攸关的,彼此利益极度关联,一旦选定一个,可没法真得跳得出去的。永王认为自己看懂了皇帝的潜台词,挑出个头,最后却变成了要自己命的决定。李白是不是好管理者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即使如屈原那样在对外事物上长袖善舞的人,对周边小人却防不胜防,如同白痴,更遑论率性而为的李白。
今天,我们看李白那代诗人留下的诗句,确是珍宝,但也掩盖了他们本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掩盖了他们千疮百孔、一地鸡毛、营营役役、挣扎的人生。珍珠,是蚌壳被沙子磨砺后产生的珍宝,使用的人只看到它们的美丽,却不知道它们的形成有多万箭穿心的痛。为了这痛,希望世上再也不要有珍珠,还是只要看到珍珠就好了,那些痛就让它随风吧?.......
前一篇:《欢颜》:有好剧的日子真美好
后一篇:《封神》:好看!